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含珠鱗施 | 中山國葬玉形制

含珠鱗施 | 中山國葬玉形制

原標題:含珠鱗施 | 中山國葬玉形制


葬玉是指那些專門為保存屍體而製造的隨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葬在墓中的玉器。古人認為「金玉在其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矣」。因此,貴族死後往往使用大量專用玉器入斂。葬玉起源很早,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口琀,用碎玉塊和薄玉片含在死人口中。西周時開始「含珠鱗施」,除口琀外,用綴玉面幕覆蓋在死人臉部。後來,除面幕和口琀外,還要在鼻中安鼻塞,耳內插耳瑱,手中執玉握,身上覆蓋綴玉服飾。西漢初,出現玉手套、腳套;漢武帝時,葬玉終於發展成為完整的玉衣形式,屍體可以整個裝在用玉製作的特製葬服裡面。


戰國中山國時代,還沒有完整的玉衣,國王及后妃們採用的是「含珠鱗施」式的葬制。儘管幾座墓室曾被盜擾,考古工作者還是發現了一些專門的葬玉。有七竅塞,包括菱形的眼蓋、長條形耳瑱、鼻塞及當作口琀的的玉蟬。有用於製作綴玉面幕的各式小玉片。在王厝墓中還發現了八件四對玉手指蓋,指蓋作長指甲形,上端圓頭,下部齊頭,由拇指到小指依次縮小。按兩手十指計算,玉指蓋缺少一對兩件。玉指蓋的發明,應是玉手套出現的前奏。它們的發現,填補了玉衣形成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已經發掘的中山國兩任國王的墓葬,由於槨室盜擾嚴重,出土器物大都不在原位,加之這部分葬玉只是少量倖存者,對當時的整體情況已很難了解全面,現根據不同形狀分別介紹。


一、眼蓋


二、鼻塞

三 、口琀:《說文·玉部》云:「琀,送死口中玉也」。



眼蓋、鼻塞口琀


眼蓋:墨玉制,黑灰色。呈新月形,無紋飾。長3.3、中寬1.2、厚0.2厘米。鼻塞:墨玉制,黑白色相雜,質細。呈八稜柱形,兩頂面齊平,一端向另一端漸細。長1.8、大徑1.1、小徑0.8厘米。口琀:白玉制,灰白色。蟬形,體長。前端齊平,後尾漸尖。身上細陰線刻眼、翼等紋。長4.6、寬1.3、厚0.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玉琀


白玉制,半透明,細膩無瑕,光澤凝潤。器身正面近似帶鉤,體形近似蟬身,下半部做弧狀凸起,兩側凹下,近似蟬翼。器身無紋飾,背面光滑平直。長1.8、寬0.8、高0.96厘米。成公陪葬墓出土。



舌形器


青灰色。呈半個長圓形,背面粗糙,正面有溝棱紋,可能是口琀。縱2.1、寬2.3、厚0.3厘米。中山王厝6號陪葬墓出土。

四、耳瑱



耳瑱


青玉制,呈淡綠色,半透明。八稜柱狀,一端粗,一端細。長5.3、徑0.6厘米。中山王厝墓1號陪葬墓



耳瑱


白玉制,細膩無瑕。器八稜柱狀,一端向另一端漸細。長4.5、粗徑1、細徑0.8厘米。中山王厝墓4號陪葬墓出土。


五、手指蓋。王厝墓中發現了八件四對玉手指蓋,應是玉手套出現的前奏。它們的發現,填補了玉衣形成過程中重要的一環。



指甲蓋片

長指甲形,上端圓頭,下端齊頭。由拇指蓋到小指依次序縮小。中山王厝墓出土。


六、蓋簾玉片。用白玉、青玉、墨玉製成,形狀大小稍有不同,一般為長方形或長梯形。體薄。穿孔的位置不完全一致,多兩端中間各一孔,也有側面穿孔,或一側一端有一孔,也有不穿孔者。玉片原約鑲綴在布帛之上,按不同的位置連綴大小、形狀不同的玉片。玉片僅作磨光,無紋飾或簡單紋飾。



蓋簾玉片


青玉制,上部弧凸呈半圓形,中間左右兩邊稍凸,底邊平直。玉片中部左右兩端各有一穿孔,底邊中部有一穿孔,底面中部也有一穿孔,與底邊中部的一孔相通。玉片高4.4、寬5.6、厚0.5厘米。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部分蓋簾玉片

七、各式玉飾片。中山國葬玉中的玉飾片,在數量和種類上都十分豐富,是中山國喪葬用玉的一大特色。有狹長條、狹長方形、長凸形、三角形、獸面形、方形、角形、拱形、圓形,花瓣形等,。



