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開心,最喜聞樂見的補貼大戰又要來了!

開心,最喜聞樂見的補貼大戰又要來了!

根據新京報的消息,滴滴近日擬融資100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滴滴將會依靠這筆錢進入外賣市場,而這一切,都是對美團入侵打車市場的回應。

美團做打車...這個畫面,有點似曾相識。

畢竟共享出行的慘戰依然歷歷在目,在美團之前,已經有一個叫Uber的倒在了滴滴的腳下。

通過召集私家車,對接乘客的叫車服務是Uber的「專利」,滴滴則是後來的模仿者,祭出了滴滴快車來對抗「人民優步」。

一場世紀大戰開始上演,Uber宣布降價30%,而後滴滴投放了10億元的補貼,每周都有兩次15元的免單機會。

雙發進行了一場持久的拉鋸戰,那也是老百姓最幸福的黃金時代,出門公交都不坐了,直接打車有木有。

隨著競爭的白熱化,滴滴展現了更多的優勢,它更熟悉中國的市場規律,在合作夥伴談判、資源調動上更有實力,比如與微信的合作,就極大地拓寬了用戶渠道。

微信錢包、新浪微博也被滴滴玩的爐火純青,而Uber雖然也有大批中國員工,但在內部的協調性和資源調度上還是有不少局限。

2015年底,Uber在微信公眾號上徹底被禁,一個戰略要地就此丟失,惱羞成怒的Uber發了一堆諷刺性海報。

這次事件以後,Uber就有點一蹶不振的感覺,而滴滴則如野草,展現出了野蠻的擴張能力,在中國布局了400多個城市,而Uber只有隻60個。

那時,滴滴僅成立4年,卻佔據了出行市場份額的80%,每天有2000萬個訂單,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

沒錯,滴滴更本土化,滴滴有更好的營銷,但是滴滴能夠勝出的關鍵,還是背後資本的支持。

燒錢換市場,就是一場不打烊的賭局,它通常只有一個結果:贏家通吃

燒錢對於兩家公司來說,都是一種非正常的競爭手段,都是虧本做生意。單2015年一年,Uber就在中國燒了10億美元,滴滴更是「視金錢如糞土」。

GIF

在談到這一點時,滴滴總裁柳青也絲毫沒有避諱:

不燒錢我們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而柳青最為人稱道的,恰恰是她的融資能力。

在2016年,她為滴滴帶來了60億美元的融資,除了傳統的人壽、銀行、中信資本這種國有企業外,居然還拿到了蘋果的10億美金。

這場燒錢的戰爭中,投資人和滴滴一樣,都是綁在一條船上的螞蚱,嘴上說這不健康,說不符合商業邏輯,說要冷靜,手上卻不停給滴滴塞錢。

他們都陷入了一種牌桌上的賭徒的心態,「贏家通吃」就意味著:想要贏就得接著下注。

Uber當時獲得了100億美元的融資,估值是滴滴的兩倍,他的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以強勢和效率著稱,帶領Uber攻下一個又一個國家。

在Uber瘋狂膨脹的過程中,面對的問題通常是傳統行業的阻撓,和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中國,Uber遇到了全世界「最難啃的骨頭」。

他坦言道:

我們在中國有一個融資數十億美元的強悍競爭對手,但是他們在自己進入的每一座城市都沒有盈利。對我們來說,問題在於我們想不想留在中國,能不能容忍這種不理性足夠久,直到世界恢復理性。

Uber深陷中國泥潭,巨額的投入拖累了全球業務和業績。2016年11月底,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Uber停止了掙扎,中國區服務暫停,大批員工遣散,原有的業務全部歸到滴滴旗下。

Uber黯然退場,但也收穫了滴滴百分之20%的占股, 相比於當年的《馬關條約》,這是個還可以接受的停戰協議。

Uber退出後,滴滴過得依然不安穩。沒有了競爭,滴滴開始下調補貼額度,一些對價格敏感的用戶退出。

同時給司機的補貼也少了,那些當滴滴司機月入輕鬆破萬的神話不在。高峰期願意出車的人減少,供不應求,讓打車的溢價提高,人們發現有時候叫滴滴比計程車都貴了不少。

於是在8個月的時間內,滴滴的日活用戶下降了27%。

不過,對網約車最大的局限,還是政策問題。2016年底,政策的靴子終於落地,北上廣公布了網約車細則,「京人京籍」,「滬人滬籍」對滴滴造車了不小的衝擊,比如在上海有41萬滴滴司機,而有上海戶口的人數不到1萬。

中國市場環境的確複雜多變,佔據市場地位可能是不夠的,還要想辦法拓展業務線,分散風險,建立自己的生態,加大用戶留存量。

2017年底,滴滴再獲40億美元的融資,這讓滴滴的現金儲備達到了140億的規模,滴滴表示這份錢不會拿來補貼,而是用來加大對AI交通技術的投入,加速推進國際化,和新能源汽車服務。

