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氣閱讀,大寫人生——「遠香書友社」讀書沙龍主講稿

大氣閱讀,大寫人生——「遠香書友社」讀書沙龍主講稿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若有興趣,關注查看。

真心喜歡,敬請置頂;如有感想,文末留言。

添加微信號關註:zhiyinqiusheng

前天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又是唐堯誕辰日。堯王后來把王位禪讓於虞舜,而虞舜姓姚,因此選擇這個日子作讀書分享交流,也算有緣。開講前忽然看到新聞,台灣才子李敖八十三歲高齡病逝,且不管他的個性怎樣,同為親近文字的人,在這個日子分享閱讀心得,自然也算一種紀念;昨日又聽聞台灣詩人洛夫離世,更為文學又少了一個懂它愛它的人而唏噓不已,僅以此讀書交流發言稿表達一份哀思,希望能夠送他們一路走好。

受遠香書友社邀請,讓我作一次讀書分享。我的心理有些矛盾。要作閱讀分享,對於我這個愛書之人而言,自然是高興而又覺得有話可講的,並且那是我感興趣的話題。只是一個人讀什麼書,其實是一件非常私密的事,就像一個人的書房是禁區一樣,不會隨便讓什麼人都進去參觀一番的。那是什麼原因呢?自是因為,從一個人讀什麼書、藏哪些書,大致可以看出他的心性,他的整個內心世界等於都向大家開放了。但是我想,我也不怕將心靈暴露於大庭廣眾之下,因為我本讀書人,所思所想光明磊落,應該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所以在此欣然與大家分享我的閱讀心得。

我的閱讀講座的題目是《大氣閱讀,大寫人生》。並不是我喜好往大里講,實乃本人真實的閱讀經驗與心得,並自己從中受益。同時要說明的是,當今時代,民族復興,國家正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因此,每有文化講座,必談國學。假如談國學,我也十分樂意,但是,我更願意遵從內心。說實話,我的文學夢,是從讀外國翻譯小說開始的。從小語文一路勝出,古詩詞方面的試題全部拿下,但也許是我們的教育在記憶和背誦上檢測過多,導致語文成績出眾如我,卻在國學上敗壞了口味。而立之年重新從古典文化中找到精神出路,那是受錢夢龍老先生影響,把古典詩詞引為知己,那自然是後話。

我今天的講座,儘可能還原自己真實的閱讀歷程,將東西方文化貫通融合,方顯我的本意。很多人懂得,藝術無國界,但在我看來,其實文化亦無國界。

我從三方面談自己的閱讀心得:

其一:閱讀的「信」和「達」。我國清末新興思想家嚴復認為,翻譯古文要做到「信、達、雅」。所謂「信」是指譯文要準確,要不悖原文;所謂「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明白;所謂「雅」,是指翻譯要簡明優雅。我將前兩點暫時挪用到閱讀方法中,我覺得,一個人閱讀,首先要做到「信」與「達」。

閱讀上的「信」,就是忠於原作者,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自以為是。很多時候,我們的閱讀連這最基本的都沒有做到。比如,我們在語文教學上解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將作者宣揚基督教博愛教義的文字,解讀成揭露資本主義的罪惡;再比如,從道家著作《列子》中選出來的文字《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在原文中都是為宣揚作者的「宇宙無限說」服務,但是我們的教學,卻自立一套勵志的中心,將重點放在強調「堅持不懈」和「學無止境」上。我的溯源導讀法,原本就是力圖讓學生藉助各種形式的資料查閱,學會忠實於原作者。

閱讀上的「達」,就是要將書讀得通順暢達,這與古文翻譯基本相似。有人讀書,因為每天看幾頁而又不動腦筋的緣故,即使最終將一本書讀完了,卻始終不知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這就是沒有將書讀順暢;還有人讀書,前後每個章節的意思不能貫通,每一塊對他來說都是孤立的存在,那也是沒有貫通之故。這樣的讀書還有什麼意義呢?無非就是「把自己的頭腦變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而已,讀得再多也無益。而我從小讀書,非常喜歡一口氣將一本書讀完。那時作業也少,學業又輕鬆,白天讀不完,晚上躺在被窩裡還可以繼續讀;平時讀了不過癮,周日一天,除去吃飯睡覺,所有的時間全部用來閱讀,經常讀得昏天黑地,不知天南地北、身處何時何地,這樣幾乎不間斷地讀一本書,自然能夠較為完整、全面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本意。

