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現遼寧:東北還曾產生過東遼、後遼、東夏三個國家

發現遼寧:東北還曾產生過東遼、後遼、東夏三個國家

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各朝代中留給後人的痕迹應該是較少的,第一個能想到的可能就是《竇娥冤》了,要麼就是郭守敬,或者是那個語焉不詳真假難辨的馬可波羅。

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元朝留下的東西一時還真難想得出來,或許遼陽行省算是一個了,畢竟在名義上,遼寧往北一直到北冰洋,有人煙的地方就歸遼陽行省管。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就在蒙古鐵騎攻略東北期間,東北還產生過三個國家,東遼、後遼、東夏,當然還有不少草頭王。

其後元朝對東北的統治,從遼陽行省名稱的數次變化就能看出來,並非一帆風順,甚至還產生過大廈將傾的危機,迫得忽必烈古稀之年不得不御駕親征。

遼陽行省的最終確立彰顯了中央政權對東北主要是遼寧地區的有效統治,而後,在瀋陽地區漸漸形成了新的區域中心。

錦州也出過皇帝

雖說東北地區是金朝的龍興之地,不過蒙金之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都是在華北地區打的,而且金朝的國都中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被圍攻後,金朝直接遷都到南方的汴京去了。這或許是與蒙古攻打金朝時派兵馬搶佔遼寧斷了金朝退路有些關係。

成吉思汗六年也就是1211年,10萬蒙古鐵騎在今河北張北一帶打垮了金朝四十五萬大軍,攻堅並非長項的蒙古騎兵幾次攻城之下碰了釘子,之後就開始分兵掃蕩金地。

十二月,哲別偏師入遼,進攻金東京就是今遼陽,不克,佯退500里,後乘守軍疏於戒備,以輕騎晝夜兼程馳還,一舉襲克,大掠一月回師。

這是蒙古鐵騎第一次侵入金國在東北的腹地,這一次進擊雖然是劫掠性質更濃,但是卻引出了遼朝遺民耶律留哥。哲別率軍離開後,在關外一直到遼陽一帶留下了個真空地帶,於是冒出了一個草頭王。

據《元史·木華黎傳》載:1214年4月,金朝遼西節度使張鯨在錦州聚眾十餘萬人,殺了金朝的督軍,降蒙,但同時擁兵欲自立為國,自號臨海郡王。以其子張東平為太子,還封了文武百官。也有說法是1215年又自封遼西王,國號「漢」。

當時行事過於匆忙,王宮還沒有著落,於是他的弟弟張致就說了,錦州城裡不是有個大廣濟寺嘛,改一改就行了。「大廣濟寺,居高臨下,院落眾多,八面威風,有帝王之氣」。張鯨覺得主意不錯,就召集人手把始建於唐朝的大廣濟寺三大殿的各種塑像都扒掉了,招來各種工匠開始改建。前殿變成了「午門朝房」,中殿是「議政殿」,後殿成了「泰極殿」。東廂諸殿讓王后和太子們住了進去,西廂那邊還設了「御書房」。

不過沒等張鯨忙活完,1215年,有「四傑」之稱的木華黎開始攻略遼寧。張鯨雖然名義上已經降了成吉思汗,但是受命去與蒙古軍會和時,半路裝病還想逃跑,結果被人抓到木華黎面前直接斬殺了。

張鯨的弟弟張致於是大旗一舉,自立為王了,國號「瀛國」,自稱「隆武皇帝」(另有一說是自稱漢興皇帝年號興龍)。一開始兵鋒很盛,包括河北灤州、內蒙古部分地區的遼西之地俱入其囊中。

當時蒙古正在強攻中都,等攻克之後終於騰出手來,木華黎率數萬人馬兵進遼西。存在不到三年時間的張氏錦州王朝轟然倒下。

又出來兩個遼國

蒙古軍隊攻略到今昌圖金山堡附近的金山時,遇到了一支來歷不明的部隊,這支隊伍的首領就是剛才提到的耶律留哥。蒙古人問他是幹什麼的,他說是反金復遼的起義軍。蒙古將領不信,問他有啥證據。耶律留哥馬上就殺白馬、白牛,折箭以盟,立下金山之誓,永遠歸順大蒙古國,決不背棄。

耶律留哥是遼國皇族,當時在金朝當一個千戶。金朝大敗於蒙古人之後,《元史·列傳第三十六》:「金人疑遼遺民有他志,下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於是,耶律留哥就在1212年的吉林中部一帶造反了。

遇到蒙古軍隊之前,耶律留哥已經聚眾十餘萬人,但是金朝的留守勢力調集了四十萬人來圍攻。蒙古人當時援助了耶律留哥一千騎兵。最終耶律留哥的軍隊大敗金軍,隨後率部轉戰西南,控制了剛剛提到的「瀛國」的一部分遼寧地盤。

1213年3月,耶律留哥稱王,國號遼,建元元統,定都廣寧(今北鎮)史稱東遼。隨後耶律留哥又率部再次大敗金朝咸平路宣撫蒲鮮萬奴的數十萬大軍,隨後又將東遼都城遷到咸平(今開原),號為中京。1215年,東遼攻克金朝的東京(遼陽)。

