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尊重、慈悲、包容:學佛人應該這樣理佛法與生活的關係

尊重、慈悲、包容:學佛人應該這樣理佛法與生活的關係

小的時候總感覺一切都是美好的,人和人之間是純潔友好的。長大後慢慢發現這個世間很不圓滿,很殘缺。人與人之間有矛盾,善與惡之間有對立。那麼學佛之人該怎麼來面對這些善惡問題呢?可能很多初學佛的人都會很焦慮,甚至越學佛煩惱越多。不學佛好象還好一點,越學佛這善惡的觀念就越發強烈。善惡觀念強烈,就會導致我們心中的是非觀增強,對外面社會的種種現象極為不滿。學佛的人要要怎麼來看待這些問題,怎麼處理生活中的人和事呢?

從人的角度來看,佛法告訴我們:眾生根機是不一樣的,人人有差異,從外在到內里,來到這個世間的人是千差萬別的。如同樹上的樹葉一樣,每一片都不同。人有差異,自然就有高低,有好壞,有對錯,有善惡。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是每個人的業力形成的。學佛的人必須要看清這一點。既然每個人都是活在他的因果當中,在承受自己的果報,我們理智的看待就可以了,不需要去管他人的善惡,我們先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學佛首先是改善自己,佛法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我們不能拿著佛教的種種戒律、道德來衡量別人的行為,認為不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說。用佛法的要求來衡量、指點別人,這是我們自尋煩惱。學佛是自我改善,自己改正自己。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讓自己改變了,心量變大了,境界提高了。你再看其他的,心中就有了慈悲。

人人都有他的因果,人人都在自己的因緣果報當中生存。我們要尊重對方,不論他的好壞。尊重對方,是學佛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以佛的眼光看,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那不僅僅是尊重了,那應是恭敬了,不敢輕視每一個人。我們學佛就要有這種觀念: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不管他好壞善惡,他有佛性,他將來也會成佛,我們要尊重對方,不要輕視每一個未來佛。

從佛的角度是要度化一切眾生,我們已經學佛的人,就是先覺者,那麼先覺悟的人應該幫助未覺悟的人。你要度化他,就要尊重他——尊重他的人格,敬重他的佛性。

我們有慈悲心,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去說服他,勸他改惡向善,甚至來信仰佛法,來念佛往生等。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人家與我們自然就有距離。我們看佛,他要普度一切眾生,他有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可以看到一切眾生的前因後果、善惡表象。但是,他毫不計較,也不煩惱,他還要發心去救度這一切眾生。身為學佛的人就要體悟佛心,體悟佛心之後,我們就會有佛心,會用佛的慈悲心來面對世間的人,去關愛他們。小至家裡的親人、朋友、有緣的人,然後擴大至一切眾生,乃至從人道到六道眾生。我們就從有限的範圍,從有緣的人身上去發揮自己的作用,把佛的慈悲傳給他們,慢慢去感化,可以影響周圍的人來接受佛法。

包容體貼,就是要關愛、包容、體貼我們身邊的人。人人都有煩惱,人人都有缺點。作為學佛的人首先知道自己是凡夫眾生,印光大師講了一句話,就是:「看自己是凡夫,看其他人都是聖人。」祖師雖然這麼講,但是我們做得到嗎?很多人都是顛倒啦:看自己是聖人,別人都是凡夫。好像我的修行還差不多,別人都不怎麼樣。

凡夫眾生,要把別人當做聖人是很難的。為什麼呢?佛法裡面有一句話講的很明白:「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眾生看一切佛都是眾生。」我們是眾生,看到佛都會像眾生一樣。因此印光大師告訴我們:視自己是凡夫,視一切人都是菩薩。這樣可以降服自己的我慢心,不然我們會很高慢,覺得自己修行很好,別人都不如我。有了這種視一切人為菩薩的心,你看別人的對錯就很方便了,就很自在了。他是菩薩示現的,不用計較,矛盾的心理自然就化解掉了。

不過真要把別人都當做菩薩來看,有時是很難的。如果別人是金剛怒目菩薩,我們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跟菩薩吵起來。如果我們不能把別人當菩薩看待,那起碼有一點我們要注意:我們是凡夫,別人也是凡夫,要尊重對方、體諒對方、包容對方、善待對方,從而感化對方,不要噁心相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燈籠說 的精彩文章:

有禪意、有神韻——趙朴初居士與《心經》

TAG:燈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