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善讀《論語》1.10:孔子溫良恭儉游列國,鮑子推賢尚善讓管仲

善讀《論語》1.10:孔子溫良恭儉游列國,鮑子推賢尚善讓管仲

《學而篇第一》10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定要參與其政。是老師謀求參政呢?還是人家請老師參政呢?」子貢說:「老師是靠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誠敬、自律、推賢)而得以參政。老師謀求參政(是為了推行仁政),應該不同於別人(為了功名利祿)的參政企圖吧?」

【解釋】

1、子禽:

姓陳名亢,字子禽,比孔子小四十餘歲。

2、子貢:

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比孔子小31歲,「孔門十哲」之一。

子貢善辯,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於經商之道,富致千金。後世所謂「端木遺風」,即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子貢因此成為儒商鼻祖和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之一。

子貢對孔子極為尊重。一次,一位魯國大夫在別人面前貶低孔子,抬高子貢。子貢聽後即以房子打比方,說老師的學問其實非常高深,就像一間房子外面的圍牆有好幾丈高,儘管屋內富麗堂皇,但一般人也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圍牆不過只有齊肩高,因而一眼就可望盡。他還把老師比做太陽和月亮,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後,子貢悲痛萬分,為孔子守墓6年。

3、「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夫子」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任魯國司寇,故其學生稱其為「夫子」,後因此沿襲以稱呼老師。在一定的場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論語》中所說的「夫子」,均指孔子。

「邦」,指古代諸侯的封國、國家。

「聞其政」中即了解、過問該國政事。實際上,「聞」在《易》和《詩》中常通「問」。這樣,「聞其政」事實上就是問政——討論、諮詢、從事政治活動。我認為這應當才是「聞其政」的真實含義。因為孔子周遊列國,不是為了八卦別國的政事,而是為了推行其仁政主張,因此每到一國必然會設法問政其國。

「抑」,表示選擇的文言連詞,有「還是」的意思。

4、「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溫」,色和曰溫。就是態度、臉色平和、不卑不亢。既不刻意討好,也不令人感到冷淡。是內在的自信、冷靜、大度、親和的外在體現,能自然而然地給人以安全感和信任感。與「鮮矣仁」的「巧言令色」成鮮明對照。

「良」即「善」,故「善良」常連用。良是仁德的外顯,為人處世與人為善。人與之相處皆有所受益而絕無所損,故人皆願與之交往而無所顧忌。

「恭」在《說文》中解為「肅」,而《說文》解「肅」為「持事振敬」,這就與本篇第五章中孔子所說「敬事」的意思近乎一致了。因此,「恭」在這裡應該是指待人處事認真、慎重。這與「恭敬」所表示的「尊敬或尊重地對待」似乎略有出入,而與「誠敬」所表示的「誠懇敬慎」的含義似乎更加接近。

「儉」的本意為「約、束」,故引申為「自律」。有人將「儉」譯作「節儉」、「節約」,似乎並不妥當。諸葛亮《誡子書》云:「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此處,「自律」似比「節儉」更貼合「養德」之意。而且「自律」實可涵蓋「節儉」之德,也更能體現君子品格,故此譯作「自律」。

「讓」有人譯為謙遜、謙讓,但這兩種解釋比較容易讓人誤會儒家提倡一味退讓,給人以被動、懦弱之感。而事實上,儒家是尚「勇」的。比如,《論語》中有「子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一句,而《中庸》中也有「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的說法。當然,儒家之勇,並非意氣之勇,而是仁義之勇;當然,儒家也尚「主動」,比如孔子就說過「當仁不讓於師」。因此,這兩種解釋都不能完整地體現孔子的本意。

事實上,在《國語·晉語》中,有「讓,推賢也」一句;在《尚書·堯典》的「允恭克讓」一句中,鄭玄注為「推賢尚善曰讓」。也就是說,推舉賢者在前,自己甘居其後,這就是讓。可見,孔子「讓」的宗旨是更有利於行仁,而根本不是毫無原則底線的一味退讓。也就是說,如果「退」更有利於行仁,那退就是讓;如果「進」更有利於行仁,那進也是讓。因此,孔子之「讓」,既是「推賢尚善」的「讓」,也是「當仁不讓」的「不讓」。

《呂氏春秋》中所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祁黃羊「推賢」其仇人和兒子的典故,就是「讓」。孔子誇讚祁黃羊道:「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可見,只要出於公心,無論求進、求退都叫做「讓」。因此,藺相如為公義而退讓廉頗是讓,孔子為行仁政而求仕進,也是「讓」。

「溫良恭儉讓」作為君子伍德現在也很常用,故也可直接引用不翻。但直接引用時要注意不可望文生義,因為古今詞義並不完全相同。

5、「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其諸」,用以表示不肯定的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孔子周遊列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行其政治主張,因此不可能不設法參政議政。但孔子參政的目的是行仁政,這與一般人為了名利地位而參政的出發點是迥異的。因此,孔子的參政就有很強的原則性——「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以及「道不同不相為謀」,絕不會為了保住名利地位而曲意逢迎。這就是孔子異於常人參政之所在。

【評析】

這一段子禽和子貢討論的主題很有意思。孔子在各個國家都能夠參與政治,是個人去追求的呢,還是國君主動給他的呢?

