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何寫出一流論文?Nature邀請6位專家為你支招

如何寫出一流論文?Nature邀請6位專家為你支招

論文可能在結構上比較死板,但是仍有空間讓你講一個文質並重、言意兼得的故事。《自然》邀請到了 6 位科學家作者和編輯,就創造性的重要性和意義展開討論,教你如何寫出一篇傑出的論文。

撰文 Virginia Gewin

信息傳遞清楚

Angel Borja:西班牙 AZTI-Tecnalia 的海洋科學家、期刊編輯、作者,曾發表一系列文章談論如何撰寫論文。

想清楚你要向讀者傳遞什麼信息。如果信息傳遞不清楚,後面就可能產生誤解。現在,作者來自不同學科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信息傳遞清楚就越發顯得重要。我建議研究小組成員一起坐下來,就相關內容達成一致意見——不光是主體信息,還包括數據的選擇、視覺呈現以及強烈傳遞出信息所需的東西。

最重要的當屬正文。為了避免分散讀者注意力,作者應該將額外信息放在補充材料裡面。

大量論文被拒是因為「討論」部分過於薄弱,明顯表明作者並不十分了解已有的文獻。作者應該將自己的研究結果置於整個研究大背境下討論,證明這些結果為何具有重要意義或原創性。

推測與循證結論之間存在一條微妙的界限。作者可以在「討論」部分進行推測——但是不要用力過度。全是推測內容可不好,因為它沒有立足於作者的實際經驗。在「結論」部分,用一兩句話說明你未來計劃做的研究以及其它有待探索的內容。

圖片改編自Aron Vellekoop Leon/Getty

建立邏輯框架

Brett Mensh: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科學顧問;科學傳播顧問。

結構是重中之重。結構不對,一切都免談。

值得注意的是,論文應該重點傳遞一條核心信息,而且要反映在論文題目裡面。不僅如此,論文中的所有內容都應該在邏輯上和結構上支撐該觀點。以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打破規則是一件好事,但是你首先得知道規則是什麼。

為了讓「一無所知」的讀者理解你所做的工作,你必須竭力進行引導。寫作時,需要詳細地闡明問題。除非你告訴了我為什麼要關注你的實驗,不然我是不會知道的。

自信地表達

Dallas Murphy:作家、講師。

條理清晰是科學寫作者的應盡之義,但是我經常發現「新發現」被埋沒在篇幅中。回答核心問題——你研究了什麼?——是一篇論文的關鍵所在。論文的每一節都需要為核心觀點提供支撐。

德國有一個概念叫「紅線」,即受眾從引言到結論一路關注的直線。在科學研究中,這條紅線即「新穎出彩處何在?」它是撰寫論文的全部原因。一旦確定了這一點,論文就圍繞這條紅線構建邏輯單元,展開論述。

科研作者常常不太敢斬釘截鐵地直陳研究內容。結果就導致寫出來的東西冗長含糊,包含大量警告說明,顯得非常具有防禦性——好像是在提防尚未出現的批評。如果以防禦的姿態寫論文,論文就會變成含糊的「散文」。

比如像下面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本文雖然沒有做到全面覆蓋,但是仍提供了有關物理海洋學的著名研究方法的有用綜述,並採用多項研究作為例子,展現了這些方法面臨的挑戰,以及由此得到的可以成功解決海洋學研究固有困難的方法。」為什麼不直接這樣說:「我們回顧評估了海洋學研究的方法,並舉例說明其面臨的具體挑戰及應對策略」?

如果文風模糊了研究的本質內容,那麼作者不僅無法傳遞自己的觀點,還會讓讀者因難以理解文章而失去閱讀興趣。讀者的工作是認真閱讀,並記住看到的內容。作者的工作是讓讀者輕鬆完成這兩項工作。我鼓勵科學家閱讀其專業領域之外的東西,以便更好地掌握寫作的技巧和原則。

