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是一層樓上望
2015年,天津大悲禪院西院內的清代「一層樓」復建工竣。西院為康熙八年(1669)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建格局。樓原在中軸線東北端,二層結構,取意「更上一層樓」,或稱藏經閣,可登高望遠。樓西南至山門間的建築,依次為八角攢尖亭(已不存)、念佛堂、玉佛殿、天王殿。
念佛堂內頂,今存千秋帶,題字為「信女倪門傅氏修建,大清康熙丁卯(1687)夏月吉旦。」是年,樓亦築成。
張霔《九日登一層樓》曰:「今年此地得一登,新構危樓號一層。後可看山前望水,上宜供佛下供僧。」
大悲禪院始建年代,「文獻無稽」,多據朱彝尊《大悲院記》所載:「禪人世高,結茅天津之衢,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來之人。而予友曹君,實司武備茲土,捐俸錢繼之,程工庀材,築室三楹,題曰大悲禪院。」
「曹君」即曹斌,順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五年(1666)任「直隸天津衛掌印兼理屯務守備」。
張霔《綠艷亭稿》載:「世高師,出世者也。少侍『木老人』,盡弟子職固已。既而游紫陽、匡廬諸山,或久居至十年或暫留止經月……遂北山,止足於天津之西沽焉。誅茅結屋,汲水施茶。又於湧泉、望海、地藏三處結制,聲教四訖,其後有請入大悲院者。因住之,開山種樹,氣象改觀。」
高凌雯《志余隨筆》據此認為:「是又先有大悲院,而世高駐錫其間也。竹垞(朱彝尊)客居未久,聞見容有小誤。笨山(張霔)生長茲土,且與世高結契最深,數其身世當較確然。」
圖1:清末大悲禪院建築格局。八角亭北面的建築,已被判斷為「一層樓」
1929年11月27日《益世報》、1946年第3期《天津市周刊》均載此寺建於明代。
1946年,天津復興大悲院委員會會長倓虛、理事長靳雲鵬函致行政院河北平津區敵偽產業處理局天津辦公處時,亦有「天津大悲院最早建自明代」說。
世高(1621—1700)為臨濟宗第三十五代僧,「晚名所居曰『退居』,喜延接名士」,「暇與南北名士以詩倡和,龍震、張霔、梁洪與之往來尤契。」
張霔為世高法嗣(《五燈全書》),1687年「匯其詩稿而刊之」,《刻〈退居詩〉序》稱:「退居老人,性瀟洒,好吟詩……或托物比興,或與人唱答,雖脫口而出,如不經意,要皆沖閑淡雅,漸近自然,宛有古高士風。」
世高等曾結「草堂社」,咸推黃謙主盟。「一層樓」遂為雅集酬唱佳所,畫僧原濟(石濤)自揚州蒞津過訪「月翁世先生」(世高)時,也應流連於此。文士述懷一樓中,推心置腹,膾炙一時。
如張霔《一層樓預登高》曰:「野寺樓窗面面開,秋光先落菊花懷。老僧欲作登高會,但是詩人盡約來。」
如龍震《坐草堂一層樓》曰:「水寺分秋色,尋僧每獨游。不登七級塔,但上一層樓。蟬樹落黃葉,蘆風起白鷗。貪聽欸乃曲,日落大堤頭。」
如龍震《登草堂一層樓戲成》曰:「一溪秋水一鷗飛,一寺黃花一徑微。一上一層樓上望,一僧獨駕一舟歸。」
如龍震《九日過草堂》曰:「尋菊入秋寺,籬香晚磬幽。登高人盡去,水月滿空樓。」
如汪沆《津門雜事詩》曰:「河東屈曲水拖藍,五五三三燕子龕。好是一層樓上望,遠帆如鳥屋如蚶。」
如蔣秋吟《沽河雜詠》曰:「大悲院在北門外,河北窯窪樓一層。幾度登樓抬眼望,開窗但見滿河燈。」
有記載稱「一層樓」約毀於1940年代。陳鐵卿《大悲院》載:「樓、亭均於民國復建大悲院時,被(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拆除」。
從一張反映清末大悲禪院建築格局的老照片可知,八角亭北面的建築,應為「一層樓」。可見,八角亭的高度明顯超過了「一層樓」。那麼,清代詩人所云的「一上一層樓上望」「好是一層樓上望」「幾度登樓抬眼望」等句,該如何解釋呢?顯然,八角亭的建造時間應明顯晚於「一層樓」,否則,清代詩人登上「一層樓」勢必
1994年9月4日,周汝昌在《今晚報》載文《艷雪樓·殘夢樓·一層樓》呼曰:「大悲院已在擴建了,不知建築規劃中可曾包括恢復古迹『一層樓』的項目?」「請對『一層樓』研究研究,想法兒恢復了它,我看比『摩天洋廈』什麼的有趣味得多!」賢達夙願今得償,誠為幸事。
圖2:天津大悲禪院一層樓主體完工(王津攝於2014年)
但見,如今修復的一層樓,外檐彩繪淡雅古樸。一層卧佛殿匾文由夢庵(釋智如)題寫;二層平台抱廈,高懸史學家來新夏生前所題匾額。
今若登臨縱觀,仍能遠眺北運河畔,憑欄領略盎然禪趣,或可體味當年騷客發思古幽情、嘆世事滄桑、念天地翻覆之詩境。
TAG:天津市河北區歷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