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究竟賺了多少錢?工作78年身家接近香港40%GDP

李嘉誠究竟賺了多少錢?工作78年身家接近香港40%GDP

一個時代結束了,李嘉誠這次真的退休了!

16日,90歲高齡的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從全世界來看,90歲的上市公司主席,實為罕見。更重要的是,從12歲開始工作計起,李嘉誠已經工作了78年…要知道,如今一個人要是本科畢業22歲開始工作,要工作到100歲才行。

有網友調侃,要是李嘉誠繼續幹下去,他兒子都要先退休了,畢竟長子李澤鉅今年已經54歲了。

16日的發布會上,李嘉誠說道,如果在1972年買入長江,今天的回報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報已經超過5000倍,世界不是很多公司有5000倍的回報。

「長江」取意於「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李嘉誠宣布退休安排決定後,向在場人士深鞠一躬,表達致謝:

我非常感恩,一生可以有這個福分,創立長江集團,為股東創造價值,能夠服務社會,這是我一個最大的光榮。以後,我會披上新的戰衣,專註於基金會的工作,尤其是醫療、教育。

一波三折,李超人這次是真的退了

特別要強調一點的是,李嘉誠宣布退休,是從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主席的位置上退休的。從全世界來看,90歲的上市公司主席,非常罕見。

要是李嘉誠繼續幹下去,他的長子李澤鉅都快要到退休年齡了,1964年8月1日出生的李澤鉅今年已經54歲了。事實上,早在2012年李嘉誠宣布長子李澤鉅和幼子李澤楷分家之後,李嘉誠已逐漸淡出長和的日常管理。在每年一度的長和業績會上,李嘉誠也多次強調,大兒子李澤鉅已經可以勝任。

既便如此,李嘉誠的退休,仍然一波三折。

在2014年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李嘉誠表示,目前世界投資環境複雜,,加上感覺「大家都喜歡自己」,故暫未有退休打算,但若退休也可以立即走。其身體狀況很「幸運」,目前有工作能力,也會盡量提拔繼承人。

時隔一年後,到2015年,李嘉誠在業績發布會上表態稱,退休是件比較複雜的事,退休日期亦未確定。他希望在整個長和集團轉一個台階之後,再考慮退休問題。而「轉這個台階」對集團的未來是好的。

每年只拿5000港元

李嘉誠16日在發布會上表示:

對於股東來講,我已經履行了我的旅程,1972年公司上市時,我已經決定這一生創業一個上市公司,一定要對得起支持我的股東。46年,我並沒有拿過薪水,我每一年只拿5000港元。我的感想就是為了服務股東,我很榮幸,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讓我做這個主席。

長和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主席李嘉誠於5月10日股東大會後退任主席、執行董事及薪酬委員會成員的職務,李嘉誠已同意出任公司資深顧問,其顧問金為每年5000港元,與其現時收取的董事袍金相同。

李嘉誠在發布會上還表示:

如果什麼都要我顧問來做,那我為什麼要辭職。我從12歲就開始工作,做到今天78年,我真的感恩我的身體,腦筋還是清清楚楚。世界變遷很大,我猜不到未來。但無論怎麼樣,發展之中一定不會忘記穩健,這是一個固定的政策。

李嘉誠究竟賺了多少錢?

根據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排名榜,2018年李嘉誠排名23位,凈資產為349億美元,而2017年則排名19位,凈資產為312億美元。而在2007年,李嘉誠排名第9位,凈資產為230億美元。

明眼人一看,這一數據並能很準確的反應出李嘉誠的資產。李嘉誠也曾公開表示過,如今並不在乎首富的地位。

比如說,2017年10月份,李嘉誠賣掉香港中環中心,就有402億港元。這不過是這棟大樓75%的權益而已。同一年,曾經的內地首富王健林打包了幾十個酒店,幾十個萬達城,才賣給孫宏斌600多億的價格。

李嘉誠到底賺了多少錢?最能清楚了解李嘉誠家底的是在2012分家,第一次比較詳細被人們挖掘出來。李嘉誠目前控制了22家上市公司,包括了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僅僅這四大旗艦公司市值已經接近了8000億。

另外李嘉誠還擁有和記香港電訊、匯賢產業、和記港陸、置富產業、TOM集團等18家上市公司。這些公司加起來的總市值超過了港股市場所有公司的總市值的5%。

在現金部分,李嘉誠手上的現金具體有多少,無人可知。但是從2012年的分家中,當時的方案是李澤鉅擁有李家信託基金的全部權益,這個信託基金擁有22家上市的所有股份,價值超過了1千億美金。李澤楷繼承現金部分,假設這部分財產即使不對等,那也不是差距太大,現金部分至少也是數百億級別的。

此外,近年來,李嘉誠將內地土地和房產轉讓,主要投入歐洲市場,有統計數據的就達到3900億元,控制了英國的能源、移動通信等等基礎行業,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目前李嘉誠集團有39%的收入,都是來自歐洲。

僅僅從上述估算數據來看,李嘉誠資產已經超過1萬億港元,而對比一下,2017年香港GDP才2.6萬億港元,「李家城」之名不虛。

持有長江集團回報超過5000倍

16日發布會上,李嘉誠表示,如果在1972年買入長江,今天的回報是1500倍,如果再加上收到的股息,回報已經超過5000倍,世界不是很多公司有5000倍的回報。

李嘉誠說的長江,就是長江和記實業,該公司目前是香港交易所主板其中一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上市時間是1972年11月,集團經營五項核心業務,計有港口及相關服務、零售、基建、能源及電訊。截至 2016年12月底,營業額約3730億港元。

