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要讓一起意外成為繼續探索技術進步的絆腳石

不要讓一起意外成為繼續探索技術進步的絆腳石

3月20日,據美國亞利桑那州當地警方稱,一名女性在過馬路時被一輛Uber自動駕駛SUV撞倒並最終死亡。據悉,該案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直接撞擊人,導致人類死亡的首起事故。

事發時,該Uber無人駕駛SUV正處在自動駕駛模式,當時車上還坐著一名司機。警方在一份聲明中稱:「當時該車輛正往北行駛,一名女性從自西向東橫穿人行橫道時被它撞倒。」

朋友圈瞬間被刷屏了,我相信,今天全球的各大媒體也都會被這個新聞刷屏。有人說,自動駕駛大躍進式發展遭潑冷水;還有人說,整個行業將遭遇重創等。

首先,我們對於這個無辜的生命表示默哀,對於這起意外表示遺憾,但這並不意味著,汽車行業對於自動駕駛、智能化和網聯化的腳步要停下來,恰恰相反,這說明這項技術還不成熟,說明汽車行業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們已經遺憾地看到,由於承受巨大的壓力,Uber公司發言人稱,該公司已經暫停了整個北美地區的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計劃。不難猜測,這件事對於涉事品牌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或許,還會影響其他品牌進行自動駕駛技術的測試。

這是一起意外,就像每天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意外一樣。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有125萬人,中國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超過10萬人。

這些,多數都是意外。我們在遺憾和默哀的同時,不能因此否認自動駕駛、智能化和網聯化等技術的進步,將給人類和汽車行業帶來的革命性改變。

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從汽車、火車、飛機,到衛星、火箭和飛船等,哪一次人類出行工具的發展,不是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也不例外。事實上,早在2016年5月,特斯拉Model S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發生的那起事故,就曾引發全行業的大討論。根據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調查,事故發生時,Model S的Autopilot模式處於開啟狀態,並在一個十字路口上直接撞上了前方的重型卡車。

無論是Model S的事故,還是此次Uber撞人事件,我們都不難看出,自動駕駛技術還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對於突然並道的車和闖入的人,缺乏快速反應的能力,這就要求汽車廠家在開發的時候,增加更多的感測器,提升其敏感度,同時也對軟體演算法的開發提出了更多挑戰。

總之,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但從輿論的角度來說,我們千萬不要讓一起意外成為繼續探索科技進步的絆腳石。眾所周知,這段時間,國內不少城市開始開放自動駕駛測試道路。

2017年12月,北京率先發布《北京市關於加快推進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和《北京市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對測試主體、測試車輛、測試人員、事故處理等主要方面都做出了要求。2018年3月,上海發布了《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試行)》,在政策的基礎上,同時發放了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開放道路測試號牌,劃定了相關測試道路。

近日,重慶發布了《重慶市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出台自動駕駛相關路測管理的城市。此外,杭州、廣州、深圳等多地也「躍躍欲試」,紛紛提速各自的自動駕駛路測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長安汽車在重慶將舉辦一場發布會,分享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成就、IACC技術發展及特點優勢等,同時讓媒體試乘國內首款搭載IACC技術的量產車型CS55。早在2016年,長安的自動駕駛汽車,就完成了從重慶到北京全程2000km的實際道路測試,成為國內首個實際道路測試的品牌。

可以說,自動駕駛離我們並不遙遠。目前,不僅僅是國際豪華品牌,包括國內的長安、吉利等自主品牌,也都基本掌握了自動駕駛技術,只是,這些技術還需要不斷測試、優化和提升,這也是各大汽車品牌不斷在全球各地進行路試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這起讓人難過的意外背後,應該說坐在主駕駛位置的測試員難辭其咎。為什麼叫測試?就是還不完善,還有可能有意外發生,而測試員的職責在於,在意外發生之前,採取人為介入的方式,最大程度的防止意外的發生。遺憾的是,根據警方的聲明,這個測試員當時並未進行人為干預。

但警方同時認為,事故責任在受害者,「很明顯,根據她(受害人)從陰影進入道路的方式,任何一種模式(自動或人工駕駛)都難以避免事故的發生。」

我覺得,這起意外給我們的警示有幾點:第一,血不能白留,汽車企業關於自動駕駛的技術和測試還應加強,而且,在測試過程中,測試員應能夠一直保持警覺狀態,防止意外再次發生;第二,國內在自動駕駛開放路段測試方面不要冒進,還是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三,相關的法律法規亟待健全。

最後,再次對在這次意外中喪生的無辜生命表示默哀。生命無價,安全第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汽車女記者 的精彩文章:

TAG:汽車女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