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未都收藏傳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馬未都收藏傳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馬未都的收藏起於文物在中國社會幾無蹤跡的時候,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到70年代末,文物身份完成了文化制度和社會心理上的雙重改造。在背棄的社會評價中,它的身份變得矛盾、模糊,自我否定,它的命運處在一種畸形的文化結構和社會心理中。80年代初開始收藏的馬未都們其實是享用了過去長期文化破壞的惡果,他們在10年內以抄底的低價買進,得以成就批量收藏。他們的輝煌成功彰顯了一種價值的回歸,但對比相對命運坎坷的前一代,這種平地崛起的成功也許又顯得那樣不公正。但歷史總歸是歷史,文物無言,它的功能不是解釋,而是昭示。如果說近30年文物被裹挾在升值的交響中,那麼前30年的命運則絕不僅是嘆息與唏噓所能概括。

馬未都說他很幸運能成為一個收藏家,並且趕上了好時候:在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文物都不值錢,一個碗3塊錢,他寫一篇小說能掙好幾十塊錢,夠買好多碗了;擱在現在,就是寫一本書也未必能買回一隻碗。「我的年齡段卡得可丁可卯,我21歲『文革』結束,1980年我25歲,25歲到35歲是我狂收暴斂的10年。這10年古董價格長時間是谷底,沒有什麼起伏,持續的時間特別長。比我大的人,『文革』前章乃器這些藏家,讓人整死一半,比我小10歲的人等他們有能力的時候,這些東西都貴了。」在物求人的年代,馬未都收藏了不少好東西,在人求物的年代,他已經不怎麼收藏了。馬未都見證了人與物之間的轉化,也玩味出收藏界這個領域裡的人生哲學。

1995年,中國有拍賣行了,馬未都就被請去當顧問,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個人說了算,「我絕對是對著良心說話」。馬未都說,有一次拍賣,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貴,要退回去,他問為什麼,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萬元。箱子打開一看,馬未都就愣了,實際上就是明代的。馬未都告訴他們這是真的,他們不信,找人鑒定,最後確認的確是明代瓷器。最後這件瓷器220萬元拍賣出手。馬未都說:「我但凡有點私心,特簡單,我一關蓋說退,然後問清楚是誰的,跟底下人說,打個電話,說現在上不了拍,有人托底你賣不賣,他們都賣。4萬塊你匯過去,這東西就是你的了。但是我受雇於人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幹這樣的事情。」

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

馬未都說:「早期收藏,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信息從哪裡來?天上掉不下來,只能從與人的接觸交往、結識溝通中來,從對人的研究中來,從廣布的人脈中來,讓別人為你收集和傳遞信息。這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好感信任,也離不開對人性的洞若觀火、智慧與狡詐的交鋒。馬未都剛開始收藏的時候,也不懂什麼文物知識,但他非常看重對人的了解,通過「收藏」人脈來縮減信息上的不對等。

當時,他經常提前半個小時趕到上班途中的跳蚤市場,一來看看古董,二來多認識幾個道上的人。只有彼此混熟了,之間產生信任了,對方才會告訴你一些古董知識和交易行規。同時他還觀察、研究一些人作假欺詐的過程,在人性的漩渦里練就自己識人辨人的本領,提防自己上當受騙。馬未都後來總結出防詐的最重要的一種結論:「所有騙子都在一個地方下功夫,就是怎麼能讓你貪上。」所以,人要「戒貪」,不要相信故事,不要相信好事。不貪,別人便無法詐你。

「收藏」人脈,打通信息渠道

不過,馬未都依然相信世上好人多,甚至認為當時的民間收藏很有詩意,買賣古董的人也不是都不守規矩,一些好的規矩大家還是願意遵守。他說自己運氣好,開始買東西那會兒還沒有什麼沙子,基本上是金子。就是沙,也是金沙。正是這一點,他沒有將自己變成「收藏有詐」的人,堅持以誠待人、善良待人、豪爽待人。

收藏原則:買時多給點,賣時少要點

名氣大起來的馬未都依然堅持自己的收藏原則:「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一點兒;賣東西的時候,少要一點兒。」而這也正是他「收藏」人脈的原則。國內有拍賣行以後,他經常被請去當顧問,古董的真假就由他一個人說了算。一次,拍賣行說有件東西起拍價太高,打算退回去。他問為什麼,他們說是康熙仿成化的瓷器,不值4萬元。箱子打開一看,馬未都愣住了,這件東西竟是明代的。馬未都馬上告訴他們,瓷器不但是真的,而且還是明代的。他們卻仍舊不信,鑒定後證實了馬未都的結論。最後,該瓷器拍賣出220萬元的高價。

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說:「老僧三十年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投身收藏數十年的馬未都也經歷了這種思想的轉變,從收藏的表面漸入收藏之本質。他認為收藏應該是擁有,而不單的佔有;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能夠感受和體味古物深厚歷史文化內在美的本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一位腰纏萬貫的大款,他可能憑藉財力短時間獲得別人要許多年才得到的一大堆藏品,也可能借行家之眼一夜之間拍得幾件罕世珍寶。這當然是日益現代化的中國必然出現也無可厚非的一種收藏形式,收藏者也能從中獲得某種樂趣。但這種收藏,卻難以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收藏之愉悅和美感。只有結果,沒有過程的收藏,與既有過程又有結果的收藏,其對收藏的感受是有程度差別的。湖南電視台《東方尋寶》欄目組電視節目藏品徵集海選(見下圖):

在與心愛的藏品晤對交流間,馬未都終於發現,收藏是一種心靈感受並融入歷史文化和自然的尋根過程,在古物面前,我們每個人只不過是歷史的匆匆過客。「於是,我開始尋求一種收藏的新的境界。我終於感悟到了莊子倡導對『物役』『物累』的超越,老子『清凈、無為、柔弱、不爭』以及『抱一、寡慾、自然、玄妙』之要旨。我將以平淡、自然、本真的心態重新思考收藏、洗滌「物慾」對心靈的污垢,拋棄功名的重枷,走入收藏的化境。」這是馬未都對收藏近乎禪家頓悟式的深刻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寶發現之旅 的精彩文章:

記者暗訪各大私人窯廠揭秘仿古瓷器做舊
老天有時也捉弄人:父親是個東陵大盜 兒子卻為黃帝守陵

TAG:尋寶發現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