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攝影該何去何從?——淺談攝影創新的途徑

攝影該何去何從?——淺談攝影創新的途徑

一點淺思,為上海市攝影家協會女攝影家分會「『新媒體時代:攝影創新與傳播』論壇」而作,希望能和大家交流,如有不當,請批評指正。

2017年11月底,兩篇關於攝影的文章火了,一篇是王曙寫的《麗水攝影文化節展覽的成功與不足——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攝影藝術嗎?》,痛陳了當代攝影藝術的「看不懂」,一篇是胡塗的《攝影:你為什麼越來越看不懂?》,悉數了藝術和大眾分裂的原因,兩篇文章引起攝影界強烈的反響,也激發了我的思考,且不論兩者的是非對錯,就這種探討的氛圍、途徑和目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面對的攝影該何去何從?

不知不覺中,攝影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每個人都出現在影像裡面,如朋友圈、各種道路監控等,逃無可逃。在我身邊,有太多玩攝影的朋友,朋友圈裡每天發各種照片,包括我自己,都無非是糖水片而已,真正有深入思考的照片少之又少。攝影的門檻已經低到塵埃里,而拍攝出色的作品卻越來越難!據說中國攝影愛好者這個群體已經有1000萬之多,撇開被動攝影不談,當我們主動拿相機時,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記錄、宣傳、娛樂亦或表達?

站在歷史角度來看,浩浩蕩蕩的攝影大軍中,未來有幾個人的作品能留在歷史裡?又是什麼樣的作品能耐得住大浪淘沙而留在歷史裡?站在地域角度來看,中國有幾個人能擁有世界性的話語權?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裡面攝影師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從個人角度而言,當我們解決了光圈、速度、白平衡這些問題以後,怎麼向更深層次出發?通過何種途徑?各地的國際攝影展層出不窮、聲勢浩大,真正有價值的又有多少?我們該如何學習吸收?我們欣賞攝影的水平處在什麼樣的層次?我們的攝影教養從何而來?一味地追求「美」是攝影的終極目標嗎?我們對作品的思考空間在哪裡?

回到開頭,我們先不論看懂看不懂,現在的攝影界太需要追問、思索、批評機制和創新。

那麼,我們如何創新?怎樣才能創作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呢?

一、以術為基,在學習中提高

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從前期的拍攝思考、拍攝手法、人物溝通到最後呈現作品的方式和空間等,都應該是特別嚴謹的一件事,除了不斷提高攝影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相關知識學科的綜合能力以外,個人覺得研討特別重要,通過研討提高攝影學術理論,促進多元攝影交流;通過研討學習國內國際的攝影形式,創新攝影主題;通過研討不斷產生的知識碰撞,激發攝影創作力,促使大家以相機為介深入挖掘社會的典型特徵,進而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二、以史為鑒,在傳承中汲取

讀史使人明志。「有觀念的改變,行為才會轉換」,攝影藝術應該是「觀念」先行的,當你熟讀攝影史後,你才能了解從畫意攝影、直接攝影、決定性瞬間再到當代攝影是怎樣的傳承和發展,才不至於面對很多作品「看不懂」的尷尬和無力。只有熟悉攝影藝術的傳承脈絡,才能在歷史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個人對於攝影作品及其價值的評價、解讀的標準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們進行攝影實踐。

三、以博為輔,在感悟中進步

中國畫中有一個重要的美學理論是「人品會反映在畫中」。作為畫家心血結晶的美術作品,本身的價值會受到畫家自身修養的影響。通俗來講就是「畫如其人」。攝影界也有類似的名言,安塞爾.亞當斯說「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我也深以為然,你的藝術追求跟你的眼界、你的閱歷息息相關,攝影和其他學科盤根錯節,當你廣泛涉獵美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等學科後,你會跳開局限,面對拍攝對象會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能更加看透事物的本質和社會發展的方向,這種觀看視野的改變便引發了你對作品的創新需求。這種創新,不是抽象的教條,而是內化為某種嶄新的情愫和新穎的體驗,驅動你去找到一種適合表達的全新語言。

四、以勤為先,在實踐中檢驗

人是時代中的人。攝影作為離生活最近的一種藝術,不管是作為記錄的工具還是表達的媒介,不管是個人敘事還是生活的萃取都離不開當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宗教、性別和身份認同等。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指出:「攝影是一則空間和時間的切片」,這種特性保證了照片影像與客觀世界的一致性,體現了攝影的紀實性、瞬間性和圖像性。我們身處這樣一個改革進程中的泱泱大國,城市和農村變化日新月異,有太多的現實畫面值得我們去記錄、去提煉。很多熟悉的畫面我們視而不見,我們不理解哪些元素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現實,永遠是我們創作的源泉,我們應該堅持直面現實,直面當下我們生存的情境,勤觀察、多思考,通過提煉生活瞬間,定格成歷史的永恆。

五、以思為路,在創作中發展

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定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代表作,攝影亦是。中國攝影界的奇觀「攝影採風團」,動不動幾十人外出蹲在一個點上一起拍攝(我曾經也是其中一員),場面驚人,拍回來的作品大同小異,那能算攝影作品嗎?成功的攝影師應該是他的獨立思考下,對社會人文的觀察和記錄,而不是它用的什麼相機,什麼鏡頭。拿海景舉例,我們常人看到的大海便只是大海而已,而杉本博司拍的大海系列作品,簡單到只有若隱若現的大海和天空,可他內心想的是:「今人看到的一切是否與史前人類一樣?」「唯一沒有變化的,就只有大海。」這樣的哲學問題。我們太需要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獨立思考。

六、以媒為介,在演繹中立品

數字技術的應用是對攝影的一次革命,一方面,數碼相機的對焦技術、連續拍攝及曝光補償等功能顛覆了傳統攝影創作思維,即拍即得的影像後期處理取代了傳統的暗房加工,以圖文結合、圖文配樂、動態圖片等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媒體技術,消除了「壁壘」,為攝影藝術帶來新的表現手段和方法,使其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為藝術攝影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更大的提升空間、更新的攝影藝術觀念,進而形成了一種全新的世界觀,實現了更高層面的跨越。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突破時空界限,作品傳播更加迅速及時,作品呈現的通道更加方便快捷,作品呈現的方式更加豐富多樣,溝通交流機制更加通暢。隨著圖片市場越來越廣闊,自媒體客戶端越來越便捷,客觀上為專業攝影者的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面對向深度拓展發展空間的轉型需求,攝影註定要強化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國內外許多媒體都紛紛以攝影專題為突破口,定期或不定期推出攝影專題版面,來吸引受眾眼球。

數字化時代瞬息萬變,作為個人而言,立足當代,以點帶面,用攝影眼去提煉萃取出典型畫面,充分利用、融合多媒體技術平台,通過迭代的方式在多方交流和評價中逐漸完善作品,在不斷地演繹中凸顯個性化的作品,從而逐步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藝術是一個長期修鍊的過程,先有量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突破,當我們撇棄浮躁,靜心學習、思考,「攝影該何去何從」這樣的問題就應該可以找到答案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眉子攝影 的精彩文章:

TAG:眉子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