子貢的回答也很耐人尋味,說孔子是以自己人格魅力獲得的,就算是追求的,那孔子所求也和他人所求並不相同。

子貢之所以沒有明確、直接地回答子禽,是因為一個人的心跡並不易被外界所了解,卻很容易被外界所誤解。如果直接回答說孔子確有所求,則容易讓不懂孔子的人誤意為孔子熱衷功名。因此,子貢便作了不置可否的間接回答。這既是對子禽的誠實不欺,也是對老師形象的巧妙維護,同時也避免了因孔子謀求參政而對他人可能產生的誤導。子貢之機巧善辯、用心良苦,由此可見一斑。

儒家以修齊治平為抱負,以施行仁政為追求。在孔子身後的兩千五百多年中,很多儒家知識分子以家國天下為己任,積極參政議政,產生了很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抨擊專制極權制度的黃宗羲;剿滅太平天國之亂的曾國藩等。

「溫良恭儉讓」在其本意上是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的,溫和、善良、誠敬、自律、推賢,無一而非普世價值。但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孔子和儒家經典的本意在某些方面被漸漸歪曲,比如「恭」和「讓」中「順」與「退」、「忍」的內涵被有意無意地加以強化等,這使得中華民族的整體性格漸趨懦弱和被動。

因此,今天復興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單純地重拾故紙堆,而在於對傳統文化的正本清源,以傳承其真正的精神和內涵。

【歷史故事】

推賢尚善,鮑叔牙數「讓」管仲

1、人物背景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時齊國政治家。管仲輔佐齊桓公,施行政治、經濟改革,使齊國實力迅速增強。後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皆有賴管仲輔佐之功。

鮑叔牙又稱鮑叔、鮑子,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遂向齊桓公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後人贊鮑叔牙和管仲事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2、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沒有鮑叔牙多,可是到分紅的時候,他卻要多拿。鮑叔牙手下的人都很不高興,罵管仲貪婪。鮑叔牙卻解釋說:「他哪裡是貪這幾個錢呢?他家生活困難,是我自願讓給他。」

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好,你別介意。」

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

管仲曾經帶兵打仗,進攻的時候他躲在後面,退卻的時候他卻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瞧不起他,不願再跟他去打仗。鮑叔牙卻說:「管仲家裡有老母親,他保護自己是為了侍奉母親,並不真是怕死。」

管仲聽到這些話,非常感動,嘆口氣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3、各為其主

當時,齊國的國君襄公沒有兒子,只有兩個異母兄弟。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有一天,管仲對鮑叔牙說:「依我看,將來繼位當國君的,不是公子糾就是公子小白,我和你每人輔佐一個吧。」鮑叔牙同意了管仲的主意。從此,管仲當了公子糾的老師,鮑叔牙做了公子小白的老師。

齊襄公十分殘暴昏庸,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國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侍奉在莒國的公子小白。

後來,齊襄公被弒,齊國便有大臣暗地派使者去莒國迎接公子小白回齊國即位。

魯庄公聽到這個消息後,決定親自率兵護送公子糾回齊國,並讓管仲帶一部分兵馬先去攔截公子小白。

管仲帶兵日夜兼程,終於追上公子小白,然後一箭射中小白。管仲以為小白已死,就去回報魯庄公。魯庄公馬上設宴慶賀,然後帶著公子糾,慢慢悠悠地向齊國進發。

其實,管仲那一箭只射中了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怕管仲再射箭,便急中生智,把舌頭咬破,假裝吐血而死。待管仲走遠後,公子小白立即抄小路趕到了齊國都城臨淄。此時,魯庄公和公子糾還在半路上呢!

齊國原來主張立公子糾為國君的大臣們,見公子小白先回來了,就對鮑叔牙說:「你要立公子小白為國君,公子糾回來了可怎麼辦呢?」鮑叔牙說:「齊國連遭內亂,非得有個像公子小白這樣賢明的人來當國君,才能安定。現在公子小白比公子糾先回來了,這不正是天意嗎?你們再想一想,魯庄公護送公子糾回來,要是公子糾當了國君,魯庄公肯定要勒索財物,齊國本來就夠慘的了,那樣一來,怎麼受得了呢?」大臣們聽鮑叔牙說得有理,便都同意讓公子小白即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4、推賢讓位

魯庄公聽說公子小白搶先即位當了國君,頓時大怒,馬上向齊發動進攻,但卻被齊桓公打得大敗而逃。魯庄公無奈只好殺死公子糾,並把管仲抓起來送給了齊國。

齊桓公本來很想報管仲當初的一箭之仇。

鮑叔牙諫阻說:「那時各為其主嘛!管仲射您的時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糾。再說,您如果真要富國強兵,建立霸業,沒有一大批賢明的人是不行的。」

齊桓公說:「我早已經想好了。在我的大臣中,你是最忠心、最能幹的了。我要請你作相,幫助我富國強兵。」

鮑叔牙說:「我比管仲差遠了,我不過是個小心謹慎、奉公守法的臣子而已,管仲才是治國圖霸的人才哪!您要是重用他,他將為您射得天下,哪裡只射中一個衣帶鉤呢!」

齊桓公見鮑叔牙這麼推崇管仲,就說:「那你明天帶他來見我吧!」

鮑叔牙笑了笑說:「您要得到有用的人才,必須恭恭敬敬以禮相待,怎麼能隨隨便便召來呢?」

於是,齊桓公就選了一個好日子,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並且請管仲坐在他的車上,一起進城。

管仲到了宮廷,急忙跪下向齊桓公謝罪。齊桓公親自把管仲扶起來,虛心地向他請教富國強兵、建立霸業的方法。管仲講得一清二楚。兩人越談越投機,一直談三天三夜,真是相見恨晚。

齊桓公遂任命管仲為相。

善讀《論語》全部內容可於以下地址查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解仁意 的精彩文章:

善讀論語1.2:人格養成要儘早,善良始於孝悌中

TAG:善解仁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