其二:閱讀的「通」和「透」。「通透」一詞,原是形容翡翠珠玉等沒有雜質、乾淨透明,我在這裡借指閱讀上要做到「貫通」與「透徹」,這個意思與「信」和「達」一脈相承。所謂「貫通」就是要將能夠摸清作者與整本書的思路與思想;所謂「通透」,就是要反覆品味作者藉助文字表達的思想內涵與人生況味,最終藉以洞察人生。

唐朝韓愈《南山詩》雲「蒸嵐相澒洞,表裡忽通透。」 對於這點,我有一個求學時代的讀書經驗可以分享。當時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很多同學覺得雲里霧裡、枯燥深奧,而我卻在上課專心聽講的同時,還曾將整本書每一章節按照自己的理解繪製了一張關係圖,那時我十九歲。現在知道了,我當時所做的,其實就是大家而今在提倡的「思維導圖」,可是我在那個年齡就自己無師自通地自發在做了。這張關係圖繪製成功後,我也就將《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深層理論徹底搞清楚了。然後我再從頭到底將整本書像閱讀小說一樣地一口氣讀了一遍,以熟悉其語言表述方式,從此以後這門功課就達到「表裡忽通透」的程度,考試成績自然遙遙領先,無論填充、選擇、簡答還是論述題,通通拿下。這為我今後自學考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我現在自己創建「溯源導讀」、「無界思維」和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思維方式。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亦曰:「凡事見得通透了,自然歡說。」對於人生來說,將世事看「通透」了,對於心靈的安閑舒適非常重要,而一個人如能善於向優秀的著作借力,通過閱讀的「通透」達到人生的「通透」,藉由優秀頭腦的間接經驗,直接點亮自己的人生之光,這本身無疑就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我有一個書獃子母親,讀過的書不算少,但在生活中卻實在不能算一個明理的人,這就是讀書沒有達到「通透」的結果。眾所周知,孔子曾向老子問道,《莊子天運》就有一段老子對孔子說得話:「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人,把鞋印當成「先王」的鞋或者腳,甚至當成「先王」本人。殊不知鞋不等於腳,腳更不等於整個人,這就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又一例證。

其三:閱讀的「入」和「出」。學習書法的人都知道,書法有「入帖」與「出帖」的講法。只有先主動「入帖」,通過臨習古代碑帖,領悟古代書法的精神,再追求「出帖」,不拘泥於原有的書法傳統,而是巧妙融入自己獨特的心得與領悟,方能融匯貫通、推陳出新,最終真正創造自己專屬的書法風格。入帖是仿效,是學書的基礎,是條件與能力,出帖則指靈活運用的過程,是運用已掌握的條件進行創作。只「入帖」而不「出帖」,則會導致食而不化;若一味想要「出帖」而忽視了「入帖」的根基,則終究因缺少傳承而沒有生命力。

閱讀也是如此,如果一味埋頭讀書而不跳出來,最終會成為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獃子,一個呆板的兩腳書櫃。我見過不少這樣的讀書人,記憶力特別好,對別人的作品虔誠得幾近狂熱,他們可以大段大段地引述作品的原句,卻根本不知道整部作品的思想內涵,也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閱讀心得;同時,這樣的人,往往對於誰、寫了哪些作品,熟悉得如數家珍,但對於每部作品,卻都沒有用自己的頭腦加以分析。這就是典型的「入」而不「出」。

還有人閱讀《紅樓夢》,只關注「王熙鳳用計害死尤二姐」之類的情節,甚至照單全收,將之當作出奇制勝的利器,為了名利一味效仿,這種完全有悖作者原著精神的閱讀方法,也是「入」過淺而又「出」之不當的典型。

