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丫丫的國學之旅番外篇之七——少不讀水滸

丫丫的國學之旅番外篇之七——少不讀水滸

在教育部推薦的初中學生必讀叢書中,中國四大名著佔了兩本:《水滸傳》和《西遊記》。這兩本書的部分內容還納入了中考考綱。下面,我先對這樣的安排發表一點個人意見:

意見一:初中生閱讀《西遊記》挺好。

雖然,孩子們往往喜歡將看作一本玄奇的神話作品,無法體會作者的深意。但他們仍然能從《西遊記》中感受陽光,勇敢,堅韌等正面積極的東西。

如果有大人不滿足孩子們膚淺的閱讀,也可以找到很多深刻又不失有趣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比如:中國古代文學總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鬥爭展開,雙方各自隸屬一個陣營。如果君子的陣營里混入小人,那這個混入者要麼被驅逐或清理,要麼就是他將君子陣營顛覆。如果小人陣營中出現君子,那這位君子要麼以悲劇收場,要麼叛變加入君子陣營。唯有《西遊記》中,才有聖人、英雄和市井之徒組合在一起,為同一個目標或者同一個命運不離不棄的去奮鬥的宏觀場面。

也許悟性高的孩子慢慢就能感悟到《西遊記》的超越與偉大。

意見二:《水滸傳》作為初中生必讀書目實在有些不妥。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個說法非常有道理的。

《水滸傳》裡面暴露了太多人性的陰暗面,如果大人帶領孩子去閱讀,去探究深層次的東西,必然在孩子並不成熟的心理上打下不良的烙印。如果讓孩子自己閱讀,小傢伙們讀不懂,又會以為忠勇義氣就是《水滸》的精神實質,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學裡面的英雄好漢,江湖義氣形成不良的習性。

所以,我一直等到初中三年級,老師要求鍾小鏌讀《水滸傳》,並讓其寫讀書筆記的時候,才猶猶豫豫地將自己收藏的《水滸傳》拿出來給她看,在交流討論的時候,也輕描淡寫,並沒有進行深層次的討論。只反覆舉例論證「一部偉大的小說,必然會呈現豐富的,多元的社會現象和複雜糾葛的人性。我們不能只看文字表面的意思。」

結果鍾姑娘自己看了些資料,在似懂非懂之間創作的讀書筆記,竟別有一番意趣。


作者:鍾小鏌

沒有閱讀《水滸傳》前,就莫名知道《水滸傳》故事的梗概,大約是說有一座山叫做水泊梁山,這裡有108個替天行道的忠義好漢想要通過農民起義,建立一個鋤強扶弱、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因此,在我心裡,108位英雄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俠客。

等我真正翻開《水滸傳》一看,毀我三觀啊,108個將領大多都是流氓無賴,或者正走在流氓無賴的路上。看到第60回的時候,我忍無可忍地向度娘要了作者施耐庵的資料,想看看何方神聖竟誕生了如此奇葩的三觀。度娘提供的資料紛繁複雜,我最感興趣的只有一段:元末張士誠於白駒場起義,定都平江(蘇州)建立抗元政權,自立吳王,施耐庵效力張士誠。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其實就是元末起義軍將領們的影子。以後,我耐著性子讀完全書,心裡卻有了莫名的悲涼。

作者親身經歷混亂的元末:上層社會驕奢淫逸,中層的州縣官吏貪贓枉法,下層社會或被變成流氓無賴,或把別人變成流氓無賴。上層欺負中層,中層欺壓下層,下層報復社會,可憐的是文不能做官,武不能為盜的百姓。在這樣的亂世,也許作者曾寄希望抗爭,於是,他投身於農民起義軍,但是,農民起義軍是否真的在追求正義?作者寫了魯智深拳打鎮關西伸張正義,但也真實的寫了:李逵在江州劫法場時他「輪兩把板斧,一味地砍將來……只顧砍人……不問軍官百姓,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渠……百姓撞著的,都被他翻筋斗,都砍下江里去。」,又有武松屠殺張都監一家後,叫囂:「一不做,二不休!殺了一百個也只一死!」,而阮家三兄弟加入水泊梁山的目的,只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梁山好漢害人殺人,比之朝廷高俅蔡京輩毫不遜色,他們的道德良心,也不比貪官更高尚。

在我的眼裡,起義猶如一場殺戮,用鮮血鋪成一條好漢們通往榮華富貴的康庄大道。

媽媽說過,《水滸傳》的深意,我也許要等多年後才能理解。但此時我已經朦朦朧朧相信自己的第一感知,施耐奄並不是在歌頌英雄,也不是在頌揚農民起義,他只是真誠地在描述農民起義的真相,甚至帶著沉痛的反思:水泊梁山不是充滿公平正義的凈土,卻是山寨版的朝廷。一樣用忠義洗腦講究等級和服從,一樣是物慾橫流的世界觀——大塊吃肉大口喝酒。農民起義敗,朝廷是朝廷,農民起義勝,朝廷依舊是朝廷。

哪一個朝廷更好,施耐奄除了困惑,還是困惑!所以他寫下《水滸傳》,記下內心的痛苦和疑惑,把問題交給後世去解決。幾百年後的我們,是否已經不在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游乎無怠 的精彩文章:

丫丫的國學之旅——鬍鬚爺爺說《論語》

TAG:游乎無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