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手握1.2億用戶,keep的商業化還要等多久?

手握1.2億用戶,keep的商業化還要等多久?

這個周一,在三里屯的一個酒店裡,誕生三年的Keep終於召開了自己的第一個發布會,兩件事,回顧,展望。

創始人王寧身著印有keep字樣的灰色衛衣登場,立身舞台,手握話筒,語速急促,些許緊張,些許興奮。90後的他即將迎來自己的三十歲, 「為人,三十而立,企業,三年而立」,王寧用一組數據宣告Keep的成熟:累計用戶突破1.2億,累計訓練68.79億,累計跑步8415.47萬公里,燃燒卡路里超過450.6億千卡。 「我們是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運動科技平台。」站在鎂光燈下,王寧第一次這樣向媒體介紹自己。

三年拿下一億用戶

過去的三年,被王寧描述為Keep積累用戶的階段。

「我們內部一直信奉的一個創業信條,『築高牆、廣積糧、緩成王』。」而對於Keep而言,所謂的 「高牆」,即平台上優質的PGC內容和產品體驗。

最最開始的Keep是以碎片化的徒手、器械健身視頻課程為主的健身工具,而後逐步轉為社區,品類也由單一的健身的品類,擴展到了戶外、瑜珈等等。王寧將Keep過去三年的拓展邏輯歸結為三句話:要多不要少,要重不要輕,要專不要散。

所謂要多不要少,指的是在項目初期,Keep會刻意地捨棄掉一些相對來說高端和專業的健身運動戶,而將注意力放在吸引更大體量的 「運動小白」身上。 「大家知道,三年之前的中國,健身意識才剛剛起來,很多人需要的是用更低成本方式感受到運動快樂,並且堅持下來。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產品從上線定位起,就開始專註於更大眾化的初學者,而不是專業的健身愛好者。」

要重不要輕,即把產品做得非常重,以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要專不要散,即每個階段專註一件事。作為一款初態為工具型產品的app,Keep在開放社區這件事情上表現出了某種 執拗和剋制——早先,用戶必須要完成一次訓練之後,才可以在社區裡面發一條動態出來。」我們希望用戶每次打開keep,都可以體驗一次我們工具的產品形態。」而這種提高用戶產出內容門檻的方式,恰恰很好地培養了社區內優質UGC的分享氛圍。 「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用汗水換來的每次發貼機會。」所以當用戶數達到1000萬,Keep真正開放社區的時候,大家對於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 「好內容」,已經被教育得很好了。

三點取捨,在不斷積累用戶的過程中,Keep似乎始終知道自己要的是么。 而「目標感」正是王寧提及最多的一個自我評價。

這個評價在虎嗅問及Keep的融資計劃時又冒了出來。

頭兩年時間裡,Keep曾緊鑼密鼓地進行了5次融資,可謂風速。不過,這股風卻是停在了2016年8月,在經歷了那次由騰訊主導的戰略投資之後,列身 「騰訊系」的Keep就再未有過資本上的動作。「我是一個目標感特別清晰的人,我們需要多少錢,我們才去融多少錢。」王寧稱: 「我們知道要做好一個億的用戶才有更強的競爭壁壘,所以我告訴我的股東、投資方們,我需要1到2年的時間獲取1億的用戶,之後再想下一個階段的事情。在那個期間我就盤算一下,我需要多少錢,就去融多少錢就好了。要認真對待投資方的每一筆錢,我覺得這個還是蠻重要的。」

而現在並不著急融資的Keep大概也是 「糧倉」稟實。

「過去整個三年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打仗,在努力獲取更多的用戶的資源,佔領這個市場,所以其實在這場發布會之前整個我們團隊第一目標,還是希望獲取更多的用戶。」

但是,已然成熟的Keep終究還是要面對另外一個 老套的「成年人」問題,商業化。

在商還不太著急言商?

