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延軍:《徐志摩印象》

林延軍:《徐志摩印象》

《當代寫作》優秀作品選

底部可以給作者林延軍留言!支持作者就贊一個吧!

《徐志摩印象》

作者:林延軍

現代詩人、散文家徐志摩在民國時期創作的散文集《迎上前去》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相信真的理想主義者是受得住眼看他往常保持著的理想萎成灰,碎成斷片,爛成泥,在這灰、這斷片、這泥的底里,他再來發現他更偉大、更光明的理想。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我印象中的徐志摩,一直以為他的內心是孤獨地存放著浪漫和風騷,誰知他也在憂傷的花園外面徘徊著。

徐志摩,這三個字在當時的文壇被視為時髦、歐化的字元。一提起徐志摩,便讓人聯想起他短暫的一生,在張幼儀、陸小曼和林徽因三位女性中演繹的凄美故事。他讓人感覺是風流倜儻的才子,在才子之餘,又讓人感覺他那出類拔萃的才氣消逝得過快,只留下淡淡的挽惜。最初接觸「徐志摩」這一名字,是在讀了《再別康橋》那依依惜別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那個時候,我就對康橋充滿美好的幻想,對徐志摩的好奇心愈發強烈。而他筆下的康橋,就好像是一個穿越時光的故事,一對遙望夢想的目光,一雙翱翔天空的翅膀。

此後看到與康橋或劍橋大學相關的書籍,我便聯想起徐志摩。總覺得康橋彷彿就是徐志摩的專利,而徐志摩就是康橋年輕而又古老的目光中熟悉的中國人。事實上,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曾經理直氣壯而激情地說道:「康橋的靈性全在條河上:康河(RiverCan),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似乎在他的生命里,康橋就是他心境的影子,涉筆於縹緲靈魂的夢園的最深處,一如康河的水還是那麼清澈和富有靈性。

徐志摩給人的感覺,在輕浮的瞬間又帶著幾分浪漫主義的偏激。這偏激在他於一九二五年遊歷歐洲、莫斯科後思想態度和主觀意識遭到自己狹隘個人主義的攻佔。而我以為,徐志摩一生文采飛揚的年華,就是因為這種偏激伴隨著他,直到一九三一年的飛機出事化為灰跡,實在令人惋惜。

談到徐志摩,讓人想起羅素。徐志摩對羅素有一種執著的感情,這種感情可以說一直關涉著他到英國求學的經歷。對於羅素不確切的死訊,徐志摩又是掉眼淚又是作悼詩。單從這一事例,就可以斷定他重感情,其尊師之情可見一斑。當然,他在三位女性的圈子裡徘徊得更直接、更大膽,或許他就是一位情感主義者。儘管他曾經宣稱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儘管他的理想尚不知還能否實現。

許多人說,徐志摩將理想塵封在張幼儀、陸小曼和林徽因三位女性的世界裡,一如唐玄宗把江山斷送在楊貴妃手上之說,這是一個不全面的說法。哲學裡講到,內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外因對內因只會產生影響和起到反作用。在這裡,徐志摩是內因,三位女性是外因,而他的理想還是理想,世界還是世界。

沒有理想的人,就沒有靈魂。人沒有靈魂,那麼就像行屍走肉。可徐志摩兩者都不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是,徐志摩曾經以「使打破了頭,也還要保持我靈魂的自由」為題目盡情地闡述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靈魂和自由。對於自由,他表達得淋漓盡致,是那樣地堅定不移!

徐志摩的詩歌真實,真實得可以天馬行空,還有那麼一點飄緲。他的散文有血有肉,更有汗水。他是一位痛快淋漓的詩人,只因他不會珍惜自己,包括他的情感、相處、表達愛和自由,這些只能把它們概括為單純。如果補充一點,那就是有些童真,是他自己讚美兒童那種「爛漫的童真」的童真。

大抵是風雨兼程吧,徐志摩既熱愛生活,又不會把握生活。這一點從他的字裡行間可以體會和揣摩得到。我們只會「哈一下」的份兒,不算奇怪,就好像徐志摩是康橋遺失在草坪上遊盪的魂靈,在眼睜睜地仰望著夕陽西落中「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場面。而他對於康橋的熱戀,一如荊軻的「頭破血流」。後來,他對生活由讚美到輕視,由肯定到否定,就是那麼「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此情此景,竟令人感到一絲絲冷峻和慘烈!放眼望去,康河的水依舊潺潺地流動,流動著一顆永無歸期的寂寞的心。

夜幕降臨,我忽然想起水木年華《在他鄉》的歌詞。康橋,康河,在他鄉,是否還在保管著徐志摩漂泊而疲憊的情愫,許多年過去了,依然讓人想起那是一種潛意識的惋惜。

徐志摩的情愫,還有理想,在這灰中枯萎,在這斷片中破碎,在這泥中腐爛,依然不失他執著的本色。

投 稿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

當代寫作微信公眾號

讚賞作者

可為作者提供稿費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寫作 的精彩文章:

邵燕云:?《童年記憶》

TAG:當代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