我的母親喜歡讀書,但讀到的東西在她那裡竟是支離破碎的,她只關注知識本身,對於地理、歷史等方面知識,她掌握得非常好,還熱衷於參加各種智力競賽,雖然競賽結果很多時候也許得了第一第二,但只能作為「知道分子」而存在;她又愛好猜謎、制謎,但這種文字遊戲,關注點其實還是在局部。她由於閱讀上缺少大氣,導致人生因缺少一定的思想和境界而格局過小,最終還是抱憾終生。

所謂閱讀的「入」,就是指閱讀的投入與深度。要讓自己完全進入作者的語言系統和內心世界,這個過程越專註、時間越連續,效果越好。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閱讀,很容意變成淺閱讀而難以進入深層次的閱讀。這個閱讀的「入」,還有「全面浸入、整體進入」的意思,意即閱讀時要爭取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創作思路與思想內涵,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森林,這樣的「入」,是必須先讓自己「出」,即跳出局部的內容,從旁觀者、俯視的角度去審視作品,才能「入」得更好更深。而閱讀的「出」,就是要能夠聯繫其他文學家、藝術家(畫家、音樂家、攝影家)乃至物理學家、數學家等其他領域的優秀的人的思想與作品,當然也指聯繫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人生軌跡,力圖找到一個內在的聯繫,這樣既可以觸類旁通,又可以為我所用,收益自然匪淺。

「入」和「出」,自然也指「閱讀」和「寫作」。假如閱讀的同時,能提筆自己練習創作,自然更能促進閱讀的消化與吸收。我始終不能釋懷的是,我們舉辦的「中華古詩詞大會」,為什麼只注重詩詞的積累(背誦與記憶),而不進一步提倡對詩詞的運用與創作。像台灣的詩詞大會是將創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來衡量的。也許,因為現在讀書沒有形成氛圍,因此社會大力宣傳讀書,但是一不小心用力過猛,一下子又走入另一個極端,強調閱讀過甚而根本忽視文字創作的價值。

閱讀過程如果能夠很好地注意「信」「達」、「通」「透」和「出」「入」,那就可以讓自己閱讀格局更大,讀得更加全面。《魏略》記載,諸葛亮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他的這種「觀其大略」的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有整體全面地閱讀的意思,不獨限於某段某篇,更不是尋章摘句式地肢解原文。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人類最優秀的人創造的精神世界裡遨遊,充分享受他們的思維資源,汲取他們的肥沃養分,讓自己的思維得到更多提升、人生之路更加開闊。

下面就以《追憶似水年華》一書為例,談談我這種「大氣閱讀」的閱讀思維對於有效提升自我的作用。

《追憶似水年華》一書,作者是法國的普魯斯特,他是一個體質孱弱、多年患病的貴族青年,因為這個緣故,他才能在經歷很多人事之後,十年里將自己完全禁閉在家裡,毫不關心世事,連外面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這麼重要的社會改變都無法影響到他。他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從嘗到瑪德琳蛋糕寫起,進入對兒時與母親一起生活的回憶,引出蓋爾芒與斯萬兩大家族的生活,以他自己的意識活動和自由聯想為引線,生動再現了19和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百態。

這部名著共分三冊,以鳳凰出版社徐和瑾翻譯的為最佳。我相信,有耐心把這部巨著認真讀完的人一定不多,因為它基本沒有跌宕與緊湊的故事情節,表述顯得紛亂而又冗長,不喜歡的人讀不到幾頁就會選擇自動放棄。而我,因為與自己一貫的思維方式的驚人吻合,居然深受吸引,饒有興緻地將其讀完。