就在Keep召開發布會的同一天,另一家以體育健身類項目悅跑圈宣布完成了1億元的C輪融資。用戶體量5300萬的悅跑圈表示,自家做的不是流量的生意, 「我們是服務好C端,掙B的錢。」悅跑圈的公關負責人向虎嗅表示。在2017年公司總營收的8000萬中,有6000萬來源於營銷,客戶包含阿迪達斯、特步、安踏、亞瑟士、寶馬等,另外2000萬來源於線上馬拉松的報名費。」我們現在已經實現盈利了。」

然而,盈利對於Keep而言, 「我覺得我們可以稍微再等等。」

其實Keep倒也不是沒摸過 「錢」這件事。垂直社區的變現,電商+廣告幾乎是一條不假思索的路徑。

2015年時的王寧也是這麼想的,甚至言稱: 「電商業務的成敗將決定Keep的生死。」但2016年4月最終上線的電商模塊,顯然並沒有打算承擔這樣的重責,它藏在app一個深深深幾許的角落裡,售賣的是一些諸如瑜伽墊、彈力帶之類的keep貼牌商品。

王寧表示,考慮到倉儲、物流的能力,其實團隊對於電商這件事,並沒有太多投入, 「『keep商城』的定位其實有點像fans club,增加一些實體化的東西,跟我們的粉絲產生一些情感紐帶,同時也是想測試下線上用戶對Keep的喜好,以及它的商業轉化率是什麼樣的。」兩年時間過去了,現在,keep商城依舊埋在了一個頗深的入口,恰似應證了王寧口中 「探索」的說話。因而在面對轉化率究竟多少的提問時,王寧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 「意料之中」。

2016年時,虎嗅作者闌夕曾在文章中給出過自己的預判:」根據現有的增長數據,Keep的廣告加上電商的收入同樣將在年底打平經營成本,使Keep能夠在明年進入盈利階段。」就現在看來,這個時間點還得進一步往後延。

「商城也好,廣告也好,肯定不是我們真正商業化的重心。」

在這次的發布會上,王寧宣布了Keep商業化的 「正餐」:線上依憑付費的內容與服務;線下依靠硬體+Keepland。

當提到 「由線上轉攻線下」時,王寧很快予以了糾正: 「我們只是希望提供更豐富的場景給予用戶健身服務的體驗。」再細化來說,是分別依靠KeepKit硬體和Keepland線下店來切 「家用場景」和 「城市空間」:

Keep K1是KeepKit推出的首款智能跑步機,跟你聽過的所有智能硬體的故事一樣,這台跑步機能把運動的數據同步上傳到軟體動態中,而在搭載了Keep的線上訓練營後,跑步機還能一如貼身教練一般,予以實時的指導。

而Keepland則是一個 「線下運動空間」。 「我們內部是不允許說『健身房』三個字的,我們想跳脫出對傳統健身房的認知和限制去思考一個全新,更酷的運動交互的空間。」

在越來越多的線上產品宣稱要將觸角伸向線下的當下,Keep的 「大招」不免被人質疑有跟風之嫌。

「為什麼現在才做?」

王寧還是把回答落在了用戶上 : 「我們看到了用戶在運動這件事的周期上的變化和迭代。」辦卡上健身房這件事放在三年前,門檻還是太高,更多的人還是希望以更 「輕」的方式享受運動,這也正是為何最開始的Keep能以線上教學視頻的形式迅速積累小白用戶的原因。而經過三年時間,王寧認為此前的一部分 「小白用戶」,已經成長成了更高階的運動分子,他們對於健身這件事,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只是順應了這個需求。」

在獲客這塊,Keep認為單純的導流可能有風險,但結合keep課程內容的導流,產品和流量依然在Keep體系里,是安全性更高的導流方式。試運營店每天爆滿的火熱程度給了王寧極大的信心。 「現在比較頭疼的是選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格林豪泰將赴美IPO,低端酒店衝擊資本高度,乏力啊
抱著偏見測評掃地機器人,我發現不少老問題已經能解決了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