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飛 歷史上時勢造英雄的經典案例

岳飛 歷史上時勢造英雄的經典案例

韓愈的馬說里講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說白了就是說,千里馬需要有人認識並重用,否則就算有千里馬,也難以表現出其特殊的才能,最後只能被埋沒。兩個點,一個是【識】一個是【用】,識不難理解,這個用有點複雜,不是用他就行,還要給他施展的空間。就如文中所說【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否則和普通的馬沒什麼區別。

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英雄有了他施展的空間,其真正的才能才得以表現,換句話說就是任何時代都不缺乏具有英雄人物潛質的人才,只是時勢沒有展現其才能的空間,所以才美不外見。

說了半天不如舉個典型的案例,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不過考慮到知名度的問題,我選擇了南宋時期的名將岳飛。【北宋缺將,南宋缺相】這句話應該大家耳熟能詳,不過個人認為並不是北宋時期正好沒有真正的將才,而南宋正好處在相才缺乏的時代,而是社會需要和制度不適合相對的人才施展而已。

我們知道,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獲得的政權,而且趙匡胤經歷了五代十國後期走馬燈似的朝代輪換,五代十國,一共才五十三年,換了五姓十四個皇帝,這其中大部分都是地方藩鎮擁兵自重,最後取而代之。包括宋太祖自己也是走的這條路。所以宋太祖得到天下後,第一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重演。於是趙匡胤採納了丞相趙普的建議,削減大將兵權,限制其軍隊的發展。史料記載趙普是這樣說的【此無他故,藩鎮太重,主弱臣強而已,唯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於是趙匡胤首先杯酒釋兵權,收回一些手握重兵的老臣兵權,然後制定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定只圍繞一個終極目標,武將不可能憑著自己手裡的兵權取代君主。具體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不許武將自己招募親信兵勇,國家集中徵兵,所有兵士都編入禁軍,由國家分派專人訓練陣法和戰法,《水滸傳》里的林沖就是這樣的角色,他們負責軍隊的訓練,但不負責帶兵打仗。國家發生戰事,由樞密院調兵派給出征的將領,同時皇帝還會委派監軍對主將進行監視。這樣帶兵的大將所帶領的並不是自己招募的親信,想要造反也沒人響應,再加上監軍掣肘,基本杜絕出征在外的主將擁兵造反。

二;對在外鎮守重要軍事地段的將領則採取定期換防的政策(更戍制),避免守將長期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與部下形成默契(這個好像現在也這樣)。

三;地方管理則採用外地人為官並定期輪換的政策,本地人不得在本地為官,也不許自己招募兵勇,這就避免地方官員靠家族形成較大勢力的可能。

很顯然,這些政策的實施,基本可以杜絕武將擁兵造反的可能性,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北宋一百多年裡,基本沒有出現割據勢力威脅朝廷的現象發生。但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武將的才能根本發揮不出來,沒有自己的親信,與自己領導的軍隊沒有默契,只能按配給自己的軍隊訓練過的固定戰法打仗,否則勝了不賞,敗了治罪。主將自己的戰術戰略意圖根本無法貫徹執行,稍有變通,監軍立刻出來反對,在這樣的制度下,北宋怎麼可能出現真正將才?。

了解了上邊這些,你就知道為什麼北宋軍隊戰鬥力那麼的渣,為什麼北宋缺將了。

接下來再說說岳飛,北宋滅亡,張邦昌被金人強立為偽楚皇帝,把金人應付走以後,張邦昌將政權主動交給了趙構,趙構組建了南宋政權,張邦昌被封了大官。聽說張邦昌把政權又交給了趙氏後裔,金兵再次討伐中原,趙構被金國打的四處逃竄,最後不得不坐船躲到海上。國家機構完全失靈,更談不上什麼軍隊制度,各地紛紛自己組建抗金隊伍,自己招募兵勇,收編小股民間武裝,逐步壯大自己的勢力。趙構根本無法按照北宋時期的制度限制這些武裝,於是像岳飛這種有突出軍事才能的人物開始大顯身手,岳飛的軍隊不是樞密院派給他的,也沒有監軍掣肘,軍隊是自己訓練培養的,加上岳飛治軍嚴謹,體恤士兵,兵士與岳飛的感情極深,上下一心,拚死效命,很快岳家軍的名號便家喻戶曉。戰鬥力爆表,連金國都承認,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回頭我們想一想,如果北宋的軍隊制度繼續有效,岳飛不得自己招募兵勇,更不許培植個人勢力,軍隊不再是岳家軍,而每次出征都是有樞密院派給他不知誰訓練出來的禁軍,同時再派個監軍監視岳飛的一舉一動,並時不時的干預他的用兵策略,打仗時岳飛的戰術意圖和陣法都不起作用,只能用軍隊曾經演練過的陣法去打。岳飛還能成為名將嗎?

不但岳飛如此,守蜀的吳氏兄弟、韓世忠的韓家軍、淮西劉光世的劉家軍········,大多和岳飛的情況相似。所以表面上看,南宋武將方面人才濟濟,其時這種局面的締造者是當時的特殊環境,如果北宋時期也有這樣的寬鬆條件,出幾位名將一點都不奇怪。不過有一點要清楚,如過北宋真的給了武將那麼多的許可權和自由,這天下是不是還能姓趙可就難說了。所以趙構坐穩南方半壁江山後也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於是,南宋那幫叱吒風雲的名將春天結束了,劉光世早在一次戰爭失誤後交出了兵權,中興四將剩下的三個成了趙構最大的心腹之患。二次紹興合議之後,宋金罷兵,對於趙構來說,威脅自己地位的外部壓力驟減,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這些手握重兵,戰功卓著的南宋名將了。他們威望夠高、軍事力量夠強,有自己培植的一幫親信。黃袍加身的條件完全具備了,取不取代自己,完全靠這些武將的人品了, 這個情況不但在古代獨裁集權制度下不允許存在,就算現在,任何一位領導也不可能允許這樣的局面出現。於是趙構開始著手消除這些隱患。

宋高宗趙構

王俊明確表態了,隨時可以交出兵權。韓世忠更乾脆,辭官不做,不但軍權放棄了,為了避嫌,還閉門謝客,不與以前的老部下有任何交流來往,泛舟西湖,過起悠哉悠哉的小日子。剩下個岳飛沒交兵權,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趙構算是個有謀略的皇帝,在金國的威脅大於武將的威脅時,趙構能夠權衡利弊,放手武將擴充自己力量,不惜大加封賞,放權屬下。岳飛白手起家,從軍十幾年的功夫,從一名士兵就做到樞密復使,縱一品開府儀同三司,不得不說趙構還是知人善任的,但只要外部壓力一解除,立刻著手清除隱患,從道義上說,趙構實在不夠厚道,但從政治角度分析,趙構確實很有政治頭腦。

從岳飛的例子不難看出,時勢可以造英雄,沒有了這個英雄存在的土壤和環境,沒表現出來的,只能被埋沒了,表現出來的,結局也是被滅掉,因為你已經從被需要變成潛在威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野論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皇帝中文學藝術水平誰更高?

TAG:山野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