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永春紙織畫看瀕臨消失的技藝

從永春紙織畫看瀕臨消失的技藝

從永春紙織畫看瀕臨消失的手工技藝

在談到永春紙織畫的藝術特點時,老藝術家們不約而同地說:「紙織畫有著『隔簾賞月、霧中觀花、紗前看人、如雨如煙』的效果,就像今天的十字綉」。

將宣紙裁成若干毫米寬的紙條,再經緯縱橫地編織成畫,看起來更像是機器擅長的事。其實一些紙織畫的從業者,也在不懈研究用於紙織的簡單機械;紙織畫用的畫,是以莆仙畫派為主的普通中國畫,其「紗前看人」的藝術效果主要來自編織,但在技術發展的今天,想要達到類似的藝術效果,全然不需要用到古人發明的這種「費工費時」的做法,而有非常多的實現手段。記者採訪過許多福建的手工藝後,很多的傳統手工藝都將面臨類似挑戰。比如,許多涉及雕刻的工藝門類,在3D列印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的當下,被挑戰的萌芽已經露出。隨著計算機在棋牌領域戰勝人類,人類在處理複雜事物上所表現出的自尊心受到挑戰。不久的將來,一些精密的外科手術,計算機可能比醫生做得更好。一部分包含著大量重複性、機械性環節的手工藝生產,會不會被機器取代?這些手工藝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工藝的獨特魅力在於,這些作品都是人類將智慧和情感通過雙手凝固下來的結晶。

這句話里有個重點,即「人的作品」。藝術品的價值,來自於他的受眾的主觀認知。比如,天然的金剛石和人工合成的金剛石,在化學成分上並無差異,可價格卻天差比別;再比如,同樣一尊臨摹龍門石窟的佛像,當你告訴甲這是一位大師手造的,告訴乙這是精密的3D列印做出來的,兩者的對其價值的判斷必定天壤之別。再比如當下被很多人所推崇的榫卯結構,其實是古時工匠為了節省昂貴的金屬構件,想出的辦法。但不用釘子的木作一定比用釘子的木作要牢固么?這還有待商榷。但為什麼榫卯又熱起來了?因為它滿含著人類智慧的光輝,它有故事、它能讓人對先人的智慧產生膜拜之情。你會發現,在當今的「後工業」時代,在大眾需求解決了量的矛盾後,大家都在崇尚「工匠精神」;你還會發現,周圍熱衷收藏各色老物件的朋友漸漸多了起來。因為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流行是感情層面的集體喜好,而感情靠什麼落地呢?當然是靠滿含故事的作品。從手工藝人的智慧和人品中生長出來的作品,是民族自豪感的論據,也是對「工匠精神」禮讚的證據。

福建各級別手工藝類非遺生存狀況各不相同。有萬年長青者,如壽山石雕、制茶工藝;有盛極而衰者,如福州軟木畫;枯木逢春者,如建盞製作技藝;有日漸衰微者,如永春紙織畫;有銷聲匿跡者,如福州的一個著名滷味品牌「蘇蘇醬鴨」,隨著那位傳承者的辭世,這種技藝隨之消逝。

這些從傳統農業社會生長出來的產物,在經過市場經濟和工業化雙重浪潮衝擊下,現在仍然傳世的已是幸運之輩。對於許多日漸式微的項目,其消逝的大勢,恐難違背。在他們消逝前,儘可能地用現代技術記錄下來,可能是我們更需要做的;對於一些尚有發展潛力,卻遇瓶頸的項目,有些不良的發展問題,需要克服。比如,為增加產量,一些匠人以次充好;1980年代,福州軟木畫曾暢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當時福建省外貿出口創匯率最高的產品之一。可好景不長,1990年,其出口額卻跌至20多萬元,而1988年,這個數字是500萬元。以次充好是造成這一「滑鐵盧」的重要原因,據老匠人回憶,「當時很多不法商家,甚至用紙殼冒充軟木」。值得警惕的是,處於興盛時期的廈門漆線雕行業,也有類似端倪,一些廠家,竟用樹脂倒模,代替傳統的漆線盤繞工藝。「人的作品」是手工藝的價值核心,這些亂象,都在拿這個核心開玩笑。再比如,本就夕陽西下、從業者寥寥的行業,依然山頭林立、門派傾軋、互不買賬、一盤散沙。這種分歧,甚至已經超越了「同行相輕」的競爭範疇。夕陽下的內耗,在永春紙織畫行業,也有些表現。缺乏主心骨,沒有能產生凝聚力的行業領袖,沒能產生統一的行業發展規劃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或許是造成內耗的主因。

裁切分離是紙織畫的一項重要步驟

藝人在演示紙織畫製作過程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文虎將紙織畫粘合在編織架上,準備編織

註明:福建省文化廳綜合編輯

來源:新華網、騰訊大閩網

攝影:顏財斌

編輯:榕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省文化廳 的精彩文章:

TAG:福建省文化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