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學佛的人經常念「阿彌陀佛」?神奇!原來常念「阿彌陀佛」竟有如此殊勝功效!

為什麼學佛的人經常念「阿彌陀佛」?神奇!原來常念「阿彌陀佛」竟有如此殊勝功效!

常願師父

一個讓你靜心修養的地方,解讀您內心雜念,

師兄吉祥

學佛的人,無論在家還是出家

都會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千佛萬佛,為什麼就念阿彌陀佛?

原來「阿彌陀佛」

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念阿彌陀佛名號

亦是稱念十方三世諸佛之名號

所以受十方諸佛菩薩以及所有宇宙間

人,神,鬼,妖魔

乃至一花一草的敬仰頂禮服從

阿彌陀佛四字含義是什麼?

「阿」的意思是「無」;

「彌」的意思是「滿」、「量」

「陀」是光和壽,

「阿彌陀」意思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指智慧無量「無量壽」指沒有生死。

四個字連起來的意思是:有無窮的智慧、沒有了生死的佛

常念阿彌陀佛殊勝功德

經常念誦阿彌陀佛聖號

可得諸佛菩薩庇佑,除厄運

念誦除疾病惡疾,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念佛滅除一切業障

念佛可讓邪靈遠離,讓我們不再恐懼

念佛在世平安健康,命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

常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與佛結緣

認知自己的錯誤,虔心懺悔

GIF

念阿彌陀佛最好的方法

諸位師兄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時候呢,一定要調拍一致,音聲柔和。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四拍,也就是「南無」一拍,「阿彌」一拍,「陀」字一拍,「佛」字一拍,共四拍。念佛時,口念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心想得清清楚楚,眼耳鼻舌身意都住於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上,則六根都攝,凈念相繼。

今謂只此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八句,若能依而行之,為聖為賢,了生脫死,皆有餘裕。佛法要妙,唯在乎誠。汝能始終守之以誠,則更無可言矣。談玄說妙,弄口頭,求神通,宜置之東洋大海外,方可親得實益耳。(《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510頁 復周伯遒居士書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於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也。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於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穫,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沒登極樂之邦,願汝勉之。(《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91頁 復蔡契誠居士書三 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念佛行人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乃念佛法門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亦不能往生。信願行三,具足無缺,決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94頁 復陳錫周居士書)念佛有信願,決定會臨終往生西方。無信願,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有信無願不名真信。有願無信不名真願。信願二法,如車之二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779頁 復琳圃居士蓋凈土一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如鼑三足,缺一不可。或專崇行持,而不尚信願,則執事廢理,仍屬自力法門。與專以自性唯心,而不仗佛力之執理廢事,同一過失。所以蕅益大師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篤哉斯論,不可不知。(《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中外文化、宗教都在說一個道理,男人因色而敗事(事業),男人因色而傷身,男人因色而喪命。的確是這個理。看看本來應該有大福氣的英超、意甲、德甲的大球星,有好多就是因為色而敗壞了福氣,下場很不妙。頭上三尺有神明,確實是這樣的這些曾經都應該有更大福報的球員,因為邪淫,削除了很大的福報,並且掏空了身體。例如羅納爾多本應該成為一代球王,但因為邪淫,經常的受傷,狀態下滑,阻擋了登往球王寶座的道路,邪淫果報之烈可見一斑金剛經》是這樣說過,《金剛經》是從這種性體、空性契入,要我們離開生滅、有無對待的兩邊。「應無所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了解諸法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法不立,無有住的地方。「應無所住」是什麼?就是諸法沒有一種自性,沒有主宰義,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常」。你如果說有「住」,有住肯定是有個所住的地方,就是說能夠安立一個法,有這個安立的點,這個法才能「住」得起來,但是你分析這個安立的地方是沒有一個「常」的永恆的東西,它都是緣起法,都是空的,都是生滅的,都是變易的,所以就沒有能安立法的一個基礎,甚至連一個點都沒有。所以我們要了解諸法的這種空性之後,那我們的心性就怎麼樣?要般若空性的這種觀照,那我們的心應該也無所住,因為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都是不真實的,是不可能安立我們的這個心的,能安、所安都沒有真實性,都是緣起法,都是如夢,如幻,如影,如泡,這是談這個空性的道理。但是證到這個空,又不能墮在空裡面,不是斷空,不是頑空,我們要在這種空——這個「空」是即有之空——在這個空里領會這個妙有。那這個妙有要怎麼樣去領會呢?但是你還不能說有一個東西是一個「能體會」或「所體會」,這個有「能」、有「所」的東西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應生無所住心」是告訴我們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你在諸法的空性——認證這個之後,要把空性的實相的這種性德顯發出來,一定要修行,就是要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空性了解之後,還要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之後就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要發摩訶衍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那麼這個心就是從空性顯發出來的妙心,這就「應生無所住心」,是這個道理,但這裡沒有一個「能見」和「所見」,心是不能見心的,眼睛是不能見眼睛的。了解這樣的一個諸法的空性,所以我們跟這個空就是融為一體——圓融在一起了,就沒有一個主客體的對待,所以你就沒有能見和所見的問題,你談能見和所見都叫戲論的。這屬於在那種自性——本性方面,它就是講這個空亡以前的境界,就是毗盧遮那頂上行的境界,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的境界,叫向上一路。向上一路是這個一法不立的,千聖不傳的,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說的,沒有辦法心去緣的,這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不可議的。所以,談這個呢,都不是我們現在所能談論的,還是老實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之後你再來討論向上一路——無量光、壽