目前,長和系旗下有四大公司——長和(HK:00001 )、長實集團(HK:01113) 、 長江基建(HK:01038)和電能實業(HK:00006)。根據最新公司披露財報顯示,長和全年凈利351億港元,長實集團全年凈利為301.25億港元,長江基建凈利102.56億港元,電能實業凈利為83.19億港元。

李嘉誠這幾年的買與賣

從2011年開始,李嘉誠在香港及內地開啟了「賣賣賣」模式。據公開資料統計數據顯示,李超人至少賣了2500億港元的香港和內地資產。

但另一面,李嘉誠卻在海外開啟了「買買買」模式。據統計,李嘉誠這幾年用于海外投資的資金已經超過了2600億港元。

李嘉誠近幾年的一系列操作,不斷引發「撤資」風波,甚至喊出「別讓李嘉誠跑了」,李嘉誠也被媒體多次問到這一問題。16日的發布會上,李嘉誠再次被問到是否從內地撤資?

李嘉誠表態如下:

撤資是一個不能夠自圓其說的講法,我賣了什麼,錢是回到香港,再去投資,這些錢永遠永遠是屬於公司的。難道賣點什麼就是撤資?有同行把很多資產全都賣了,卻沒有人說他們撤資。有些資產我們賣掉,也有些我們買回來,比如我們這兩年在香港有新建超過1000房間的酒店,還有荃灣的商場,都是買來收租的。有些人就是專門打擊知名度高的人,說我撤資,其實除非我賣出股票,那才是撤資。

李嘉誠投資經歷及發家史

1928年

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12歲時為逃避戰亂,與家人逃難到香港。

1950年

22歲的李嘉誠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最初經營塑膠製品。

1957年

長江塑膠廠成為世界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廠家,李嘉誠因此被稱為「塑膠花大王」。

1958年

開始正式介入地產市場。

1967年

香港地價暴跌,李嘉誠以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

「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於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

1973年

「長實」收購百佳超級市場。

1977年

「長實」收購香港希爾頓酒店及購物中心,其後重新發展為長江集團中心。

1979年

李嘉誠旗下「長實」收購英資商行和記黃埔。

1980年

黃埔船塢與和記地產合併旗下的管理資源及業務,成立和記黃埔地產集團。

1983年

「和黃」在香港展開行動電話業務。

1985年

「和黃」收購香港電能實業有限公司。

1987年

「和黃」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43%權益,開始向海外拓展業務。

1996年

「和黃」整合香港的行動電話、傳呼與固網服務的市務與營運資源,宣布成立和記電訊有限公司。

1997年

「長實」進行大規模重組,重組之後「長實」所持的「和黃」權益增至48.95%;「和黃」所持的長江基建權益增至84.58%;「和黃」把「港燈」35.01%權益轉讓予長江基建。

1998年

「長實」投資的香港地標建築「中環中心」落成。

1999年

集團總部大廈「長江集團中心」在香港中環心臟地段落成,大樓頂樓70層成為李嘉誠的專屬辦公樓層。

2004年

總建築面積76萬平方米的北京東方廣場落成,包括購物中心、辦公大樓、服務式住宅大樓、酒店。自此,李嘉誠投資方向開始多元化,並將觸角伸至大陸已經歐美市場。

2010年

李嘉誠以個人資產126億美元,兩度登上世界十大富豪榜。

2015年

2015年被稱之為長和系的「世紀大重組」。長實集團與和記黃埔集團完成重組,合併了兩個集團的業務。和記黃埔摘牌,併入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由長和分拆上市的長實地產正式掛牌,接手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的全部房地產業務。這意味著李嘉誠旗下地產巨無霸正式起航。

2018年

長和發布公告稱,90歲的李嘉誠即日起卸任董事會主席一職,長子李澤鉅接棒。

李嘉誠金句

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

今天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你付出多一點,便可贏得多一點。好像奧運會一樣,如果跑短賽,雖然是跑第一的那個贏了,但比第二、第三的只勝出少許,只要快一點,便是贏。

當你作出決定後,便要一心一意地朝著目標走,常常記著名譽是你的最大資產,今天便要建立起來。

那些私下忠告我們,指出我們錯誤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什麼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許多。

保持低調,才能避免樹大招風,才能避免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如果你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敵意,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

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同樣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

力爭上遊,雖然辛苦,但也充滿了機會。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有一番雄心壯志,立下遠大和目標,用熱忱激發自己幹事業的動力。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其中並沒有什麼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國古老的格言所說的勤和儉也不太容易。而且,從創業之初開始,還要不斷學習,把握時機。

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我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無論何種行業,你越拼搏,失敗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識,沒有資金的話,小小的付出就能夠有回報,並且很可能達到成功。

人要去求生意就比較難,生意跑來找你,你就容易做,那如何才能讓生意來找你?那就要靠朋友。如何結交朋友?那就要善待他人,充分考慮到對方的利益。

以往我是百分之九十九是教孩子做的道理,現在有時會與他們談生意……但約三分之一談生意,三分之二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

凡事都留個餘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世界上並非每一件事情,都是金錢可以解決的,但是確實有很多事情需要金錢才能解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