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話德國精彩訪談

對話德國精彩訪談

對話德國 2016 年訪談嘉賓

本文長度約xxx字 (精彩的文章有多少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內容。本文乾貨含量 99%,您正在閱讀的這幾句屬於剩下的 1%,我們建議您閱讀15 分鐘。精讀對話德國 2016 年所有 11 期訪談文章需要約3~4 小時。

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來算,這五位汽車行業專家高管與我們分享的人生經驗和行業見解勝過我們讀五十年書。換句話說,關注了對話德國,這輩子基本上可以不用再讀書了:)

言歸正傳(3.15 剛過,懷疑讀到假對話德國文章的讀者只能明年再投訴了)。很多關注對話德國的朋友都說我們的訪談文章乾貨太多,多讀幾次更有收穫,對於這一點我們感同身受。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本期導讀幫助大家更好地回顧這些精彩訪談,對於希望深入了解德國工業界、華人職場發展的朋友們,這些文章值得細讀。

1

嘉賓簡介:張式程 博士

張式程博士現任德國戴姆勒集團研發中心高級研發工程師,主要從事汽車輕量化設計與製造、焊接技術等領域的研究開發與工程化工作,是汽車製造工程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同時兼任全德華人機電工程學會(CGME)主席、全球汽車精英組織副主席等學術職務。

本期訪談中,張博士與我們分享了他對汽車行業前沿、德國車企間的合作競爭以及對工業 4.0 的一些觀點,提出了對於德國教育及人才培養的見解,並探討了德國企業研發人才的管理機制。

對於留學德國的學生、剛工作不久的新人、德國企業里的中國員工以及有志於回國發展的職場人士,張博士都給出了他的建議。

以下為文章摘選——乾貨中的乾貨。

德國對研發人員的管理激勵機制相對成熟,這可能也是德國的人才流動或跳槽現象較少一個原因。

在德國,工作與生活分的比較清楚,工作像工作,生活像生活。

解決汽車開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採用的往往不是最先進的技術,但卻是最實用的。

工程領域的創新,很少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更多是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水到渠成的創新,所以剛開始的積累尤其重要。

如果你在德國從事的是其中一個點,也要利用各種機會多參與其它點的討論、擴大知識面。這樣即使沒有具體做過,你也知道該怎麼做,在德國了解到的相關經驗就能較好地用上,這樣的話對國內也會更有幫助。否則回去以後可能會發現與期望不匹配,影響個人的發展。

工程師的水平有時不完全體現在對自己的專業掌握有多精深,也體現在對別的領域有多少了解。

在學生階段就要開始做準備,多與德國教授交流,多跟德國同學參加各種活動,不要總跟中國學生在一起,這樣雖然生活上是方便了,但對於提高德語能力、融入文化並沒有什麼幫助。

東方文化更注重集體,西方文化更注重個人。中國學生有時候會把問題藏在心裡,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形成習慣,吸收的信息量就大打折扣,也會進一步影響到創新思維。

能提出問題的人,至少有解決問題的基礎。而能否提出好的問題,也體現一個人的水平。

如果開始工作以後經常出現錯誤,那將來要改變大家對你的印象就很難了。所以學生階段就要不怕犯錯,善於從錯誤中學習,把基礎打牢。

2

嘉賓簡介:杜飛

杜飛先生 2005 年加入博世中國,長期從事汽車被動安全系統的研發工作,2011 年起擔任博世中國被動安全系統工程部總監,2014 年調任到博世德國,任博世汽車被動安全系統研發總部工程技術總監,2017 年起擔任博西家用電器有限公司戰略總監,現任博西家電大中華區電子馬達事業部高級總監。

第 2 期訪談文章中,杜飛先生結合自己的職場經歷,與我們分享了他對中德文化差異的體會和跨文化管理的觀點,以及對研發人才管理激勵機制的看法,並探討了中德企業之間競爭合作模式的異同。

第 3 期訪談文章中,杜飛先生對國內汽車電子領域的發展,和研發領域的職業發展規劃,給出了他的寶貴建議。

以下為文章摘選。

整體而言,我覺得德國團隊比中國團隊更加穩健,中國團隊比德國團隊更加積極和靈活。要利用好我們的靈活性,同時學習德國人的計劃性。

德國研發團隊的一線管理人員都擁有著十分深厚的技術積累,他們是德國企業,甚至是德國社會的巨大財富。

工程師要把握好自己的方向。不要只顧追求當前薪酬待遇,而是更要將技術做深、做精、做到前沿,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

企業是不是尊重專家?以怎樣的方式尊重專家?專家的意見會被如何對待?如何在專家和管理者之間取得平衡?這些方面德國企業做得很好,很值得國內企業學習。

在德國,供應商不會因為你是客戶而輕易改變自己的技術立場,會及時通報技術風險,這一點對於雙方長久合作是很重要的。

併購以後要能做到理解並尊重企業文化,這一點很重要,但也不簡單。

德國的技術領域最特別的一點在於它的技術創新。它不像美國的那種突破性的創新,它是在一個非常寬鬆穩定的社會、工作環境下,通過一步一步的積累而作出的。

德國公司對於德語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它需要你能夠在溝通時抓住重點,並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覺得踏實地做技術,關鍵在於打好技術積累的基礎,打好基礎以後,機會多得是。關鍵在於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是否已經擁有了足夠的能力。

由於你的海外工作經歷,國內企業會對你的技術能力和領導力有更高的期待。如果能夠放下優越感,從頭開始做,加上國外的經驗積累,在發展上相對會有較大的優勢。

3

嘉賓簡介:朱朝宏 博士

朱朝宏博士,出生於中國湖北,曾在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研究所擔任教學與科研工作。在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進修後,到德國斯圖加特霍恩海姆大學攻讀博士及博士後學位。畢業後進入德國企業界,歷任德國海蒂詩國際集團(Hettich)亞洲事務項目經理、德國西門子威迪歐(SIEMENS VDO)汽車動力總成汽油機管理系統亞太銷售市場部經理、德國大陸汽車(Continental)動力總成發動機管理系統市場總監和大眾亞太銷售市場總監、奧地利富浩恩塔能源汽車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Frauenthal)總裁。

朱博士現任采埃孚(ZF)中國電驅動(E-Mobility)事業部總監,同時兼任歐洲華人汽車工程師協會法人代表兼秘書長。曾獲「2010 年德國十大傑出華人青年獎「和「2011-2012 歐洲華人十大科技領軍人才「稱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對話德國 的精彩文章:

袁華博士談如何讓德國先進夾具技術助力中國製造

TAG:對話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