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狄仁傑解夢如何騙過武則天(圖)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狄仁傑解夢如何騙過武則天(圖)

原標題: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狄仁傑解夢如何騙過武則天(圖)


古人相信,夢有預兆作用,這種預兆是神向人指明的人生之路,與人的凶吉禍福緊密相關。為了明夢的要義,就常常會請一些會占卜術的人來擔當釋夢者的角色。因此釋夢者往往根據天賦的直覺和巧妙的聯想,去分析夢所包含的意義和預兆。有些釋夢者甚至把占夢當做政治力量鬥爭的一種精神武器,根據皇族偶爾的夢寐,巧妙地使用模稜兩可的解釋方式來改變皇帝的看法和判斷,甚至改變整個朝代的歷史。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傑,便是如此。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應該是古今中外政治家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們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法寶。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他在武則天時期,奮勇斗奸佞,一心保江山,為復興大唐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他第一次顯山露水,是在唐高宗儀鳳年間。


47歲時的狄仁傑時任大理寺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人數達1.7萬而無一人稱冤。一時間,狄仁傑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

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公元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唐太宗昭陵上的一棵柏樹,竟要被標榜孝道的唐高宗處死,是他站了出來,不避君主的盛怒,旁徵博引、據理力爭,終於讓唐高宗收回了成命。


狄仁傑對權貴從不徇私枉法,一些非法胡來的達官貴人,都在他的彈劾下受到了懲罰。但是他對百姓則充滿了愛心。當他作為負責唐高宗巡幸的知頓使時,地方官為讓君主滿意,準備調集數萬民工別開御道,他堅決予以制止,從而獲得唐高宗「真大丈夫」的贊語。


敢於鬥爭還需善於鬥爭。而善於鬥爭便涉及到一個人的智慧和謀略,有件事最能突出狄仁傑的這一點。


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掌握大權,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由於狄仁傑的勤政愛民,治理有方,深得當地百姓的擁戴。狄仁傑的表現被御史郭翰發現,返朝後向武則天上表舉薦,引起了武則天的注意和關注。於是狄仁傑升為冬官侍郎,後又出任江南巡撫使。


公元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積極起兵響應。武則天在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

到了豫州後,在處置所謂「逆人」——一起參與宗室叛亂的六、七百人及其家屬的問題上,狄仁傑與當時率兵平定叛亂的宰相張光輔發生了矛盾。張主張殺掉那六、七百人,並籍沒他們的家屬,而狄仁傑則認為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服役於越王軍,並非都是叛逆之人,如果不向皇帝上表,將這些人一律處斬,實屬冤枉。但如果正式進表的的話,又會給人留下為逆人申理的把柄。那怎麼辦呢?在做了全面的考慮之後,他採取了密表的方式。


在巧妙的上書密表中,狄仁傑既闡明了自己的主張,又使武則天容易接受,更重要的是保護了那些面臨腰斬的「逆子」,可謂用心良苦,機智果敢。武則天部分地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


這之後,可以說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印像越來越好。但更讓武則天讚賞還是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在狄仁傑就被任命為宰相不久,卻受陷下獄。巧妙自救後,他對陷害自己的人不予追究。狄仁傑坦蕩豁達的胸懷,讓武則天欽佩不已。


狄仁傑的人生宗旨,是為國為民。但同時,也時時在為恢復李唐王朝而努力著。


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在因為凱覦皇位而爭取太子之位,他們反覆向武則天吹風,要求按照武姓安排皇嗣。而武則天在傳子還是傳侄的問題上,卻一直猶豫不定。

再度拜相的狄仁傑,時時為大唐江山的回復捕捉著機會。他向武則天進言說:「太宗皇帝九死一生,得了天下,傳於子孫。高宗皇帝又將李顯、李旦二子,託付給了陛下。如今陛下想把皇位傳給異姓之人,這恐非天意。況且,姑侄關係和母子關係相比,孰輕孰重,是明擺著的。陛下若立兒子為嗣,千秋萬歲後,可得以配食太廟,永享香火。若立侄子為嗣,一旦侄子成為天子,豈會將姑媽附在他家的太廟中?」武則天在權衡利弊後,漸漸地把傾向移到了兒子一邊。


有一次,曾夢見一隻鸚鵡,羽毛非常豐滿,但兩隻翅膀卻折斷了,這個夢很是奇怪,武則天於是要求群臣占夢。狄仁傑積極利用圓夢進諫的好機會,對皇帝說:「這隻羽毛豐滿的鸚鵡象徵著陛下,因為鸚鵡的鵡與陛下的姓同音,而兩隻翅膀折斷則是指陛下的兩個兒子廬陵王與相王被放逐出京,若能召回,那就雙翅齊全了」。後來自立為王的武則天竟然聽取了狄仁傑所做的圓夢諫言,公元698年三月,李顯被迎回洛陽。半年之後,在反擊突厥入侵事件中,又被立為太子,一舉打破了武承嗣、武三思承帝業的夢想。


為了鞏固李顯的儲位,使他將來能夠順利當上皇帝,狄仁傑把許多忠誠於唐皇室的人物推薦給武則天,讓他們能夠站在實權的位置上,尤其是向武則天推薦荊州長史張柬之為宰相。


公元700年9月,狄仁傑因病去世,終年70歲。他死後,武則天流著淚說:「朝堂空矣!」

狄仁傑去世的第四年冬天,張柬之作了宰相。此後不久,張柬之發動政變將李顯推上皇位,這應該稱得上是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狄仁傑的最後勝利。雖然,狄仁傑沒有親眼看到李唐王朝復辟,然而歷史還是將這一功勞公平地記在了他的賬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淡定,這裡是三國:曹操之女為何甘願「三女侍一夫」(圖)
清十二帝疑案:嘉慶死後為何沒有棺材?(圖)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