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吳三桂有40萬兵馬,清朝最多只能動員15萬人,為何最終滅亡的是大周?

吳三桂有40萬兵馬,清朝最多只能動員15萬人,為何最終滅亡的是大周?

關於吳三桂,人們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梟雄,深刻影響著中國歷史的走向,留下許多傳奇故事;也有人認為他是三姓家奴,背叛了明清兩朝,還有李自成。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吳三桂確實手握雄兵,甚至強大到足以威脅朝廷的地步。

清朝之所以能打下天下,清兵的功勞只佔了一部分而已,實際上自清兵入關以來,先後有多支漢軍投靠了清朝,他們成為清朝橫掃天下的先鋒軍,其中最有名得到自然是吳三桂,他親自追殺到了越南,將南明政權最後一位皇帝殺死。

有清一朝,能被封為漢人王只有6人,其中清初時期佔了4位,平西王吳三桂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吳三桂在西南地區,那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而他也是有野心的,想要與清朝平起平坐,以長江為界,劃江而治。

吳三桂自立為帝,建立大周是有底氣的。我們先來看看雙方的勢力對比,三藩之亂初期,吳三桂一宣布造反,又有耿精忠、尚可喜兩位漢人王生源,全國各地正向呼應,勢力已經和清朝五五開了。再說兵力,清朝可以動員的兵力為40萬人呢,但還要摳掉鎮守在各地的部隊,真正可以動用的僅僅15萬人而已,吳三桂卻有40萬人(一說70萬),兵力上就可以碾壓清兵了。

那麼為何最終滅亡的是大周呢?其實這有多方面因素的原因。那個時候清朝的統治尚不穩定,不少人還抱著爭霸一方的心思,所以順應了吳三桂的造反,但這樣的聯盟註定是鬆散的,一旦吃點敗仗,不少人就會後悔,再投降清朝。當時的清軍將領知道自己無法和大周40萬大軍正面交鋒,所以採取的是逐步擊破的方式,一點一點瓦解掉吳三桂的大軍。

第二,吳三桂造反的準備並不充分。那個時候康熙正在削藩,換種說法,吳三桂的造反也有一定被逼的因素在內,不造反就註定要被打壓,那還不如造反搏一搏前程。我們拿同樣是造反稱帝的朱棣來對比,朱棣在早飯之前,準備了許久,養了許多能人猛士,而吳三桂的被逼造反的,準備時間不充分,培養的實力及底牌還不夠多。

第三,康熙懂得吸取教訓。一開始,康熙急於削藩,直接三位漢人王一起削,引發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抱團合作。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康熙吸取了教訓,殺死了吳三桂留在京城裡的人質,卻全力拉攏尚可喜、耿精忠二人,給他們一種皇帝只是想對付吳三桂的錯覺,於是尚可喜主動投降,耿精忠在被活捉後也投降了,吳三桂最大的兩個助力就這麼沒了。

第四,吳三桂死得太早了。三藩之亂持續了8年,吳三桂在第5年去世,核心人物一死,軍心立刻不穩,聯盟內部的大亂已經無法避免,加上清兵的反撲,脆弱的聯盟徹底瓦解。吳氏家族雖然苦撐3年,但最終還是以昆明城破而告終,耿精忠受凌遲之刑而死,尚可喜被兒子氣死,三藩之亂徹底結束。

延伸閱讀

除了吳三桂管不到,鰲拜幾乎掌握著全國兵權,他有稱帝的可能嗎?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坐上皇位,為何不是勢力更大的多爾袞?代善:我看他不爽

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時,幹掉的最大官不是山本一木,還有一個少將也死在了平安縣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根知底 的精彩文章:

異族女子得到臨幸,皇帝六年後才知道她生了個兒子,立為太子,為明朝續命百年
從建軍到解體,日本陸軍和海軍鬥了50多年,到底有什麼矛盾?為何互相看不起?

TAG:知根知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