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活中,只有放下功利思想,領略人生自由

生活中,只有放下功利思想,領略人生自由

方圓之人懂得把握分寸,即使是在逆境中也能做到寵辱不驚。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走投無路,只好投降。面對這巨大的勝利,宋太宗心花怒放,難以自持,他不顧兵疲財缺的現狀,主張乘勝伐遼,收回被遼佔據的燕雲十六州。

宋朝大將潘美反對此議,他對宋太宗懇切地說:「我軍大勝,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滿,輕敵冒進。眼下尚需穩定形勢,鞏固勝果,士卒也需休整。」

沒等宋太宗說話,總侍衛崔翰卻越眾而出,大聲說:「此乃天賜良機,豈可輕易放棄呢?陛下進兵之舉甚合民心,必群起響應。我軍又是得勝之師,當無堅不摧,伐遼必有勝算。」宋太宗本來就求勝心切,又聽崔翰這樣講,便不再猶豫了,宋軍遂大舉北進。宋軍快到高粱河時,遭到遼軍的伏擊,損失慘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武功郡王趙德昭也隨宋太宗親征。他手下的將領猜測宋太宗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於是私下商議立趙德昭為帝。眾將討論過後,齊聚趙德昭的帳中,為首者當面勸趙德昭說:「皇上失蹤,想必已經蒙難。如今軍心不穩,大敵當前,大王如不當機立斷,承繼大統,恐怕變亂不止。恭請大王迅速登上帝位,號召天下。」

趙德昭面對眾將擁立,一時心動。他努力使自己鎮靜下來,沒有輕言可否。

宋太祖趙匡胤去世時,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卻遵循母親的遺命,讓弟弟趙匡義做了皇帝。這個事實曾讓趙德昭心中鬱悶。趙德昭的一位親信勸他不可這樣,這位親信說:「事已至此,大王縱有千般怨言,也無力回天了。大王現在的舉動,皇上必定極為關注,皇上怎會容忍一個心懷不滿的臣子呢?再說,大王當不上皇帝也未必就是壞事,只要大王看透榮辱,順天應命,也不會感到做個逍遙親王有什麼不快。」

趙德昭不乏聰明,他一下領悟了親信的真意。自此,他天天縱歌飲酒,對宋太宗極其恭敬,宋太宗對他並不懷疑,君臣相安無事,相處得十分融洽。

今日面對此變,趙德昭雖口裡沒有說什麼,心裡卻是千迴百轉。他思忖這件事關係太大,萬不可因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禍。他又想太宗雖是失蹤,終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難,如果自己輕率即位,太宗若沒死,自是不能放過他了,如此自己連性命都將不保。

趙德昭越想越怕,他先前的竊喜之情一掃而光。他決定以靜制動,慎重行事,於是他故意做出生氣的樣子說:「皇上生死未明,大敵當前,你們不思報國殺敵,卻在這兒胡言亂語,動搖軍心,這是忠臣所為嗎?我是皇上的臣子,誓死效忠皇上,豈能受你們唆使,干下這大逆不道之事?你們真是昏了頭了!」

眾將本想趙德昭定然接受,自己也可有擁立之功,飛黃騰達,誰知趙德昭卻出言訓斥,他們都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應對。他們雖自稱有罪,但心中悵然若失,面有不快之色。

趙德昭見之一凜,為了安撫眾將,不令他們疏遠自己,他又低聲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可榮辱之事,豈可盲動?再說趙氏江山誰做皇帝都是一樣,我豈能趁皇上危難而行己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為了宋室江山,我還是不會令各位失望的。」

眾將氣消,皆服其義。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楊業父子救回,安然無恙,眾將又深服趙德昭慎重之行了。

自古能真正做到寵辱不驚的人,必有寬闊的胸襟和高超的智慧。他們不為榮辱所左右,因此其行為才不會失常失態,凡事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應對。其實,榮辱不僅是暫時的,也是相對的,若是一味好榮厭辱,將之完全對立起來,人在心情大亂之下,就難以冷靜行事,其結果不免出現偏差。從思想上淡化榮辱觀念,方可讓人放下功利思想,真正領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百萬英雄》,歷史類文學類地理題目,下場就出這些題!
北宋「奸臣」潘美 冤不冤?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