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何擁有詩意的生活方式?

如何擁有詩意的生活方式?

詩意地棲居

1

天生萬物,各有其用,這個用不是只對人而言的。用哲學的語言說,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權利,用科學的語言說,萬物構成了地球上自循環的生態系統。然而,在技術方式的統治下,自然萬物都失去了自身的豐富性和本源性,縮減成了某種可以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對人而言的一種使用價值,簡言之,僅僅被看成了資源和能源。

與技術方式相反,詩意方式就是要擺脫狂妄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狹窄的功利主義的眼光,用一種既謙虛又開闊的眼光看自然萬物。一方面,作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人以平等的態度尊重萬物的存在和權利。另一方面,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過與萬物和諧相處而領悟存在的奧秘。

2

人,棲居在大地上,來自泥土,也歸於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恆家園。如果有一種裝置把人與大地隔絕開來,切斷了人的來路和歸宿,這樣的裝置無論多麼奢華,算是什麼家園呢?

人,棲居在天空下,仰望蒼穹,因驚奇而探究宇宙之奧秘,因敬畏而感悟造物之偉大,於是有科學和信仰,此人所以為萬物之靈。如果高樓蔽天,俗務纏身,人不再仰望蒼穹,這樣的人無論多麼有錢,算是什麼萬物之靈呢?

3

創造城市,在大地上演繹五彩繽紛的人間故事,證明了人的聰明。可是,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把自己與上帝的作品隔離開來,那就是愚昧。倘若人用自己的作品排擠和毀壞掉上帝的作品,那就是褻瀆。

4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必須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們將給子孫留下什麼?我們是否消滅了該留下的東西,又製造了不該留下的東西?我們把祖宗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寶貴遺產糟蹋掉了,把大自然贈與的肥沃田野鯨吞掉了,蓋上了大批今後不得不拆的建築,它們豈不將成為子孫的莫大難題,一份幾乎無法償還的賬單?建設的錯誤是難以彌補的,但願我們不要成為挨好幾代子孫罵的一代人。

5

在席捲全國的開發熱中,國人眼中只看見資源,名山只是旅遊資源,大川只是水電資源,土地只是地產資源,礦床只是礦產資源,皆已被開發得面目全非。這個被人糟蹋得滿目瘡痍的大地,如何還能是詩意地棲居的家園?

6

若要追究我們對待自然的錯誤方式的根源,恰恰在於我們的價值觀、幸福觀出了問題。正因為在我們的幸福藍圖中詩意已經沒有一點位置,我們才會以沒有絲毫詩意的方式對待自然。

在今天,人們往往把物質資料的消費視為幸福的主要內容,國家也往往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視為治國的主要目標,我可斷言,這樣的價值觀若不改變,人類若不約束自己的貪慾,人對自然的掠奪就不可能停止。

7

春來春去,花開花落,原是自然界的現象,似乎不足悲喜。然而,偏是在春季,物象的變化最豐富也最微妙,生命的節奏最熱烈也最急促,詩人的心,天下一切敏感的心,就不免會發生感應了。心中一團朦朧的情緒,似甜卻苦,乍喜還悲,說不清道不明,我們的古人稱之為「愁」。

細究起來,這「愁」又是因人因境而異,由不同的成分交織成的。觸景生情,彷彿起了思念,卻沒有思念的具體對象,是籠統的春愁。有思念的對象,但山河阻隔,是離愁。孤身飄泊,睹景思鄉,是旅愁和鄉愁。因季節變遷而悲年華的虛度或平生的不得志,是閑愁。因季節變遷而悲時光的流逝和歲月的無常,便是短暫人生的萬古大愁了。

我們不要譏笑古人多愁善感,倒不妨捫心自問,在匆忙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心情與自然的物候之間還能否有如此密切的感應,我們的心腸是否已經太硬,對於自然界的生命節奏是否已經太麻木?

配圖:插畫師,Esmé Shapiro

蘋果用戶讚賞專用二維碼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生活是自己的,牆上就要這麼畫
是誰扼殺了哀愁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