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世相賣出百萬的新課程,到底是知識的勝利還是營銷的勝利?

新世相賣出百萬的新課程,到底是知識的勝利還是營銷的勝利?

今天一早被新世相營銷課刷屏了,趕緊追熱點也買了一份,買的時候是39.9,買完就44.9了。當時還沒有意識到這會是今天的一個大事件。

打開課程大綱發現正是當下流行的互聯網營銷,而新世相此次課程的推廣還真是完美應用了互聯網營銷。

無論是「逃離北上廣」、「丟書大作戰」還是「佛系青年」,新世相確實製造了一些刷屏事件,如果說之前的這些刷屏多少還帶有一點地域性,那麼這次我身邊的朋友們也是真正的參與進來了,在被封碼前參與人數已經10萬+,最新課程價格44.9元,這意味著一個上午新世相的新課程已賣出百萬。

其實新世相的玩法也並不新鮮,荔枝微課、網易戲精課、三聯周刊「中讀悅聽年卡」活動,還有很多其他課程,其實早就在使用,在運營圈專業的說法是「知識付費裂變」,有文章評論說這就是傳銷,之前的網易課程13萬+也被封了,荔枝微課倒是沒有聽說有被封的課程,所以到底達到多少就是傳銷,這個標準怎麼訂的無從得知,也有文章質疑朋友圈裡分享的人到底是分享課程本身還是想取得收益,而我更好奇的是新世相到底怎麼把這個課程營銷到了要被微信封殺的程度。

價值觀定位用戶

之前「36氪」一篇比較新世相和邏輯思維的文章里說到「這兩家公司瞄準的用戶完全不同,有一點卻是相通的,它們的商業化建立在價值觀輸出的基礎之上,通過價值觀來篩選核心用戶,讓核心用戶成為它們的品牌推銷員。無論是賣月餅賣大米還是賣書,在價值觀的光輝照耀下,都能賣得出去。」

在傳統的營銷中對用戶的定位是年齡、收入、生活習性,而現在,你關注了什麼公號、你在朋友圈轉發什麼似乎成為了定位的新標準,一個人的價值觀似乎輕易就被界定了,而大家似乎也很樂意在無形中樹立自己的價值標杆,於是互聯網營銷對用戶的精準定位和利用就水到渠成。

供應鏈金融文藝化

張偉一直是個文藝青年教主,新世相也一直很文藝范兒,他搞了一個「只存在一個月的圖書館」,簡單點說就是你花129塊錢購買圖書館的借閱服務,新世相隨機寄一本書給你,你讀完後寄回去換另一本書,只要你一個月讀完4本,這129塊錢就退還。因為很大一部分人即使沒讀完可能也會在一個月內換4本書,所以這129塊錢可能大部分都被退回去,當然不排除一些文藝青年基於各種文藝的遐想會把書留下,所以退回的錢應該不是全部,但書會作為固定資產的增加。假設一個月賣出1萬份,月初收到的129萬,30天後退還回去,這期間這些錢都將是新世相不用付利息的流動資金,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懂了吧,這129萬作為新世相的流動資金還可以運營他的另一個公號——專賣日式服裝的電商「桃花島」,當然還可以做很多金融投資。

但是,文藝青年們who care,他們只要覺得「一個月圖書館」是一件很酷很文藝的事就夠了。同理,今天的新課程知識含量到底價值幾何也不重要,轉發的人很多都並沒有聽完課程,轉發能夠回收自己的買課成本甚至賺更多就夠了,更何況還能顯得自己很好學。

變相的飢餓營銷

每賣出1萬份就漲價5塊錢,這很明顯也是飢餓營銷的套路吧,低價所剩無幾了,趕緊下手。但是除此之外,不得不說新世相在這次公開課的推廣上還是做足了功課,首先他並沒有在內容的主賬號里發布,而是從圖片-H5-營銷課的公眾號-APP這個鏈路,然後又增加了讀書會公眾號和小程序來輔助,H5設計的套路滿滿,開了很多分號來分散風險,然後系統支持也很給力,這也印證了課程里所說的「超強執行力」。

其實一個總長不過一個多小時的課程並不比一本營銷書籍教授的知識多吧,不管張偉有沒有把新世相的看家本領都抖出來,就算真的有,也未必模仿了就能成功。

但是,好的創意是可以複製的,在復盤網易課的文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很多人會覺得:「網易戲精講課」 的刷屏,是因為基於「網易」 本身的品牌,背後策劃、宣發、運營套路不具備可復用性,換一個普通的 「課程」,就會沒有效果了。現在看來,是可以複製的,新世相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可以複製的應該是具備運營套路的內容而不僅僅是內容本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及touching 的精彩文章:

TAG:觸及tou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