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力評說459│當幸福被量化之後

大力評說459│當幸福被量化之後

孩子的幸福,在於童年的無憂無慮。

最近,聯合國發布了《2018年全球幸福度報告》。在今年的排名中,芬蘭高居榜首,其後是挪威、丹麥、冰島、瑞士、荷蘭、加拿大、紐西蘭、瑞典和澳大利亞。中國大陸從第79名下降到第86名;中國台灣從去年的第33名上升至第26名,在亞洲排名第一;中國香港位列第76名。

該報告根據2015年至2017年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健康預期壽命、生活水平、國民內心幸福感、人生抉擇自由、社會清廉程度以及慷慨程度等多項指標,對世界上156個國家和地區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進行了量化。

主觀幸福感量化?

在我的概念里,幸福是一件因人而異之事,宛如那個經典定律: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有一次,我問女兒最近幸福嗎?她說不幸福,因為有一周沒吃麻辣燙了;有一次,我問媳婦最近幸福嗎?她說不幸福,因為有一個月沒買衣服了;有一次,我問自己幸福嗎?我的心告訴我挺幸福,因為我每天都在堅持讀書,使它得到了滋養。

如果你問司馬遷,可能他會回答「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一個「利」字,概括了人的逐利本性;如果你問李白,可能他會回答「舉杯邀明月」,一杯酒道出了知識分子追求幸福的簡單;如果你問趙匡胤,可能他也會回答「一杯酒」,但是他的「杯酒釋兵權」卻是充滿了對權力的貪婪……

很顯然,每個時代、每個人、每個年齡段,對幸福的定義都不一樣。然而,古往今來,總是有人喜歡追問幸福,追逐幸福,追捧幸福,而今人則更喜歡把幸福這個無比抽象的概念變成貌似具象的指數,彷彿製作了一盤大餐,然後端上餐桌。

在幸福這個餐桌上,包含了物質與幸福、精神與幸福兩種關係,正像聯合國所列舉的指標也是這樣,其中的GDP、健康、生活水平屬於物質指標,後四項則屬於精神指標和公共指標。不過,無論多少指標,也繞不開「哲學」這盤主菜。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塔爾認為,幸福與銀行存款無關

我國較早闡述物質與幸福關係的人是老子,他認為吃飽肚子就是最基本的幸福——「聖人為腹不為目」。更進一步,他在《道德經》中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和老子頗有「思維隔空共振」的斯多葛派哲學家們認為,內心的平靜才是幸福。而心靈平靜的獲得,則要靠「每天做很少的事,僅做必要的事」。他們覺得,正是一些不必要的言行給人類帶來了不幸福。

斯多葛派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說:「追逐虛名的人,把幸福寄托在別人的言辭上;貪圖享樂的人,把幸福寄托在自己的感官上;而有理智的人,則把自己的幸福安置在行動之中。」

長期在哈佛大學教授積極心理學的塔爾教授,開宗明義地說幸福取決於精神狀態,而不是社會地位或銀行存款。

寫到這裡,可以明確的一點,你首先得把自己搞得「幸福」一些,假使你自己每天愁眉苦臉、百般糾結的,肯定無法給他人帶來幸福。這又可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到註解,即《四書》之一《禮記·大學》里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當你具備了成熟的心智、美滿的家庭之後,就要考慮下一步:「利他」,即聯合國的幸福指標「慷慨程度」。慷慨程度並不是僅僅指你做了多少慈善、捐了多少款,它同時也包含了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等等公共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力評說 的精彩文章:

大力評說377:一個跑者的獨白
大力評說374:內蒙古文物保護如何走出「貓鼠遊戲」的怪圈

TAG:大力評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