它對我的影響巨大。作者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深深吸引著我,而意識流的寫法,讓我忽然發現與自己思維的無限合拍。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身處一個環境,內心都是下意識進入描寫和評判狀態,這種「內心獨白」式的「自言自語」,其實聯想豐富、非常自由,普魯斯特就是以這樣的語言表現形式,寫出了一部獨一無二的名著。這部小說與中國傳統的小說創作完全不同,我們的古典章回體小說,非常注重故事情節,甚至為了留有懸念,每至故事情節峰迴路轉之處,總以「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來「吊足」閱讀者的閱讀「胃口」。我不是一個對「說書」很感興趣的人,對於了解故事情節沒有起碼的好奇心,因此在閱讀這部意識流小說前,一向不認為自己能寫小說。但是讀完它之後,忽然豁然開朗,自己完全可以借鑒此寫法完成想要寫的小說。同時,在對學生進行記敘文寫作教學時,在人物描寫方面,我也啟發他們嘗試以內心獨白的方式,充分發揮第一人稱的敘事優勢,學生的記敘文寫作終於突破瓶頸,創作突飛猛進。

很多人讀不懂意識流小說,常常讀了幾頁,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或者整本書讀完了也不知所云。這部《追憶似水年華》,使我愛上了意識流小說,並且有幸能夠進入它們所營造的氛圍,讀懂它們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尤利西斯》,是大家公認難讀的書,作者喬伊斯整本書所寫的內容,其實就是發生在一天內的事,以主人公斯蒂芬與布盧姆的所見所思展開。喬伊斯崇拜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其拉丁名即「尤利西斯」),他在年少時就為此寫過文章《尤利西斯——我喜愛的英雄》《尤利西斯歷史記》,而創作這部意識流小說,完全是因為他在街上遇到的那個名叫亨特的男子幫助了他,而這位男子在他生活中遭遇著妻子不忠等困境,但卻努力生活而頑強地生活著。喬伊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這讓他想起奧德修斯在海上歷經千辛萬苦最後回到家園的故事。

《追憶似水年華》與《尤利西斯》有著很大的共通之處,那就是意識的自由馳騁,一些表面看似沒有關聯的現實,在主人公的意識流動中,被本能地連接在一起。普魯斯特有言:「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這也許同時也是喬伊斯的心聲。

書要能「讀厚」,又要能將其「讀薄」。加西亞的《百年孤獨》,描述的是拉丁美洲的哥倫比亞一個叫做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離奇的歷史故事,這個家族生活在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上,家族的每一代,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命運的輪迴,男人總是在孤獨中從社會角色中退卻,轉而寄情於根本沒有結果的某種重複的個體活動中,或者乾脆死於非命。而家族中的每一代女性,卻總有世事洞明者,如那位家族見證人烏爾蘇拉,對任何事都能有所預見,卻又努力尋找著新的世界。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婦女們能支撐起整個世界,以免其遭受破壞。其實這本名著含有深刻的寓意,與其說這個家族「百年孤獨」,不如說,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百年孤獨」,它苦苦尋覓和親近現代文明並很想融入,但事實卻是總被排斥在現代文明之外,或者遭受現代文明的歧視和侵略。

這部《百年孤獨》,可以讓人展開很多聯繫,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命運,社會的命運……很多都與其想要表達的憤懣相似!而對此書,以馬爾克斯的一句話一言以蔽之,「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這個想法,與《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的創作動機,有著某種疊合,普魯斯特因為他的同性戀女友的去世,促使他決定用文字將回憶記錄下來,藉助記憶找回逝去的時間,但不得不說,揮之不去的沁入骨髓的東西,也是孤獨。

這裡,不得不提一部有爭議的小說《洛麗塔》。納博科夫是從俄羅斯移居到美國的,儘管他多才多藝,既會講英、法、俄語,並獲得相關學位,又能懂斯拉夫語和羅曼語,既是詩人和作家,同時又給人教授網球與拳擊,而他又在象棋和昆蟲學上有所建樹,還被聘為大學客座教授,同時擔任某博物館的研究員。他創作《洛麗塔》,出發點也許是因為想要創作一部暢銷書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這部小說借了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內容則是表現了繼父對繼女的不倫之愛,這樣一部曾被美國當作禁書的作品,在我國能夠暢通無阻地被翻譯與上架,我倒是對此感到很驚奇。但這部小說的文學價值遠遠超過了它的道德意義,我被它的文字所震撼,描寫實在生動得可以稱之為精美絕倫,而抒情又帶有無盡的詩意。看了這部天才傑作,你才會真正理解納博科夫的那句話「世上只有一種藝術流派,就是天才派。」