謹防「殭屍名詞」

Zoe Doubleday:生態學家,曾作為共同作者發文討論創造性寫作以及如何撰寫易懂的科研文章。

寫論文的時候,考慮一下你的讀者——他們繁忙而又疲憊,然後嘗試寫出一篇你自己也樂意閱讀的論文。

科學寫作為什麼一定要乏味、枯燥而又抽象?人是會講故事的動物。如果我們不發揮這方面的能力,就難以消化我們所閱讀的內容。科學寫作應該實事求是、簡明扼要、以證據為基礎,但它同時也可具有創造性——用一種新穎而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來講述一個故事。如果科學論文沒有讀者,那麼它就如同不存在。

一個嚴重的論文寫作問題是沒有個人風格。作者寫作的時候如果想發出個性化的聲音,可能會受到導師、審稿人或期刊編輯的阻撓。學生告訴我說他們有寫作靈感,但是擔心導師不支持他們的創造性。這一點值得關注。我們需要重新考察所謂的「正式風格」——已經幾十年沒有變化的枯燥的技術性語言

作家 Helen Sword 創造了「殭屍名詞」這一說法,來描述那些將生動的動詞的生命力吸乾的詞語,比如「implementation(實現)」或「application(應用)。我們應該用情打動讀者,而避免使用正式、缺少人情味的語言。不過,還是要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切忌嘩眾取寵。當明確了論文要傳達的信息後,我建議作者嘗試使用一些生動的語言來幫助講述故事。我最近的一篇論文就遭到了一些反對,題目是「 8 個棲息地、38 個威脅與 55 名專家:評估多用途海洋區的生態風險」。不過,編輯最終讓我保留了這個題目。也許,實際會碰到的阻力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

最近,一名同事聽我談論這個話題後,說她才拒了一篇綜述論文,因為她感覺論文風格不夠科學。她承認覺得自己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也會嘗試改變它。

刪繁就簡

Peter Gorsuch:自然科研編輯服務責任編輯,曾是一名植物生物學家。

作者應該謹慎對待「創造性」。它聽起來很好,但是一篇科學論文的目的終究是傳達信息——別無其他。花哨的東西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修辭性語言可能會讓母語非英語的人產生誤解。我的建議是將寫作語言的複雜程度限制在必要的範圍內。

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寫作方式會讓論文無法有效傳達信息。最明顯的一個是在「方法」部分遺漏了關鍵信息。在研究較為複雜的情況下,尤其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而一旦遺漏了信息,不說不可能重複研究,至少也很難重複研究。這樣一來,這項研究就等於走進了死胡同。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論文的論點應與收集的證據一致。與此同時,作者應該避免對自己的結論過於自信。

編輯和同行評議人尋找的是對相應領域有用的精彩研究成果。若達不到這個要求,論文就可能被拒。不幸的是,作者一般會被困在「討論」部分。他們需要解釋為什麼某個發現具有意義,它會對人們對於所涉主題的理解產生什麼影響。也應該重新評估已有的文獻,思考他們的發現是否可為未來的研究打開一道大門。在闡述自己的研究為何嚴謹可靠時,作者必須讓讀者相信他們已經考慮了其它可能的解釋。

瞄準廣泛受眾

Stacy Konkiel:Altmetric 研究與教育總監。Altmetric 是 Springer Nature 的姊妹公司。

之前沒有將寫作質量與論文影響力聯繫起來的深度研究,但是最近一篇論文(N. Di Girolamo and R. M. Reynders J.Clin.Epidemiol.85, 32–36; 2017)表明,題目簡明扼要、直陳重點的論文更有可能被社交媒體或大眾媒體看中

以上發現和我的個人經驗不謀而合。我最大的一個建議是直切要點。一些作者在陳述自己的研究前,就花大量時間寫出冗長的論據,來抵禦可能的反對意見。請簡潔明了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如果可以的話,不要用專業語言,以便其它領域的讀者可以快速了解它。

如果你寫的內容讓非專家讀者也能理解,那麼不僅其它領域專家有可能引用它,外行人士也能接受,這對於生物醫學領域而言尤其重要。我的 Altmetric 同事 Amy Rees 表示,她觀察到了一個趨勢:學者們對於如何傳播自己的研究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例如,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The Conversation等媒體上撰寫淺顯易懂的摘要,他們在這上面分享新聞,表達意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濾茶器和指甲油:網店日用品也會收到來自實驗室的「五星好評」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8年120卷01 期中文導讀

TAG:科研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