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西簽訂第一個條約,比尼布楚條約早26年:鄭成功將荷蘭人趕走,清朝卻將荷蘭人迎回

中西簽訂第一個條約,比尼布楚條約早26年:鄭成功將荷蘭人趕走,清朝卻將荷蘭人迎回

眾所周知,各種教科書里都認為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外條約的最早樣本。但隨著新史料的發掘和新研究的拓展,我們發現還有一個中外條約簽署得比《尼布楚條約》早,它就是《清荷協約》。

清軍入關

《清荷協約》,1663年10月27日(康熙二年)由清朝的靖南王耿繼茂和閩浙總督李率泰與荷蘭提督巴爾特簽訂。

約章主要內容如下:

一、清朝與荷蘭為打擊佔領台灣、廈門、金門的鄭氏軍隊,結成「緊密合作」的「同盟關係」。

二、雙方共組「遠征隊」,同時登陸攻擊敵方。

三、攻佔金門、廈門後,荷方「必要時」可擇取其中一地或其他地點駐紮艦隊,以防海賊。

四、克服金門、廈門後,聯軍應駛往台灣。攻取台灣後,清軍應將該島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方,供荷蘭人居住。

五、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享有貿易自由。但聯軍未攻克金、廈前,對荷蘭人帶來的貨物,暫不討論。

鄭成功與荷蘭軍激戰

沒錯,這個條約簽訂就是清朝想借荷蘭之手平定台灣,以至於讓荷蘭在台灣駐紮艦隊也在所不惜。

荷蘭人早有與清朝建立關係的企圖,1655年,荷蘭駐雅加達總督派遣使節哥頁等前往北京,試圖與清政府建立通商關係。使節面見了順治皇帝,獲得每八年入華進貢一次的優遇。

順治

鄭成功完成收復台灣的大業後旋即離世,其子鄭經1662年繼位。此時,已入主中原的清朝也試圖平定宗奉明朝的鄭氏政權,故而尋求結盟者。《清荷協約》便是清政府與荷蘭簽訂的具有盟約性質的條約,目的是使荷蘭人不助鄭氏政權,轉而幫助清政府統一閩台。

1662年6月,荷蘭海軍提督巴爾特率領由13艘艦船1284名官兵組成的遠征艦隊抵達福州五虎門外,船上豎旗大書「支援大清國」字樣,與福建當局的耿繼茂、李率泰等見面,聲稱奉巴達維亞總督之命「前來協助大清國剿滅鄭逆」。

明鄭

耿、李認為聯合外軍茲事體大,需要上報中央,其奏報經清朝兵部擬議,1663年2月2日由康熙皇帝御批:「彼紅毛人來船出力剿賊,殊甚可嘉。可否助戰,著該王、總督、提督等核議具題。」

聯合荷軍進攻鄭氏的方略經過清朝中央的反覆籌思,慎重考量,最後得到康熙批准。為示嘉獎,清廷還破例允許荷蘭人每兩年前來貿易一次。

康熙

在清朝的邀請下,10月16日,荷蘭艦隊駛入泉州灣,21日,巴爾特遞交荷方起草並已簽名蓋章的協議書,協約簽訂後,雙方遵照條約規定對金門、廈門採取了聯合軍事行動,予以攻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沙歷史事 的精彩文章:

名門之後,四世三公,袁家嫡子袁術,為何在漢末爭霸中失敗?
清官海瑞逼死女兒?子虛烏有!

TAG:淘沙歷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