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瞭望 創新第一動力

瞭望 創新第一動力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抓住技術創新引領和人才優先兩個核心內容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扈永順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3月7日上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提出了三個「第一」的重要論斷。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這一必須跨越的關口,出路就在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讓創新真正成為第一動力。

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要求: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汪鵬飛認為,從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的湧現,到高鐵網路、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過去5年來,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然而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仍存差距。「如何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署落到實處是今後的關鍵所在。」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國家力量的核心支撐是科技創新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抓住技術創新引領和人才優先兩個核心內容,這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細化,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著力點。

停放在中國商飛公司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內的C919大型客機(丁汀攝/本刊)

【築牢國家創新體系的根基】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今年1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強調:「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

「原始創新中,基礎研究易被疏忽,但科技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要關注基礎研究,國家要引導科技界向科技前沿領域靠近,夯實基礎研究。」北京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馮長根告訴記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認為,國家對基礎科學的投入應持續加大,並發揮出科學家在基礎研究中的主導作用。要做好科學規劃,在一些關鍵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大科學裝置從醞釀到建設,再到發揮效益,至少需要20年。要達成2050年的基礎科學研究發展目標,保證大科學裝置持續產出,應儘早重視大科學裝置的計劃布局。」

與其他研究相比,基礎研究周期比較長。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顧行發建議,績效評估指標要體現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差異,要有利於長期性、集體性科學研究工作的持續性開展,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小、散、雜、低水平重複等問題。

「政府工作報告中『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等表述,揭示了企業在創新體系建設中的創新主體地位,要發揮骨幹作用。」李國傑說,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未來企業將進一步成為技術創新投資主體、技術研發主體和利益分配主體。但企業創新一直是我國建設科技強國的短板,現階段企業的總體技術實力不強、自主創新慾望不足是我國走向科技強國的主要瓶頸。

李國傑建議,一方面,要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釋放政策紅利;另一方面,要真正形成產學研用合作互動的良好局面,提升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促使企業進行源頭創新。此外,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比例遠低於發達國家,今後應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我們參與之江實驗室建設、成立達摩院、成立中國科學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就是為了讓企業成為國家、社會創新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集團技術戰略部總監劉湘雯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阿里巴巴為科學家提供了多樣化、豐富的商業場景,作為練兵場,驗證技術創想。

【挖掘創新的「富礦」】

「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資源,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績效評價要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採取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措施」「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等舉措,回應了科技界人士的熱切期盼。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認為,要逐步推進現有的科技評價體系改革,鼓勵原創性基礎研究,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應用,鼓勵科技人員從事教學的積極性,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夯實基礎。

周忠和建議,應減少和清理政府部門主導的評估、評比、獎勵、帽子工程等;減少政府部門對學術評價的影響,鼓勵用人主體與專家自主設立標準,注重採納國際通用的學術評價辦法;建立穩定合理的薪酬分配製度,在高校科研部門推行年薪制;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倡導務實求實的學風和科研倫理等。

「政府工作報告著重強調了創新、創業,這給了科技企業和科研人員前所未有的創新舞台,讓更多的創新要素進入到市場,讓更多優秀創業者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發力。」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雙創過程還應加大對知識產權和創意的保護力度,逐步消除影響雙創的壁壘,並完善對創業者的保障機制。

受訪專家認為,支持雙創企業發展、推進產業創新的政策還需切實落地,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司法部門需加大對創新創業保護力度,破除行業壟斷、激發創新活力;拓寬雙創企業融資渠道,要支持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金融機構對創業擔保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股權質押等創新的金融產品。

「這是驚喜不斷、令人振奮的新時代,我們擁有遠超於過去的科技發展契機、厚實的產業土壤以及在一些領域實現世界領先的可能性。」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認為,在移動互聯網、人工智慧和部分生命科學前沿領域,中國正加速成為「創新磁場」,創新創業企業更應瞄準價值引領,築牢創新基礎,充實精神內核。LW

刊於《瞭望》2018年第1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瞭望 的精彩文章:

全球「量子霸權」爭奪戰觀察

TAG: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