GIF

那天,在網間見到一圖,沒文字,我隨圖將文字配上,今就敬獻給空間里總感心累的朋友:有一人扛著一部汽車,直直地向著專家診位走來,他對醫生說:「醫生啊,我咋總覺得心累哦?!」醫生淡淡地說:「朋友,您不用吃藥,放下就好——!」總覺心累的朋友們,這是真的,不用吃藥,放下就再說說美人?說直接點兒吧,美人不外就是身纖細點兒,然,您看那樹也很纖細呀?!說美人?美人不外就是皮臉兒細滑點,然,您看剛出生的小豬那皮兒也很細滑呀?!說美人?美人不外就是五官均稱點兒,然,您看猴子的五官也均稱呀?!是故,美人不在身纖細、美人不在皮臉兒細、美人也不在五官兒均。在哪呢?朋友,真正人美呀是在善,善在道、道在心、這心哦它是在人的行念外形雖異,其心亦一!這就是佛性的表露,凡是生靈亦復如是。是故,朋友們,我們修習慈悲心應該發於一切眾生,而非是僅指人也!曇缽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缽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諸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於世。開顯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為數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如是處。佛所在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雲。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為秦。實得其體。斯已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常貴其寶粗得大趣。始者維只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為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迎質真朴初謙其為辭不雅。維只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坐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經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朴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鉤眾經章有本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昔傳此時。有所不解。會將炎來。更從咨問受此偈輩。復得十三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凡我有情,聞是凈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剋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卧,迎賓待客,著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譬如切事繫心,凡百作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眾務,了無少暇,須於早晚十念念佛,至心發願,亦能往生。以阿彌陀佛曾有願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須發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貪嗔痴,戒殺盜淫,自利利人,更合佛意。否則心與佛背,感應道隔。但種來因,難獲現果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四第652頁 凈土法門普被三根論)

一個凡夫的生滅,色沒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則滅從色除,先在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那有什麼用呢?閉起眼來打坐,只不過在這個身體裡頭打滾。這裡不舒服,那裡舒服,這邊不通,那邊通了,轉來轉去都不出這個身體。就象禪宗祖師罵人的話:閉起眼來,在那個黑山鬼窟裡頭作活計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五陰的解脫是一步一步來,是科學的,是沒有辦法東晉孫興公(公元314~371年),又名孫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人,後遷會稽(今浙江紹興)。少有高志,尤工書法,博學善詩文,東晉中期之思想家,精通佛、儒。曾任臨海章安令,官至廷尉卿,喜與高僧交遊,篤信佛法。孫綽與名僧竺道潛(又名竺潛,門下有竺法友、竺法義、康法識、竺法濟等)、支遁(僧侶,俗姓關,字道林)都有交往,除討論佛法外,還誦諷作詩,著有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詩文。他是參加王羲之蘭亭修禊(禊音xì。修禊,指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文人飲酒賦詩的集會)的詩人和書法家。著有《喻道論》、《天台山賦》、《論語集解》、《老子贊》、《遂初賦》、《道賢論》等。《喻道論》是繼《牟子理惑論》之後又一部闡述佛教的論著,以問答的形式對周孔之教(周公和孔子)與佛教的關係、出家僧徒是否違背孝道等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喻道論》載於《弘明集》卷第三。孫興公認為佛教徒出家修行正是走「立身行道,永光厥親」的道路,是最大的孝行。出家修行是比儒家更高的孝道,不單是在生活飲食上禮敬父母,更在於能出離生死,並將釋迦牟尼修行、傳教,後又返國探親,為父親凈飯王抬棺,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三個月,尊為孝道典範 孫興公「三教一致」的觀點,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在《道賢論》中,他把兩晉時的七個名僧比作魏晉之間的「竹林七賢」:以竺法護比山濤(巨源)、竺法乘比王戎(浚沖)、帛遠比稽康(叔夜)、竺道潛比劉伶(伯倫)、支遁比向秀(子期)、於法蘭比阮籍(嗣宗)、於道邃比阮咸(仲容),說他們都是高雅通達、超群絕倫的人當時桓溫(晉代軍事家、權臣)獨攬朝政,陰謀篡位,上疏請遷都洛陽,朝廷畏溫,朝臣懾於桓溫的威勢,無人敢提出異議。唯孫興公上疏力爭,反對遷都

