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瞭望 七大民生答卷

瞭望 七大民生答卷

政府工作報告直面民生熱點,回應群眾關切,出台惠民舉措,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冉燃

進入2018年的「兩會時間」,民生仍是不變的熱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在發展基礎上多辦利民實事、多解民生難事,兜牢民生底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一脈相承。

回首過去的五年,我國在就業收入、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上有何收穫與進展,又有哪些操心和困擾?

3月5日,貴州省綏陽縣鄉村醫生到風華鎮提供醫療服務(歐東衢攝/本刊)

【就業質量全面提升】

在新華網推出的2018全國兩會熱點調查中,收入分配位居榜首,成為網民兩會期間最關心的話題。這既反映出人民群眾對切身利益的高度關注,也從側面折射出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為老百姓收入提高帶來了更多新期盼。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居民收入年均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收入要增長,就業要優先。就業是民生之本。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面對就業這一民生焦點,政府工作報告的答卷是:過去五年,城鎮新增就業6600萬人以上,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剛剛過去的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失業率為多年來最低。

在既有成績的基礎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的發展目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莫榮表示,就業形勢保持穩定的關鍵在於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以及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

3月6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評價說:「城鎮新增就業實現了1351萬人,這在中國歷史上也還是第一次,是過去五年當中最高的,主要是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通過創新創業產生了許多新的適合不同文化層次,甚至不同年齡段的就業崗位。」

創新創業在拓展就業空間的同時,還需繼續破除「梗阻」。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審計局副局長丁時勇說,近年來,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懷有創業夢想的人們躍躍欲試,城市創客、草根創業者日益增加,創業項目遍地開花,但仍存在創業資金難、信息對稱難等問題,亟待破解。

【教育「減負」期待實效】

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石。增強中小學生的「減負」實效,辦好人民滿意的義務教育,與教育強國的使命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依照十九大報告精神,針對「減負」這一輿論熱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成就人生夢想」。

近年,教育部門多次出台「減負」政策,但校內「減負」、校外「加壓」,中小學生的「負擔」並未真正減輕,特別是小學生過早放學,給很多家庭帶來接送難題。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大致包括:公眾教育理念相對落後,急功近利的價值取向,乃至人才觀、就業觀導致家長過度焦慮;以及當前教育發展不夠均衡,優質教育資源仍然需要靠「競爭」獲得等現實。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明確表示,目前學生課外負擔重,主要還是不少家長內心過高的期望值以及出於攀比、從眾心理給子女報的各種培訓班,學校則一般不會給學生布置過多作業。

但另一方面,校內的「減負」也引起公眾對校內學習內容變少、學習深度變淺等的擔心。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強調,「減負」並不等於公辦教育的「後退」,不等於降低中小學生的課程難度,不等於不要學生刻苦學習,不等於不要考試。

從這個角度看,如何能夠既搬走中小學生的「重負」,又保證中小學生的「素養」,還需潛心研究、綜合施策。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國家必將生機勃勃、走向繁榮富強。

繼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後,政府工作報告也將目光投向「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並提出「提高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保障水平,居民基本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再增加40元,一半用於大病保險」等具體內容。

健康中國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人人擁有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家家享有健康服務和健康保障;與此同時,健康中國也是一種發展模式,是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實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全國政協委員、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福建省高血壓研究所所長謝良地認為,健康中國需要全民樹立大健康意識,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圍,鼓勵大眾接受健康生活方式,甚至從小開始進行健康教育,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

在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看來,實現健康公平需要藉助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比如邊遠地區可通過網路進行遠程會診、遠程醫療等。此外,大數據最重要的特點是它可能獲得每一個人的個體化數據,從而改變醫生治療病人的邏輯,或者思考的方法。

