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加強基礎研究 產業發展受制於人

不加強基礎研究 產業發展受制於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

去年8月,東莞完成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獲得中子束流,標誌著散裂中子源主體工程完工,並投入試運行。這一全球第四大散裂中子源、目前中國單項投資規模最大的大科學裝置,近期將迎來首批實驗用戶。

從製造到智造的變化,並不只發生在以製造業聞名的東莞。近年來隨著廣東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基礎科研投入也不斷加大。但也有一些專家指出,目前廣東的創新多出自應用型研究,基礎研究投入的佔比與兄弟省份相比仍有待提高,基礎研究力量需要加強。

廣東如何加速提升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廣州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陳廣浩與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吳清平一同做客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全國兩會全媒體訪談室」,結合各自在科研一線的體會為廣東強化基礎研究、原始創新,更好支撐未來產業高層次發展開方支招。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陳彧 駱驍驊 後方聯動 南方日報記者 靳延明

偏重「短平快」難有重大科學發現

被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所吸引的張書彥,在2016年離開英國最大的國家實驗室——盧瑟福實驗室,回國創辦了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

兩年多的時間裡,張書彥發現廣東研發投入里的基礎研究投入佔比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他在研究院申報科技項目時也感受到,產業化項目科研經費遠大於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

「一個完整的創新鏈,應該是從知識創新,再到技術創新,最後到產品創新。」張書彥說,如果只注重產品創新,但是缺乏知識創新的積累,會讓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缺乏來源和動力。

張書彥這種來自科研一線的擔憂,與吳清平、陳廣浩不謀而合。

「如果大家都偏重『短平快』的研發,就很難有重大的基礎研究發現,今後將難以為產業的發展做長久的技術支持。」在今年兩會上,吳清平建議廣東乃至全國加大基礎研究力度。

根據陳廣浩、吳清平的觀察。事實上很多科研人員、企業家都反饋,製造業發展較早的廣東,早前很多的技術創新更多地著眼於當下,以應用型研究為主。相比起其他大量科研投入,受各種條件因素影響,廣東在基礎研究投入佔比並不高。

「在基礎研究投入佔比方面,廣東在全國相對比較滯後,這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主要是早年的產業園相對低端,導致整個產業鏈也一直在低端徘徊。」陳廣浩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之所以對廣東一些製造業城市造成較大衝擊,主要原因也是產業相對低端,缺乏原始創新的內生動力。

「如果在基礎研究上落後於他人,漸漸地發展後勁也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吳清平解釋說,「因為一旦沒有比較好的原始性創新成果,沒有自主知識產權,最終只會受制於人。」

「這意味著產業的核心部件一直掌握在其他人手裡。」對此陳廣浩也表示,目前國內計算機產業就面臨著這個難題,整體的核心晶元技術被國外所掌握,導致利潤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收穫成果需要長時間沉澱

陳廣浩和吳清平均認為,從今後的長遠發展考慮,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建設,廣東加強基礎研究、原始創新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的狀態。

「但偏偏基礎研究又是不能急的,它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去沉澱,之後才能收穫成果。」陳廣浩告訴記者,東莞市從2009年就開始計劃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也一直到近期才摘到科研的「果實」。

2010年項目開建之時,陳廣浩曾到松山湖考察,那時項目周邊基本都是普通的製造業工廠。

「但在這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很多大型高端企業也被吸引過來了。現在項目成果出來後,很快就能實現應用,到時大量的國際人才也會聚集過來。」陳廣浩認為,政府不僅要加大對現有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也要做好長期規劃,從現在開始布局一批基礎研究項目,「甘於寂寞」地持續在同個方向上支持十年、二十年。

「像我們的研發也是『沉澱』了十年,才能走在國內前列,在國際有影響力。如果想著投下去馬上拿到結果,是不現實的。」吳清平也說。

從研發人員的角度看,吳清平認為政府投入基礎研究確實需要沉下心來,在設置一些重大科研方向後要保持穩定性,要對該方向進行持續地支持。否則科學家會難以適從,最終難以形成自己的科研優勢。「所謂專家,就是在一個方面一個點研究得非常深、非常好,能走在國際最前沿。所以需要政府持續、穩定地引導支持。」

吳清平建議,目前廣東省在微生物安全與健康領域已經形成相當優勢,在生物技術、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布局上,可以探索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創新中心,通過建立菌種資源庫等方式,加強生物技術產業的基礎研究。

優化制度政策提高科研人員積極性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對於有悖於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要抓緊修改廢止;有礙於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縟節,要下決心砍掉。

「現在確實繁文縟節較多,科研人員往往是沉不下心來。」吳清平認為,要激勵基礎研究最重要的是破解制度上的問題,廢除中間繁瑣的障礙。

「比如科研項目預算要求做得非常細,要一下子預測三五年內的計劃,許多科學家都在上面花了大量精力,不符合科研規律。」吳清平說,科學技術本身就在不斷發展,實驗思路需要調整,設備、儀器也要不斷更新,如果按三五年前計劃的去採購,「最後很可能買回來一堆廢鐵」。

此外,吳清平認為要適當減少中期檢查、年中檢查,避免科技人員過度彙報當年課題情況,「政策設計要引導他們多點時間回到實驗台」。

陳廣浩也表示,對基礎研究項目的考核機制一定要輕過程、重結果,「在不違反法律、不違反國家科學經費使用和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在整個研發過程的考核可以相對靈活一些,更多應是針對結果進行考核」。

另一方面,陳廣浩認為政府要提高科研人員對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在稅收政策上也應該對科研成果轉化有所傾斜。

「國家目前規定,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納稅比例在40%左右,意味著研發人員最後拿到的獎勵收入只有六成。但是中了彩票的偶得稅率才20%。」陳廣浩說,「這對研發人員的積極性肯定有所影響,特別是在門檻較高的基礎研究方面,需要投入大量時間,有些人一輩子也就一個成果」。

「又比如我們引進高端人才的住房補貼,一次性給予較為可觀的獎勵,但卻要按個人所得稅率繳稅,效果打了折扣。」吳清平說。

目前有關部門也準備出台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稅收優惠等的政策文件,陳廣浩、吳清平也希望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納稅比例的降低,進一步激勵更多科研人員投入到基礎研究工作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最美的攝影都在這了!東莞市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攝影展開幕
青睞品質消費 中山人消費觀升級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