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修鍊內心,不讓心靈受到外物和塵垢的蒙蔽

修鍊內心,不讓心靈受到外物和塵垢的蒙蔽

【第148篇文章】

儒家主要思想,「仁」「禮」「中庸」,且「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思想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儒家精神是中國影響最大的精神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精神就是指孔子指出的"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

說文解字中說:「仁,相人偶也。從二人。」這個字在西周和春秋初年,還沒人特別提出來當作為學做人的目標。

到了孔子,才提出來教弟子,所以在《論語》一部書里,弟子問仁的話特別多,孔子許多不同的答話中,對仁的意蘊,也發揮得最透徹。仁就是孔子的全人格,兩千多年以來,中華民族共同的蘄向,也便是這仁的實踐。

在當前浮躁的社會中,我們要時刻修鍊自己的內心,只有學會內省和反思,這樣才能不讓心靈受到外物和塵垢的蒙蔽。

一、學會知錯能改——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儒家認為,一個人不犯錯固然好,但現實中很難做到。面對日益變化的世界,我們的認識能力也變得有限,想每件事都做對做好幾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在犯錯後,採取正確的態度,不要急著文過飾非,互相指責,而是想辦法如何改進錯誤,調整策略,避免重蹈覆轍。這樣的話,就是一種極大的進步和良善。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意思是:子夏說,小人對自己的過失或錯誤一定加以掩飾。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意思是:子貢說,君子的錯誤,好比日食和月食。有了錯誤,人人都看得見;改正了,人人都仰視他,尊敬他。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意思是:孔子說,有錯誤而不改正,那就是真正的錯誤了。

二、懂得自我剖析——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反省和自我剖析需要直面自我的勇氣,因為這常常會觸及內心的隱痛或傷痕。

自我剖析和反省是一種自覺行為,而且得出的東西往往很深刻透徹。

反思之後,捫心自問:我為何會這樣?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只有在一步步的反省認識中,人才能逐漸完善,提高自己,進而塑造起理想的人格。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意思是: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本事,不怨恨別人不了解自己。

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意思是:孟子說,一切東西我都具備了。反省自己,自己是忠誠踏實的,一個人能對得起自己,那就沒有比這更大的快樂了。不懈地按照內心道德行事,到達仁的途徑沒有比這更快捷的了。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意思是:孔子說,遇事不自己去想怎麼辦的人,我對這種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三、謹記良心常在——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良心是做人的根本,它如星辰一樣指引著我們,使我們的生命之船即便在遇到邪風惡浪時也不迷失方向。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意思是:《詩經》上說,雖然潛伏水底,依然能被覺察。所以君子反省自己時不覺得內疚,也就會無愧於心。君子的可貴之處在於,即使在沒人看到的地方也能小心謹慎,按照自己的良知行事。

《詩經》說,獨自在室內時,是不是能夠做到無愧於神明。所以君子行事不等到行動就先恭敬,不等到開口講話就先誠實於心。

良心是什麼呢?按照儒家的說法,良心包括惻隱之心、羞恥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有良知的人,幹了壞事就知道羞恥,做了錯事就知道愧疚,受人恩惠就知道感恩和報答,這就是良心。

它是我們做人處事的一個行為準則,違背了良心,內心就會不安。良心常在,惡念就不會侵入。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Sinopec淡然

始終相信,一路歡歌的遇見,是久別的重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nopec淡然 的精彩文章:

投資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在獲取利潤與規避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生命里最美的風景是……

TAG:Sinopec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