是的,滴滴在建立一個帝國,從數字上看,目前滴滴每天都有2500萬單,比收購Uber時又多了500萬。

從業務模式上看,滴滴建立了一整套的出行服務:快車、專車、計程車、順風車、代駕、公交,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它還投資了ofo,甚至想復活小藍。

顯然,打車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滴滴的胃口了,它想要佔領整個出行市場。

GIF

(滴滴代駕)

再來看美團。

2017年10月融了40億美金,12月成立了出行事業部,2018年2月,美團開啟了打車服務的試運營,3月拿到了上海和南京的網約車許可證。

種種跡象表明,美團要玩票大的,如果這個項目做起來,將會是美團繼零售、娛樂、酒旅之後的第四大業務。

而美團攻城略地的手段之一,還是補貼。承諾前三個月不抽成,之後對車主只抽8%,而滴滴目前是20%。

美團有必要做打車服務么?其實還挺契合的,打車這個東西,可以把美團現有的東西串起來,餐飲、娛樂、酒店、機場,都些都涉及一個出行工具的問題,是一個很自然的需求。

試點這個事情,雖然只在一座城市,但足以觸發滴滴敏感的神經,相當於觸碰了滴滴的乳酪。而滴滴的回應也是刁刁的,你丫感做打車不是?我送外賣給你看!

滴滴投資過餓了么,程維也是董事會一員,餓了么的市場份額有45%,這是美團最顧忌的對手,美團可能會面臨雙重夾擊。

而且外賣這件事,本身和打車不矛盾,出行公司送外賣也不是沒有先例,Uber早就在國外嘗試過這個業務。

目前,滴滴的估值已經突破了500億美金,5年,500個億,這是一個不敢想像的成功。但想要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獲得更大的估值,想要在上市時一炮衝天,出行似乎還不夠。

出行平台、無人駕駛、新能源汽車,這將是滴滴的核心。至於送外賣,或許只是節外生枝,一種對於美團觸犯打車領域的警告:井水不犯河水

但如果美團繼續「逼宮」,滴滴也只能應戰,對於捲入這樣一場旋渦,兩者也都有顧慮。

滴滴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地位,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人們已經養成了使用滴滴打車的習慣,路邊招手的越來越少,找雙閃的越來越多。

去接受一個新的打車軟體並不容易。因此,8%的車主補貼是不夠的,還要餵飽一票吃瓜群眾們貪婪的嘴。

另外,美團選擇現在入局,和2015年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滴滴和Uber打著共享經濟的旗號,用全新的商業模式,攻佔一塊無人之地,而如今再做打車,等於從滴滴的碗里搶飯,難度可想而知。

滴滴方面則有天生的不足,外賣送餐騎的都是電動車,它的成本更低,容易推廣,道路通過率也是強到沒誰,可以上躥下跳,可讓一個汽車車主去餐館接單,恐怕停車位都找不到吧。

騎著電動車的外賣小哥可以無法無天,闖紅燈、逆行、甚至還有騎手等不及跑去後廚顛勺的,這些野路子背後,都是效率的象徵。

就目前來看,滴滴也考慮到了這點。如果動真格的,滴滴很可能不會動用現有的資源,而重新開發出一群「騎士團」。

事實也是如此,滴滴剛剛上線了「滴滴配送」,補貼也是一大殺器,每天工作8小時,保底月入一萬,自由接單的騎手,每單最低能拿到15元的分成。

美團每天有2200萬個訂單,滴滴的為2500萬,兩者在數量上相差不大。雖說都是「跑腿的」,但市場給美團的估值是300億美元,給滴滴的是560億

也就是說,滴滴僅憑交通出行這一項,在估值上卻遠超有外賣、酒店、旅遊、電影等美團業務的總和。

王興給美團定的估值目標是1000億美元,這已經趕上小米了。美團本質上是搞服務的,能對接的人群很多,而美團給人們提供的服務當中,出行顯然是一個短板。

既然投資人對於出行這塊情有獨鍾,美團如果能從中分一杯羹,就能給資本家描繪一個更大的生態圈,畫一個更大的餅,估值上的提高應該不成問題。

資本,是永遠的催化劑。美團和滴滴已經箭在弦上,大戰一觸即發。

對於消費者來言,這無疑是一次好看的戰役,我們歡迎美團和滴滴的彼此滲透,也願意看到市場的競爭環境,這能讓巨頭們居安思危,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

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外賣卷和打車卷可以搶,看似可以收割一波福利,卻不知自己才是被收割的韭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MIX 的精彩文章:

「遊戲太傷身,我還是養蛙吧」
貝索斯:不做「慈善」的世界首富

TAG:科技MI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