在我看來,《洛麗塔》,不就是一部「追憶似水年華」嗎?那個主人公回憶自己與繼女在一起的「美好的」「如夢如幻的」日子,那一去不復返的往夕時光,其實從他的角度而言,也是「似水」般的光陰,只是有些晦暗罷了。

有一部同樣有「不倫」嫌疑的小說《純真博物館》,是土耳其作家奧爾罕·帕穆克撰寫的一部小說,主人公是一位三十齣頭的即將結婚的貴族青年,與十八歲的少女親戚同居,最終對方離他而去,他萬般思念她,為了紀念與她相處的日子,收集了他們相處期間她所有的生活用品,建成了一個「純真博物館」。

這部小說文筆非常清新,雖然算不得意識流小說,但對於情感和心理的描寫,十分出彩,意境營造也很到位。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於詞作,認為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分,從這個角度來看,《純真博物館》的環境描寫,全部是「有我之境」,都「著上」了主人公深情的眼神和心理。本書對兩人相處的美好日子的回憶貫穿始終,自然就是「追憶似水年華了」。

世界名著《飄》,英文名為Gone with the wind,直譯就是「隨風而逝」,作者原意想要表達的就是主人公的故鄉已經「隨風飄去」了。主人公貴族小姐郝思嘉經歷了美國南北戰爭,與他的父親、姐姐不同的是,她能夠在從黑奴服侍的高貴出身到靠自己在戰爭中活命的命運轉變之際,堅強而又勇敢地直面生活,雖然故鄉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那種狀態,但對她而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明天又是新的一天」。這部小說,我在不同年齡讀,前後共讀過五六遍,收穫也推陳出新,也是一部「追憶似水年華」,但積極意義更多一些。電影版片名譯為《亂世佳人》,一部經典的黑白影片,可以對照小說一起欣賞。

既然講到《飄》,那就不得不提那部暢銷書《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這部小說的風格,應該很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口味,故事性很強,情節生動而富有戲劇性。以國人的眼光來看,可以說是鳳凰男的理想幻滅的悲劇。主人公出身貧寒低微,卻愛上了一個出身高貴的大家閨秀,若干年後,等到他不知通過什麼方式成為百萬富翁後,以種種方式終於吸引了她心愛的女人,但最終卻發現她根本不愛他。「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這句話在小說和同名電影中都不止出現一次。個人認為,電影非常忠於原著,拍得很精彩。但記得那時上映時,各大報刊罵聲一片,似乎唯有如此,方能顯出評論者的水平。當然這是題外話。

《了不起的蓋茨比》,那就更是年華「似水」了,一個人花了一輩子的精力、時間和心思,就為了博得心目中的所愛的人的眷顧,但最後卻以愛情理想的幻滅而告終,逝去的時光顯得似乎過於殘酷。

德國世界級大師黑塞,他的《玻璃球遊戲》是其老年時,回溯其一生的精神探究的結晶。他在小說中構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精神的象牙塔卡斯塔學院,這裡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精英,他們在此學習和探究一種玻璃球遊戲,這個遊戲有著高難度的秘密語言,有著特殊的遊戲規則,它綜合了數學、音樂、哲學和宗教等很多精神領域的高層次思想。

更讓我吃驚的是,黑塞對於東方文化的推崇。男主人公克乃西特憑藉自己出眾的才華最終成為玻璃球遊戲大師,但卻很快發現了這個象牙塔充斥著自私和狹隘,他走出其中來到現實世界尋找精神出路,其中就有東方哲學思想,從文章的種種描述來看,我更願意理解為是中國的道家。雖然小說最後的結局是克乃西特溺水而死,表明黑塞的精神沒有找到最終的出路,但他展示的精神探究過程讓我感興趣。

