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魏晉人物小記·孔融

魏晉人物小記·孔融

雖有意撰文以顯學術風氣,然才疏學淺,成文至此。 心有愧意,難以自安。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驕傲,也有著每個人自己的悲傷。 即便是如同文豪,狂妄一世,難不成心中不曾有過陰暗 么?想來,其實所有人都是悲傷的啊!我們所努力奮鬥 的一切,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那份不曾離去的悲哀吧。

天才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讓梨的故事,為諸世幼童所知。當世,其仍是稚兒學習的典範榜樣。更為天才少年提供楷模。那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從時間的海洋中不斷被衝出,綻放著少年的豪氣萬丈。在這個從小被。教育著尊敬長輩的時代中,又能有多少人,說的出這樣的話語呢?而後世江郎終才盡,方家少年只得嗚呼傷仲永而嘆,而這孔子幾世玄孫,卻在動蕩的三國年代,寫出了屬於他的無盡傳奇。

筆者認為,小時的孔融,表現出的絕對是超人的才華。加冠之後,也未有傷仲永之嘆,江郎未才盡。建安七子之一的他,在那個動亂的時代,佔據了文學史上的一席之地。他擅長議政散文,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而且,孔融在曹操麾下時,也為曹操舉薦了一批有才之士。(雖然,這些人都是和孔融氣味相投者)不過,此時的孔融,卻已經漸漸顯露出他未來的一些弱勢了。狂妄的苗頭在幼年已經萌發。

試想,小時已可牙尖嘴利的回擊諷刺之人,長大後的他,又怎不會做出譏諷君王,抨擊主上之事?這是幸事,亦是不幸。

名士

《後漢書 孔融傳》有這樣一段話:

「融負有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在郡六年,劉備表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余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城夜陷,乃奔東山,妻、子為譚所虜。」

自古,文人騷客就有那麼一種莫名的驕傲自負感,非棟樑不為。如孔融,在混亂的漢末,一心以為自己有安定國家的能力,結果呢?經年累月為「賊人」所攻,城破在即,他仍然居室讀書,談笑自若。

這是說他名士風範么?如同東晉的那位謝安先生,搖扇室中,恍惚間淝水之戰之戰告勝的聲音已經傳到天子的耳中。但是,他沒有謝安的運氣,只是強撐著自己莫名的驕傲。戰士士氣低落,他理應出兵上陣,鼓舞士氣。可是呢?他沒有。他只是一味的躲避,城破之時,他只能獨自灰溜溜的逃走,拋下自己的妻子與孩子。(自然,他之後為曹操所殺的子女,必是續弦後所生的了)。

不知道,日後的日子,他是否有為這慘痛經歷折磨,食不能安,夜不能寐。名士,不應日三省己身,良心上長久的受到譴責么?可他日後的表現,卻是令人心痛的啊。依舊那樣狂妄,不知收斂,失敗的教訓早是過眼雲煙,妻兒的鮮血不曾染紅過他的雙眼。這種無心人,又豈能稱得上是名士之風?雖說,建安七子人人性格異於常人,但此子,令人心寒。

筆者不甚喜歡這樣的孔融,為保自己名士之風,罔顧性命至此。原文中所載「隱几讀書,談笑自若」,頗有卧龍風範。但其實未有卧龍之才,空有虛名,如此作為,在下看來,卻是十足十的逃避,不願意正面事實的表現。予以鄙視,恐怕尚且不足吧。

狂士

最終,孔融死於他的狂妄。當然,也可說是他死於自己的直言進諫。只是,他沒有魏徴的那般口舌之才,而曹操,亦不是年輕的李世民。想來,若非孔融當時聲名廣播,曹操礙於世俗言論,一直隱忍。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話: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併案也。"

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鯁大業。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構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孔融恃才傲物,從來不給曹操留面子,曹操自然怨恨在心。可是,前有陳琳的例子,曹操卻留之帳內,予以重任。這恐怕是因為孔融在當時的影響力遠比陳琳大多了吧,孔融是一個足以顛覆政權的人啊。

但是,這樣的人,幼時以孝著稱,長大後,卻因不孝之名,為操殺害,似乎說不通的。但是,長大後的孔融,卻是蹦出兩條足以驚天地的「反動言論」。

筆者此處有失,原文未找見,此處便意義一下:

其一,父親對孩子有什麼恩呢?無非是情慾發作後的結果罷了;母親對孩子有什麼恩呢?不過是一個容器罷了,東西倒出來與其也不相干了。

其二:天災之時,家中有食,如果父親不好,寧肯給予外人吃。

這樣的話,能讓人想像是出於孔融的口中么?而曹操也得口舌之實,因不孝而斬孔融,天下亦不敢多嘴。不孝在當時罪名之重,《三國志》因此都沒有孔融傳,而在後漢書中才有記錄。

自然,孔融的結局與他狂妄的個性有著很大的關係。與禰衡互稱「孔子顏回」,兩人性情相投,皆為狂士,結局呢?呵,可見一斑。筆者敬佩那些有言直諫之人,只是,此二子所為,則可是稱為有勇無謀之舉了。當然,亦或是時代關係。或許,在不同的時代,二人的結局或者有些不同?

那筆者就不得而知了。畢竟,他自稱獨得世上一斗才華啊。

魏晉

一種風流吾最愛,魏晉人物晚唐詩。

亂世出英雄,亦出燦爛一時的才子佳人。如同分裂的春秋戰國,諸子群起,百家爭鳴。而魏晉這個動蕩的年代,人人自危,不知明夕。或者是這種壓迫感,這個時代創造了中國歷史千年難以超越的頂峰。孔融,不過是這數十年中走過的人之一,這個時代的人,總是被層層迷霧包圍。沒有人能真正的了解他,認識他。史書?總有為統治而效力的部分;雜談軼事?卻總是充滿著不可解的怪談。或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魏晉,有著每個人的喜愛。縱使不傅粉,不偷香,卻也有著神秘的浪漫色彩。

這,就是筆者所喜歡的魏晉。今日,暫且說說文舉,他日若有時間,再細說這數十年風雲中的,人物誌。

參考:

《後漢書 孔融傳》

《三國志 魏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羽的天空 的精彩文章:

TAG:飛羽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