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研管理要「精準」 「大同行」須改「小同行」

科研管理要「精準」 「大同行」須改「小同行」

鏈科技小編關注到,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一位代表給科技界潑了一瓢冷水,他直言不諱地說出「中國大科學裝置落後發達國家至少10年」的話。由此引發代表委員的關注,一番縱論熱議之後,一個新觀點浮出水面:中國應該像精準扶貧那樣,推行科研管理的精準之策,讓科研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

其實,引起熱議的,最先是一個「大科學裝置」——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項目的立項問題。大科學裝置一般建設周期長,投資巨大,又難以實現直接經濟效益,因而常常成為爭議焦點。大科學裝置從醞釀到建設大概需要10年時間,再到發揮效益,至少需要20年。對此,社會各界的基本共識還是存在的,但是要有輕重緩急,項目立項開建時機,哪些先上哪些後上,這些卻意見不一。據了解,除對撞機外,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設也將今年啟動,同時,「十四五」期間我國還將完成散裂中子源升級、空間X射線天文台建設及空間站大型空間輻射探測裝置等建設工作。當然,這遠非全部,只是高能物理領域的一部分而已。

談到基礎研究的投入,絕大多數代表委員和科研人員想法一致,那就是眼光放遠,加大投入,同時提高效率,科學規劃,讓科研經費真正產生成果。於是,研發項目的「精準管理」提到了議程。據了解,中國基礎研究投入佔R&D的比例多年徘徊在5%,美國的這個數字是15%,再看兩國的GDP和R&D的體量,就能算出兩國基礎研究投入至少差三四倍。《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920億元,有代表希望基礎研究投入能增加到每年2000億元左右。

「精準」二字,意味著細節,這不僅表現在科研經費精打細算的財務監管制度,而且在專家評審等技術層面也必須細分。雖然此前國家科技項目進行了系列整合,但仍沒有從本質上解決某些深層問題,科研人員依然要四處申請項目、找錢,依然要花很多時間精力來編項目書、編預算等等。據悉,現在所有項目都要向科技管理部門申請,都由「大同行」來評審,比如高能物理的項目,經常由數學、物理、天文這些領域的專家來審,裡面真正懂高能物理的可能不到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如果要落實「精準」二字,那就意味著對評審專家首先進行一番評審,最終將項目和經費交由「小同行」的科學家來評審和管理。比如美國有個高能物理顧問委員會,所有高能物理領域的經費由它來分配。如此,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精準管理」。

關鍵詞:鏈科技

對於我國的科研管理,你有什麼建議或意見?

點擊留言參與話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鏈科技 的精彩文章:

真調皮!小行星「法厄同」與地球擦肩而過
大咖們為何緊咬區塊鏈不放?

TAG:鏈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