《玻璃球遊戲》與之前的《東方之旅》,都被黑塞看作是自己的「精神自傳」,它的扉頁獻詞是:獻給東方旅行者。他的這部作品從1931年寫到1943年,幾乎與希特勒上台到滅亡同步。黑塞的寫作目的很明確,是想構築一個足以抵抗社會現實的精神空間,表達對野蠻勢力的抵觸和譴責。從離開象牙塔來到現實世界的主人公的角度來看,其身處象牙塔學習玻璃球遊戲的日子,稱得上「似水年華」,只是他回望過去,更多一種反思和批判而已。這部小說甚至提到了我國道家典籍《呂氏春秋》的內容,因此如果兩者結合起來看,效果會更好。

順便插入一下,由秦相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以道家思想為主,卻又博採名家、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思想學說之精華,出發點是為了給秦始皇統一作思想基礎的,哪知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這是呂不韋所始料未及的。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為素材創作的小說。一個倫敦證券經紀人,忽然有一天厭倦了自己枯燥單調、乏味平凡的工作,他對藝術著了魔,在旁人驚異的目光中,決然放棄眼前的生活,孤身一個人來到塔希提島,將餘生全部獻給了畫布。直到他生命逝去,人們才發現他的畫作的價值。我目前在創作的小說《枯樹枝上的羽毛》的構思,某種程度上是受了這部小說的啟發。

假如從這位忽然放棄工作而從事藝術的經紀人生命的終點來追溯其一生,他的前半生與後半生,都是「似水年華」。前半生被動地活著,年華毫無意義地流逝;後半生活出了自己的意願,美好的時光自然飛逝。

最近我又重新將《紅樓夢》從頭至尾認真閱讀了一遍,內心感嘆的是,我國古代貴族,居然具有如此高品位的審美情趣,而作品對於眾多女性的音容笑貌和心理情感的刻畫又如此細膩,在我們民族的文學史上是不多見的。中國古代文學,無論是《水滸傳》,還是《三國演義》,都是非常男性化的,《西遊記》和《聊齋志異》頂多算無性別,還有《儒林外史》《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基本都是表現男性世界的。《紅樓夢》這部我們民族文學史的瑰寶、四大古典名著之首的作品,讓我們明顯感受到其作者(這個作者無論他是誰,曹雪芹,洪升,抑或是吳梅村,學者最終會給出定論)深厚的文學、藝術造詣,這一點,與《追憶似水年華》有異曲同工之妙。普魯斯特給讀者展示上流社會群像時,穿插其中的對繪畫、音樂、文學等的描述與議論,顯示了他個人的積澱與審美。而這兩部巨著的作者,都是貴族階層,此生經歷的人和事,又可謂紛繁複雜。一部紅樓夢,完全可以以《追憶似水年華》之名冠之,同樣的道理,一部《追憶似水年華》,亦可稱之為《紅樓夢》。這個世界上,優秀的靈魂總是相通的,儘管他們所處的時空各異。

話講到這裡,忽然就想講一講錢鍾書的《圍城》。他曾於1937至1938年在巴黎索邦大學進修法國文學,本人對法國文化非常喜愛,曾以極大的熱情閱讀過一些法文文學著作,他從一個學者的角度,十分欣賞法文語義之外的深遠韻味。既然如此,《追憶似水年華》在法國曾獲龔古爾文學獎,我們有理由相信,錢鍾書一定是讀過的。這部小說的語言是非常典型的法國式的幽默與詼諧,文句中充滿了自嘲、調侃,關於眼前場景的聯想的描寫中,又多用形象的類比,而對這些類比仔細品味一下,它們一針見血而又耐人尋味,想像自由而又奧妙無窮,實在讓人忍俊不禁。錢鍾書正是以這樣的語言風格來寫《圍城》,這正是極大地受了法國文學的啟發,或者說是他接觸了法國文學後的大膽嘗試。也正因此,當國人對於《圍城》給予至高評價的時候,錢鍾書自己顯得低調而又謙遜,他的那句與《圍城》有關的機智調侃的名言,「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味道不錯,何必要去看看那隻下蛋的母雞呢?」,其實也是他對於《圍城》的內心真實的想法,並非故作低調。

