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昔今:修行前事

昔今:修行前事

修行前事

昔今

 靜

張書姚 

00:00/03:39

但凡得舍皆是來揪心的……

說佛家修來世;道家修今生;這只是世俗的一種誤解。佛修善,道修真,萬法皆歸修心。什麼來世、今生,心若漂浮,無所!

與時俱負,有友情圈兒的,也有親情鏈兒的,更有互聯網在線兒的,越來越多的人早被忙忙碌碌掩蓋了生活的本來面目;已被人情世故打磨得三圓四不扁了。什麼悔之晚矣?什麼幸福從何說起?什麼一塌糊塗?混吧!又能咋樣?我好累啊!你知道我的心還跳么——我當然知道,也不知道。你幹嘛貸款賣房子、車子;你憑什麼用你的眼光給他人下結論?你膝軟了、臉紅了、心已被發配……之所以呈現這樣一種生活狀態,有相當一部分人會把全部責任推向生存環境——工作、社會和自然的環境等等。

好啊,既然是環境,也無非除自心的一切世間萬物唄。記得上學時宋老師教過這樣一個哲學命題——方法論。關於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進一步明確,它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

我談態度,解決「是什麼」及「怎麼辦」是受了「誰」的指使?站在「誰」角度?出於「誰」心情?達到「誰」目的?那「誰」你是否認識?熟悉?親切?你可曾對那「誰」百依百順?你同那「誰」究竟是什麼關係?按說,那「誰」從你來到這個世界便潛移默化地不離不棄了,那「誰」有多麼盼你健康快樂啊!你不是感覺不到,而是你有時候對懦弱——有容乃大的那「誰」太任性、無所謂、活著就是硬道理罷了。

那麼,那「誰」究竟是誰呢?是前事(世)!

簡言之,它是你追求得舍中自己的性格。自己尚不了解自己的性格,又怎麼能與自己和睦相處,違心從事,何談寧日?如果文天祥答應忽必烈當了元朝宰相;若譚嗣同沒有選擇去菜市口;恐後人都不想知道這世上獨一無二的你了。它是你追求得舍中與自然的統一。面對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風霜雪雨等等,無力回天,要主宰的這個世界的能力還十分的弱啊!元代畫家倪瓚的《容膝齋圖》寧可讓房子小到只能放下自己的膝蓋,建造這個世界難道還有其他理念?它是你追求得舍中可否符合人性。人之所以稱其為人,必須爭做做人的資格——人格;人與動物最大區別是大腦優勢,是尊崇良知和道義。人類一直努力把類似《悲慘世界》里的德納第夫婦和《心靈的維度》中的屠泰良等這些靈魂垃圾濾出消毀。

修行中,若令那「誰」滿意了,你肯定開心多於煩惱;包容大於妒嫉;健康戰勝疾病。仔細想來,得舍本是哲學問題,你的存在相對那「誰」不過瞬間。

作者:馬清江(曾用:昔今2011)

單位:吉林省公主嶺市鹽務管理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過程 的精彩文章:

名家薦讀:看碗

TAG: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