「現在我們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對病人進行治療,循證醫學是基於大概率,可是病人是一個個體,大概率事件並不能涵蓋所有的個體。如果有了大數據,每一個人從生下來到老的每一次的檢查,每一個疾病的記錄等等都可以在數據里,醫生就可以根據這一個病人的所有數據去進行個體化的治療,這一點是最可期待的。」凌鋒說。

【居住舒心紮實推進】

住有所居,是人民的共同夢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按照這一要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更好解決群眾住房問題」。具體包括:啟動新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今年開工580萬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要應保盡保,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範圍。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落實地方主體責任,繼續實行差別化調控,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宜居。

這意味著,未來政策將在多個層面發力,比如,在房價出現過快上漲時及時調控,讓房地產市場實現平穩健康發展;要儘快補上住房租賃這一短板,讓租房客也能安居樂居;此外還要做好睏難群體住房保障工作。

九三學社中央的一份建議指出:「我們曾經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經濟適用住房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但一些地方執行時卻『重售輕租』;又如,有的地方保障房越建越遠,增加了交通、公共服務壓力,形成居住分層。市場配置應有底線,不能把『住有所居』的責任完全推給市場。」

受訪代表委員認為,政府工作報告表明,2018年樓市調控基調明確,體現了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同時,我國推進住房制度改革、發展房地產市場的目標之一,是希望形成「高端有市場、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體系,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居住需求。如何建立完善「住」的長效機制,還需在實踐中探索提高。

【民生保障溫暖人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據此,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強化民生兜底保障」,包括「穩步提高城鄉低保、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標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居家、社區和互助式養老,推進醫養結合,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等,並強調「傾情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難而推諉,不因善小而不為,要讓每一個身處困境者都能得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

在民生保障的「千頭萬緒」中,對老年人的贍養和照料無疑牽動人心。

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說,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最基本的情感慰藉,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照料,三是不可替代也是最為關鍵的醫療護理。因此,理想的養老模式,應該同時滿足這三大需求。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三種,以居家養老為主。在錢學明看來,三種養老模式各有側重、各有利弊。比如,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能滿足情感慰藉,但生活照料困難、服務不完整;機構養老能滿足生活照料,但缺乏情感慰藉;且這三種模式都缺乏醫療服務。因此迫切需要構建在醫養結合基礎上的,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與居家養老相融合的養老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劉曉庄建議政府加快養老配套政策的構建,讓各種社會力量真正成為養老產業的主角,以提供更加全面、多樣、細分的養老服務。比如,以鼓勵民間資本舉辦居家養老服務專業機構為基礎,積極引導養老服務企業實行規模化、網路化、品牌化經營。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把居家養老、「抱團」養老等納入服務網點,為老年人提供緊急呼叫、家政預約、遠程醫療等服務項目。

【社會治理更加高效】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離不開社會治理。政府工作報告亦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這是對十九大報告「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的貫徹落實。

就當前而言,基層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點。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通常而言,基層建設和基層治理的目標就是讓居民對社區形成歸屬感、認同感,並通過社區互動相互認識、相互熟悉,以此維護彼此安全、取得彼此信任。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吳晶呼籲加強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她認為,政府應在現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精準把握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創新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在推動數字經濟新技術與社會治理深入融合中加快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

【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食糧】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政府工作報告也鎖定了「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的方向。

近年,我國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文化惠民政策深得人心,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等,為構築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我國文化傳播領域也還存在優秀作品少、傳播主體分散、傳播方式不佳等突出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認為,構築文化自信需加大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適應「互聯網+」和「文化+」發展趨勢,從供給端發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產品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文化創新活力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中迸發活力。

全國政協委員、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建議,要積極搶佔文化「制高點」,佔領網路文化傳播「主陣地」,讓文化自信在網路空間生根發芽。其辦法包括政府主導,鼓勵企業積极參与優秀文化產品的製作和傳播;創新包裝方法,利用短視頻、虛擬現實、長圖等「最會講故事」和接地氣的方式呈現等。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數字中國:跨越大數據「時空隧道」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