狹長條玉片


多為白玉制,個別墨玉制,質細,半透明。無紋飾。長短不等。有的一端45度角,兩個斜角片對接在一起恰為直角,說明此類玉片可構成方形或長方形的邊框,疑為屍枕的鑲邊。中山王厝墓出土。



狹長方形玉片


青玉制,黑灰色。頂邊呈45度斜角邊,兩斜角邊玉片接合成直角,說明這是方匣或屍枕上的鑲玉片。中山王厝墓出土。



長凸形玉飾片


墨玉,灰白色有黑斑。表面平整,約為某器的鑲飾。無紋飾 。中山王厝墓出土。


獸面形玉飾片


面部為淺浮雕非常形象的貓臉,上部兩耳伸向兩側並上折,眉間一圓形飾,眉鼻連為一體呈倒「人」字形,腮邊為絲束紋,口部由一雲紋構成。刀法洗鍊,突出了貓的鼻、眼、口、腮的特點,形象逼真。這種貓頭形片應是鑲在某種葬具上的飾片。中山王厝墓出土。



三角形獸面紋玉片


墨玉制,色黑如漆。正面微凸,淺浮雕獸面紋。獸橫眉、橫目,寬鼻。上沿邊有三釘孔,下角背面一暗孔。長4.4 、寬1.9、厚0.3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方形玉飾片

青玉制,呈淡青灰色,半透明,有玻璃光澤。形體較大,緣雕邊框,框內為獸紋。背面一端有凸棱,正面雕二龍糾結紋。龍首上豎尖耳,長角前曲,菱形眼,寬鼻,巨口大張,利齒顯露,長頸上有鬣紋,身體弓曲,前後各一足,足下為利爪,尾細長向上捲曲。長6.2、寬4.4、厚0.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角形、拱形玉飾片



圓形玉飾片



圓形玉飾片


青玉制,淺灰綠色,半透明。背面平,正面稍凸起,中心雕渦紋及雲紋,周圍雕寬蓮瓣紋。體厚,有立邊。直徑3.35、厚0.4 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花瓣形玉飾片


形狀有瓜子形、菱形、鏟形、指節形等。玉片應是鑲嵌各種花朵的花瓣。中山王厝墓出土。


八、蟬形飾



蟬形飾


墨玉制,黑色。體小,形態逼真,兩眼凸出,頸部有凸棱,腹部有橫線,背負雙翼。頸間有一菱形,內填細密格紋,其細密程度需放大鏡下才能看清。背部有一便於鑲在某種器物上的細釘孔。長2.1、寬1、厚0.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蟬形飾


玉質白玉較多,青玉、黃玉、墨玉較少。蟬形底面平,北部隆起。平面形狀有近似瓜子形和近似三角形的兩種。蟬頭部前面左右各凸出一眼,頸部刻二道直線,背部中心有一小穿孔,脊背部中心為一道隆起的脊線,直通尾部。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九、玉枕飾




玉枕飾


墨玉製成,應是屍枕上的飾件。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十、透雕飾





三角形透雕飾

墨玉制,三角形邊框細刻竹節紋,內填斜方格紋,框內上部尖框內透雕出一大頭螭虺,雙尾左右上卷,其下透雕二夔龍,作雙背向捲曲狀,渾身刻滿鱗片紋飾。高5.2、底寬3.9、厚0.2厘米。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長方形透雕飾



透雕飾拓片



青玉制,質地細膩。邊框細刻竹節紋,框透雕出一個虺首夔龍身的獸,獸身作躬身狀。飾件長2.2、寬1.5、厚0.2厘米。





長條形透雕飾



出土5件,均墨玉制,玉質細膩。器形長短和雕飾均一致,五件可連成一足長條形飾件。上下有邊框,上框和隔框陰刻卷頭長尾雲紋,框內透雕出螭虺紋,中間為一虺頭向上頂住上框內邊,頭下為雙虺身左右分開,作躬體垂尾狀。兩邊各有一躬身螭虺。長10.3、高2.4、厚0.3厘米。中山王族3號墓出土。





透雕螭紋玉飾


出土兩件。墨玉制,黑白色相雜。兩螭上下顛倒,螭之上下有弧線邊框,外框兩端有釘孔,邊框為細密斜格紋地襯勾雲紋。螭首鼻眉連在一起呈倒「人」字形,眼斜豎呈棗核形,螭身側為節紋,中脊為綯紋一根,尾呈絲束狀,上下(左右)各二足。兩件連接起呈四分之一環形,知原應有八件,可成21厘米直徑的環形。長8、寬3.2、厚0.2厘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編輯:何會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山國 的精彩文章:

平山縣村莊考編委會發布重要工作通報
平山崔氏墓驚現我國最早通屏水墨山水畫

TAG:中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