錢鍾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是拾人牙慧而已,在他而言純粹是一種「賞玩」的心態,那就不要任意拔高,不然就要貽笑大方了。可是,從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來說,這樣的文學表達自然鮮有,又因為錢鍾書的大名在,因此才將之「奉若神明」。這也是我喜歡錢鍾書的地方,優秀的人不會在被捧中忘乎所以。

最後,我想談一下在我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地位的《悲慘世界》。這部世界聞名的名著,幾乎家喻戶曉,原本不用我再啰嗦。但是,我想說的是,儘管很多人知道的,但不一定懂得它究竟優秀在哪裡;很多人閱讀它,但也不一定真正懂得作者。我閱讀了幾乎大多數的世界名著,然而,在這些歷經時間考驗的著作中,個人以為,《悲慘世界》是要排在第一位的。它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主題也是永恆的「愛」(博愛),但是,此書最精彩的是那些夾雜在故事情節中的作者跳出來的「點評」,從文學巨匠雨果這些幾乎以整個靈魂寫成的具有千鈞之力的議論性話語中,我感受到的是一顆最偉大的高尚的靈魂,沒有之一。從這點來看,《呼嘯山莊》太過陰翳,《復活》顯得稚嫩,而《簡愛》幾乎就可視作通俗讀物。

以上,我以《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名著與其他名著之間的關係為例,來說明大氣閱讀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它可以使所讀之書達到融匯貫通、觸類旁通的境地。我很幸運,自己此生的閱讀,走的是正道,讀的作品以經典巨著為主,還有一些是小眾的得獎作品,它們滋養了我的內心,讓我足以與艱難世事抗衡。更為自己慶幸的是,我是一個書蟲,但最終不是一個書獃子,個人比較善於思考,並且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與成果,這對於我的人生潛力的發揮大有幫助。

最後,我想說,讀法是活法,閱讀即人生,只關注書的細枝末節的人,只孤立地閱讀的人,在生活中也容易陷入很小的瑣事和糾紛中不能自拔。願每一位讀者做到大氣閱讀,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大寫人生。

作者簡介:

稚吟秋聲,原名姚丹華,1970年生。資深語文教師、溯源導讀法、無界思維法和立體式動態作文教學創始人,自由寫作人,自媒體作者,全國知名教育專家。傳統文化融入語文課程全國學術研討會、全國正道語文學術研討會、全國中小學課堂智慧教學能力提升研討會、四地語文研討會、溯源導讀河南項城推廣活動、深圳東莞兩地溯源導讀學術報告會、漢中追尋大師足跡,探尋閱讀源頭國培計劃講座、生命因與大師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鄴中學導讀互動活動、四川師範大學附屬雲南昆明實驗學校(天嬌校區)教師培訓特邀嘉賓、河南省第四屆語文課博會」「教育者論壇」「夢龍詩話詩歌教育微型論壇「上海市桃李園學校教學研討微講座」等多個語文教學活動特邀嘉賓及主講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語文研討」「東莞市松山湖實驗學校語文研討」「河南虞城春來學校座談會主講者、全國溯源導讀教學展示課《為學》《陳太丘與友期行》《背影》,「台州、寧波、杭州、上海、嘉興」五地語文專題研討古代詩歌專場嘉賓評委,全國名師工作室發展聯盟講師,創建微信公眾號稚吟秋聲文學藝術生活溯源導讀論壇」」老子長壽「嘉定地方文化研究會,聃道影視文化(上海)有限公司企劃總監,嘉定地方研究會會員,文字作品散見各大報刊媒體。

關注內心的真實體驗,

這顆心永遠屬於自己,

安置好自己,

才不枉這一生。

人生最奢侈的是時間,

一定要將之揮霍於最美好的事情。

圖文(除標註外)均為原創,有所得、有交流敬請文末留言,本公眾號篩選後顯示。

稚吟秋聲文學藝術生活

最好的打賞是轉發與薦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稚吟秋聲文學藝術生活 的精彩文章:

稚吟秋聲:枯樹枝上的羽毛 第一章3

TAG:稚吟秋聲文學藝術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