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厚德載物】雜說

【厚德載物】雜說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上句為乾卦,下句為坤卦。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歷來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場合, 清華大學的校訓即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但知者多,解者少。在學術界也總有不同的解釋,但似乎還沒有公認的訓解。

本文試著娓娓道來,只為拋磚引玉。

【一】

竊以為,首先是把下面這段話里的部分句子詮釋一下,應該能夠得到一些啟發。

《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可以理解為除了自己之外的他人和他物,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是沒有真正悟道的人,所謂「知常曰明」,即是真正徹悟了道的運化規律才是「明」;自知者明,即參悟了本身的天性,推己及人,知己則知人,視為內外通透。「知人」為「外王」,「自知」為「內聖」,內聖則能外王。

(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説文解字》:勝,任也。

「勝」字在這裡應該不能直接解釋成把別人打敗,可解為有力擔當之義,即有能力做某些事,推動與控制事情的發展變化,「勝任」這個詞就是此義;在這句話中,應將「勝人」解釋成有力推動他人,也即是通過外在的手段掌控他人、推動他人而讓他人運化。

「自勝」是控制自己,自己是自己的推動力,這合於道的狀態。「自勝」與「自然」一詞應是差不多的含義,「然」字最初即是燃的意思;宇宙是一個整體,背後是道在推動著宇宙的平衡與運化,自然即是在「道」的層面自我運化、無為的狀態。以人的視角來看,森林屬於自然之物,森林之火藉助自然之力燃燒叫做「自然」,被人為點燃則為不自然。自然(自燃)即是自勝、無為。

能「自勝」者實際上是已處在道的層面,是自然的格局了,也就是「內聖」,「內聖」則自會「外王」。

常言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

做到「勝人」,只是獲取了「術」,只是做到了「內聖外王」中的「外王」,此為「末」,不是根本。而內聖是根本,是獲取了道。

「內聖」即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過程實現「身修」的狀態,「外王」是「身修」之後實現的「家齊、國治、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強調了「內聖」的重要性。下面也有相關論述。

所以,勝人為有術,自勝是得道,得道即自然,「自然」即是生生不息的。那麼「自勝者強」,為「自強」,做到「自強」的狀態,就像天地一樣生生不息,所以有「自強不息」。

(3)、「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志」為心要到達的地方、心中的目標,能夠「自強」的人,心所向的是「合於道」,本心即道,參悟本心的狀態之下,心所發出的「志」都是合乎於道的,這是真正的有「志」。有志的核心內容其實就是「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偏離自然讓他處在的位置,那麼「行」會合於道、德會居於位(德配位),做到如此,自會像天地一樣在道的規則下生生不息,也就是「久」。「死而不亡」也即是萬物在道的規則下消亡,只是轉換為另一種新生,此為「壽」,道是不會消亡的,正如「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所云,「知常」則是懂得道主宰運化的規則,知常是知道,常也就是永恆。《老子》又有言:「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二】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在上位(乾),地在下位(坤),天為陽為無,地為陰為有。道的推動之下,陰陽二氣交感,化生「有形」之萬物。《老子》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蘊含著「道」在背後主宰「有(萬物)」運化的含義。

健為有力,天道運行的推動力生生不息,天行健是也,作為君子,「自強」志在得道,得道則會「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來自於乾卦,乾為天。如此,作為君子,在乾之上位,要達到「合於道」的境界,道是生生不息的,則君子可以助人運化,而不是依靠外力運化。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勢下位,承載萬物。冰雪在高山融化為水,水就江海之低位,江海因包容而成就巨大,而這樣低位的承載作用就是「道」制定的規則,江海處於這樣的低位,則可以承載四方細流。

欲知「厚德載物」,首先,我們必須弄明白何為「厚」,「厚德」為何意義。

A、《老子》有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面這段話實則再次告訴了我們,「厚」與「薄」的概念。下面試著分析解讀一下這段話。

按照古人的觀念,失去天真(天真即天性、本心,道在人的體現,失去天真也即是不再「知道」的人)的人,並不能參悟自然之道,就不能按道行事,所以得道的高人制定了「禮」,禮即是有形的規則,可以傳授給普通那些失去天真的人去遵循,這樣按照「禮」的規定行事的人,也能夠以道行事,從而不偏離道。

天下失道,到最後用禮約束,「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那麼在這裡,何為忠信

忠為心居「中」位,即是道,故《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忠於的對象是道,即是心始終處於道的本位,也是守天性,保天真。

信是講道義,講道義即是信守自然的規則行事,「義」字的意義是做到本該所處的角色和按照道的規則行事,比如一個人的生來具有的天賦(本位)就是能夠輔佐君王的能臣,卻僭越為王,這就是沒有道義;一頭豬生來就得好好做豬的角色,它非要跑到羊群里,這也是沒有道義。那麼「信」就是遵守天地賦予我們的使命——天德,也是信守天命,也是認天命,名曰「認命」。有「信」視為有德,德行合道,也叫做有道義。

