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代表熱議:努力搶佔國防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代表熱議:努力搶佔國防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加強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推動我軍建設向質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連日來,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委員就此話題熱議不斷,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努力搶佔國防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辛毅代表——

點燃科技興軍的強大引擎

解放軍報記者  周  遠  通訊員  畢沙沙

談起國防科技創新,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辛毅代表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深刻把握世界軍事發展大勢和我軍所處歷史方位,著眼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擘畫科技創新藍圖,點燃了科技興軍的強大引擎。辛毅從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工作30多年,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辛毅告訴記者,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新調整組建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做好國防科技創新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國防科技領域的政策制度、體制機制、規劃計劃,扎紮實實地謀劃科技創新,穩步走開了協同創新的路子。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戰略部署,為加強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國家科技部去年8月聯合發布了《「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辛毅說,這一規劃的出台,是落實習主席關於國防科技創新系列重要指示的實際舉措,是對「十三五」期間推進科技軍民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為國家和軍隊有關部門指導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工作、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了基本依據和方向指南。

談到未來,辛毅激動地說:「習主席全票當選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是黨之幸事、國之幸事、民之幸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一定努力奮發作為,在國防科技創新領域取得更大成績。」

空軍某部高級工程師李鴻代表——

讓戰鬥力插上科技「翅膀」

姚春明  解放軍報記者  李建文

「作為軍隊人大代表,我最關注的就是如何讓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部隊戰鬥力!」空軍某部高級工程師李鴻代表動情地說。

這份激動之情,源於2013年2月2日習主席視察李鴻所在部隊時,她作為技術人員代表受到習主席親切接見。領袖的關懷,讓她一直銘記在心。

這些年,李鴻瞄準新裝備戰鬥力生成模式進行科學研究,先後完成數個重大研究課題,解決了多項裝備技術難題。

去年,她和團隊牽頭研發的新型空戰評估系統被運用到空軍對抗空戰考核中,實現了空戰全流程數據分析和精準判讀,全方位準確復盤空戰態勢,幫助飛行員不斷提高打贏本領。

「科技就是戰鬥力。」李鴻告訴記者,近年來,殲-20、殲-16以及運-20等多種新型裝備列裝空軍,如何讓這些裝備迅速生成戰鬥力,是她持續深入研究的課題。

「軍隊科技創新要紮根基層一線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創新才是與戰鬥力結合最緊密的創新。」李鴻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幾年來,李鴻幾乎走遍了空軍所有兵種部隊,研究方向都是基於部隊所需。她和團隊提出武器裝備試驗由性能指標考核向作戰試驗轉變的做法,大大縮短了裝備戰鬥力的生成周期。

「未來戰場是未知的,需要軍隊科技工作者不斷探索。」 李鴻堅定地說。

武警部隊裝備部部長管延密代表——

用創新科技打造「智慧磐石」

解放軍報記者  吳 敏

「今年1月10日,習主席向武警部隊授旗時強調,加大改革創新,提高質量效益,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武裝警察部隊。」武警部隊裝備部部長管延密代表回憶授旗儀式時的情景說,唯有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才能提升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閉幕後,武警部隊黨委提出打造以科技為支撐的「智慧磐石」工程,其中哨位信息終端、人臉識別系統等格外引人注目。這些執勤信息系統的運用,實現了人員、裝備和信息科技的有機結合,推動了執勤工作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密切關注世界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動向,突出抓好重點領域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推動重大科技項目一體論證和實施,努力搶佔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科技興軍重大戰略思想,要牢固樹立大安全觀、大執勤觀,推動『智慧磐石』工程向『六位一體』任務全面拓展延伸。」管延密說,裝備建設作為「智慧磐石」工程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使命任務牽引、科技創新推動、軍民融合發展,以切實為武警部隊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陸軍裝甲兵學院某實驗室副主任王海斗代表——

加強軍地科研力量協同創新

解放軍報記者 徐小龍

「研讀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不難發現一個高頻片語:科技創新。」採訪時,王海斗代表遞給記者一本筆記本,裡面有很多習主席關於科技興軍的重要論述。

「科技創新的美好時代來了!」王海斗感慨地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引領著人民軍隊鏗鏘有力的堅定腳步。

時針撥回到2013年11月,習主席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向全軍科技工作者發出號令:「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習主席的號令成為我們加強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泉。」王海斗介紹,5年來,他和團隊成員專註研究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某重大技術,並已得到成功驗證應用。「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已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甚至是『領跑』的跨越。」

「近年來,我軍在綜合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績。」王海斗說,要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必須加快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創新基礎平台建設。

「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王海斗激動地說,他們將遵照習主席的重要指示,密切關注世界軍事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動向,積極同地方科研力量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努力搶佔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

陸軍第82集團軍副軍長李明代表——

把科技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

王龍剛  解放軍報記者  周 遠

「隨著新型武器裝備、新型作戰力量的不斷增多,唯有不斷提高官兵科技素養,才能把科技優勢轉化為能力優勢、作戰優勢,進而推動我軍建設向質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連日來,通過學習領會習主席關於加強國防科技創新的重要講話精神,陸軍第82集團軍副軍長李明代表對科技興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李明告訴記者,部隊「脖子以下」調整改革後,他所在部隊新型作戰力量大幅增加,著力增強官兵科技能力素養,提高駕馭新型武器裝備的能力,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科技創新的落腳點,如果沒有落到人與武器裝備的最佳融合上,再先進的武器裝備、再完備的技術體系,也很難形成體系化的作戰力量。」李明告訴記者,集團軍從組建伊始就注重抓好人裝編成結構優化,加強科技運用。為此,他們突出新裝備新知識學習,深化信息系統建設運用,形成信息育人、信息備戰、信息練兵、信息促管、信息聯保五項常態運行機制,不斷強化官兵的科技能力素養。

李明說,該集團軍還將引入引進多種先進科技手段,著力打造集智能管理、在線教育、便捷生活等功能於一體的智慧軍營,為官兵加強科技能力素養提供更好的環境。

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辛士紅

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加強國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大力提高國防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先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力度,推動我軍建設向質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

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誰擁有科技優勢,誰就能掌握軍事主動、贏得制勝先機;誰忽視了科技進步,誰就會陷入落後挨打的被動局面。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現在,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軍事創新步伐,誰也不甘落伍掉隊。

「靠改革創新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新跨越,是決定我軍前途命運的一個關鍵,必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習主席深刻把握世界軍事發展大勢和我軍所處歷史方位,強調把創新擺在我軍建設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指出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

錢學森曾經形象地說,國防科技創新決不能滿足於「追尾巴」「照鏡子」。這裡的「追尾巴」,就是人家搞什麼武器,我們也搞什麼武器;「照鏡子」,就是別人有什麼武器,我們就搞個東西來對付。

因為科技創新不能踩著別人的腳印前行。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全軍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厚植創新潛力,一項項科技突破振奮人心,一個個人才方陣朝氣蓬勃,一件件新武器新裝備問世亮相。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2017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名單揭曉,軍隊8名科技專家榜上有名。至此,我軍現有兩院院士增至127名。

2016年1月11日,中央軍委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這個新機構的誕生,標誌著「科技創新,正在成為中國軍隊問鼎世界一流軍隊的重要戰略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推進重大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加強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

當人民軍隊真正成為一支創新型軍隊,必然會發生脫胎換骨般的變化,巍然挺立在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潮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期德軍的兵力究竟如何?陸軍裝甲部隊尤其引人注目
「謎一樣的東方精神」從哪裡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