當時很多部下勸耶律留哥稱帝,但是他說,自己已經發過誓要效忠成吉思汗。被手下人鬧得煩了,他就自己跑去入覲成吉思汗,把已屬於東遼的土地和人口60餘萬戶都獻了。

當成吉思汗派人去接收時,契丹人不幹了。耶律留哥的弟弟耶律廝不在眾人推舉之下,1216年于澄州(今海城)稱帝,國號仍為遼,史稱後遼。結果沒幾天,後遼內訌,耶律廝不當了三個月的皇帝就被殺了。

1218年,耶律留哥捲土重來,率領蒙古軍隊和忠於自己的族人經過一年時間滅掉了後遼。到了1269年,忽必烈撤藩,東遼國就此不復存在。

耶律留哥還間接地整出一個新國家,那就是剛才提到的被他兩次打敗的蒲鮮萬奴建立的大真國。當時留在東北的蒲鮮萬奴和手下完全與在中原被圍著打的金朝政權沒了聯繫。1215年10月,耶律留哥離開東京遼陽後,蒲鮮萬奴回到了這裡,自立為天王,國號大真。

蒲鮮萬奴投降了蒙古一陣子,然後又在1217年,再次獨立,國號大夏,史稱東夏。1233年,蒙古大汗窩闊台派皇子貴由滅之。

騎象親征的忽必烈

等到了忽必烈的時代,東北大部分地區就是蒙古東道諸王的天下了,基本上成了獨立王國。為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蒙古諸王管轄權,忽必烈在1260年就設立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宣撫司,一番試探後,忽必烈又設立了北京行省,管理東北,結果反彈很大,行省存在一年就又改回了宣撫司。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當時東北最大的勢力是同為黃金家族的乃顏,已經在東北經營了50餘年。忽必烈滅了南宋後,集中勢力開始對付東北。

一開始,忽必烈用的是鈍刀,就是把行省的中心一點點往東道諸王身邊靠,撤掉北京行省,從寧城遷到遼陽後,設立了東京行省,結果被東道諸王一逼迫,名字雖然沒改,但是省府退回了北京也就是寧城。

1286年,忽必烈又將東京行省東遷,不再是遼陽,而是又開始往北遷到了咸平,就是今日的開原昌圖一帶。

感受到了來自中央的濃濃惡意,東道諸王二話沒說就造反了。

1287年,忽必烈73歲高齡御駕親征。他不出馬不行了,因為東道和西北道同時造反了,不快速消滅一夥的話,大元帝國就要四分五裂了。他麾下人馬與東道諸王關係都非常密切,為了防備手下不出力,忽必烈甚至開始重用漢軍。

馬可波羅說,他跟著忽必烈到了東北,目睹了整個平叛過程。他說乃顏有兵馬四十萬,其實乃顏的叛軍只有6萬左右,不過忽必烈的人更少,蒙古騎兵只徵召到了2萬人,最後只好動用了2萬漢軍,加一起也才4萬人。

忽必烈還是有信心的,自己可是蒙元之主,親臨戰陣的話,對方還不得馬上跪迎啊。於是忽必烈很招搖地坐在由四頭大象馱著的樓輿上就到了兩軍陣前。結果東道這些人二話沒說,直接就箭如雨下,這把大象嚇的,掉頭就跑。忽必烈只好放下了架子又騎回了馬。

但是東道諸王這邊好多年沒打仗了,自然是敵不過與南宋屢次大戰的忽必烈,被忽必烈派人在夜裡朝他們的軍營轟了幾炮後,東道諸王的聯軍就敗了。

平定乃顏叛亂後,1287年,元朝在遼陽設立了遼陽行省,加強了對東北的控制。

大元帝國的最後一戰

據《瀋陽考古發現六十年》(報告卷)載:「舊領樂郊、章義、遼濱、挹樓四縣,因兵亂俱廢」。樂郊也就是瀋陽曾經毀於兵火。

有關瀋陽的名字,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在元朝。1296年,元朝重建了瀋陽破損的土城,改瀋州為「瀋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一種說法是由於瀋陽地處瀋水(渾河)之北,以漢族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瀋州為瀋陽。還有一種說法是瀋州當時是寄治遼陽,所以各取一字,是為瀋陽。

瀋州的來歷還是契丹人的時候。921年耶律阿保機從中原劫掠回很多人口,就把這些人安排在了瀋州,以樂郊為治所。瀋陽現在還有一條樂郊路。據說當年靖康之恥,宋徽宗等人被劫掠北返的時候,因為生了病就在樂郊住過幾天。當時還有漢人給他們送吃的穿的。

據說宋徽宗還在樂郊館寫過一首詩,只不過已經無從考證了。

1970年,在新民張家屯出土了一方銅印,印面正方形,邊長5.6厘米,厚1.5厘米,印背置長方形板狀鈕,鈕高3.6厘米。印面陽刻篆字「瀋州蘸印」,印背左陰刻「尚書禮部造,至元七年二月日」,右陰刻「瀋州站印」,印紐頂端陰刻「上」字。研究者認為,這方銅印,是元代在瀋陽設立「站赤(驛站)」的重要文物。

元朝最後的戰鬥就是發生在遼陽行省。《明通鑒》:1387年「春,正月癸丑,上以元故將納克楚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邊患,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二十萬眾征之。」

《中國歷史大事編年》第四卷:「自朱元璋起義至納哈出降,前後三十五年,全國方統一。」

學術支持、圖片提供:遼寧省博物館

來源:遼瀋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察合台汗王用一場生死之戰,表明效命的是海都,並非忽必烈大帝
忽必烈被送飯的好心人救出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