如此,「忠信」的目標與核心內容是「道」。禮按照道制定,做到了忠信,也就自然契合了禮制。

但天下無道之後,只能把事情規範成禮制,一般人按禮製做也可以合道。這好比一個人不會烹飪之道,需要看著別人給他做好的步驟操作才能做菜,但由於自己不會,導致一步做錯,菜就做壞了。薄在這裡是外在的、表層的、次要的意思,「禮」是「道之華」,即是「道」最外在的形式,也即是「忠信之薄」。聖人制定了禮制,總有些人會不遵守禮,即便是遵守,也有做的不貼切的時候,所以禮制出現的時候,也就是「亂」的開始,就像有法律的存在,就有犯法的人,歷史上,法律是在禮制範疇之內的。如此,便是: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厚在這裡作為形容詞,可以理解為內在的、根本的、裡層的、主要的,說「禮」是「道之華」、「忠信之薄」,那麼「厚」、「實」就是指做到「忠信」,忠於道、信於德,也就是合道,也是指「天之在我者德也」裡面的德,是通於天地的,「處其厚」即是「與天地合其德」。下面說「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是告訴人們,作為真正「大丈夫」,應該遵「道」而薄「禮」,遵道則自會有禮。

《周易》有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下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

這裡的大人應該也就是上面的大丈夫,「處其厚」也就是「與天地合其德」。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可見,經典都是在講述著相通的內容,那就是道。

與日月和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可理解成:與自然規律同步調,以天人合一的思想行事、生活。也是告訴人們,要行道。

由以上交代,那麼,「厚德載物」里的「厚」就應是「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里的厚意義吻合,「厚德」與本心、本性、天真有雷同意思,表示人本來的天性,率性而為即可合道,合道則自「載物」,上面說的「禮制」本身也是「物」的範疇。

如此,「厚德載物」在這裡指人處於符合道的本位之後,自然可以承載該承載的「物」,這與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北極星之所以被眾星環繞,是因為它處在宇宙賦予它的本來位置或軌道,就自然被處在那個位置周圍的星體環繞。可以看之前的文章,具體了解這句話)大概是一個道理。

B《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為了修身,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裡把修身的重要性提的很高很高,而且是萬事的根本,那麼修身絕非是現代通常所說的把一個人的才學品德提高到一定層次。

修,合身,修身的衣服。咱們平時買衣服時,會說我要「修身」的,這裡所說「修身」即是衣服正好符合體型。而上面提到的修身則是指讓自己重回本真和天性,即是讓自己現實的思想、行為符合道的本性,從而讓我們「居其所」,讓我們做回天地本該讓我們做的自己,正如《易經》所言:與天地合其德

我們的體型就相當於先天本性,而修身的衣服就相當於後天的行為、思想,修身即是後天的行為、思想與先天本性契合,並順從。《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身也即是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方式去做回契合「天性」的自己的過程,找到天性之後,也就是達到了「身修」,再率性而為,即可合於道。而後的「家齊、國治、天下平」則是「身修」之後順其自然的結果,這正是「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傳達的思想。

那麼,修道也就是與道契合,修道之謂教,教的核心就是「道」,讓人與道契合。

知道了修身的含義,那麼下面的「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厚和薄在這裡是動詞,厚是推崇、重視,薄是不推崇、不重視。所以「所厚者」就應該是「修身」這個根本,《內經》云:天之在我者德也。修身的結果是「與天地合其德」,身修就是具有天德、得道的狀態,回歸先天本性,是根本,那麼「所厚者」里的者即是修身,是具有天德,即「厚德」(推崇天性、回歸天道)。

如此,「身修」就像樹榦和本根,「家齊、國治、天下平」就像枝葉,有了種子,率性而為,樹榦穩固,按照天道生長,自然枝葉繁盛。同樣,在「厚德載物」裡面,「厚德」是根本,「載物」是枝葉,便可自當明了。

「厚德載物」就是身修(回歸到天地賦予的本位、本性)之後,就自然可以承載所該、所能承載的「物」。

C、《老子》里所說明的「厚德」之厚為形容詞,此「厚德」就是一個狀態。《大學》所衍生的「厚德」之厚是動詞,此「厚德」是一個過程,有了「厚德」的狀態或過程,「載物」將是自然成就的結果。

莊子》有言:「故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夫道,覆載萬物者也。」

《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萬物的運化都是遵循「道」,所以天地生化萬物,覆載萬物。人要做到「載物」,必須「合於道」,也就是「處其厚」。

厚德載物還是要告訴我們,要法則天地,合於道,居於德,以清靜無為的方式行事與做人,無為而無不為。

綜上,「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若居於坤之下位,也要合於道,居其所,處在「厚德」的狀態,即可像大地一樣包容,結果就是「覆載萬物」,故曰:厚德載物。

可見,厚德載物,並非是說我們積攢很多很多德,然後能夠駕馭承載很多「物」,而是我們居於本該所處在的道之位置,或者說在道賦予我們本來該處於的軌道和位置運化,而那些「物」就在我們的位置環繞,這就像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也如「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所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至善國學藝術中心 的精彩文章:

富不過三代之為何

TAG:至善國學藝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