念佛一句,滅罪河沙!一句阿彌陀佛,蘊藏著無限的功德,只要我們誠心念誦,必可得諸佛庇佑,消災避難,亦可得無量福報,殊勝節日持誦此佛號,功德福報大到不可思議!請多念「阿彌陀佛」,消除一切業障、霉運,願諸位師兄能身心清凈,日行一善,獲得更多福報!

居士,諱傳曾,號雲生,江西清江人。幼失怙,受母氏教養。端重好學,光緒甲辰成進士。官湖北,伯兄喪,返籍,後被選為江西咨議局議員。入民國,為省議會議員。均克盡言責,不為媕婀游移。籌安會時,賄選勸進代表,投票則千金立至,違則以兵劫持。居士竟拂袖歸,所守類如此。喜為古文辭,然非有關世道大防不苟作。晚近二十年來,究心佛典,取法華,楞嚴,金剛,圓覺諸大乘經,循環持誦,而歸宿於凈土五經,長齋念佛有定課。讀印光法師文鈔,恨未得親炙。丁丑禱雨如願,遂成立膏雨念佛林。常至樟樹鎮鹿江念佛林演講,感化甚眾。己卯夏,屢患泄瀉,自以篤志西歸,不復乞靈藥餌。十月,衰病益劇,屢夢佛菩薩示現,自知時至,口授遺囑,延僧侶戚友,率兒孫念佛。綿惙之際,氣息漸微,猶能金剛念,毫無痛苦。正念分明,一心不亂,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通身柔軟,頂門後冷。顏色悅豫,威儀如生。凡諸瑞相,與往生證例吻合,考之觀經,蓮品必高。良由凈土法門,以自力感佛力,故能即生取辦也。居士生於清同治八年己他說,就整個宇宙來說,太空也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在《楞嚴經》的前面,釋迦牟尼佛曾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里。」太空是如此渺小,整個太空還是幻想構成。換句話說,太空是屬於「七大」的範圍,是物理的東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屬的一個現象。何況我們還是因緣所生法的,還是太空物質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蟲,叫作人類,而這些名詞都是我們腦子所構想出來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嗎?總之,太虛、太空還是一個幻境。何況我們這些學問,是這個太空裡頭的地球,地球裡頭的世界,世界裡頭的爬蟲,這些爬蟲叫人,人的腦子裡頭所構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眾生妄心計度」,說得好聽叫推理,不好聽就是估一種「形」或「相」的呈現,就是色;相對於「色」的呈現,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說是一種「空」。由於這個「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嚴格說,也是一種「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屬於色陰的範疇。這也就是「唯色與空,是色邊際」的道理。譬如我們手一碰、一離,是受陰範圍里兩大現象,這還是以大原則講。如有些人與朋友分開,心裡的感受很難過,那不是這個觸,而是「想」所構成的觸。這五陰還要重重打滾的,等於中國算命講五行,錯綜複雜,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裡頭身心互相影響很大。這是五陰的根元,這五陰就如同中國文化的五行,是同樣的麻煩和複雜。五大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佛經裡頭有一部叫「五蘊論」,但是還沒有講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緣,也是根據十二個時辰來的,等於中國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明就是子,無明緣行,行就是丑,那是另一套學術研究了。從前大陸上的大廟子,當方丈要收徒弟時,用達摩一掌金來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來是可以出家,或沒有佛緣不要出家。達摩一掌金就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常願師父 的精彩文章:

幫地藏王菩薩法布施一次,消災滅罪,闔家安康,五福俱全、財運亨通!
念佛一聲,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傳遞出去,福德無量!

TAG:常願師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