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人在我腦子裡裝一台監控器

有人在我腦子裡裝一台監控器

今日文章

關於Facebook這件事

*當我們在抱怨隱私越來越少的時候,是不是也要反思下自己在網上所花費的時間,如何取捨真的是一道難題啊。

文 | 石XX

2004年的時候,哈佛一位名叫馬克的年輕學生與一位朋友在他的新網站上聊天。

馬克:如果你需要關於哈佛任何人的信息,我有超過4,000封電子郵件,圖片,地址。

朋友:什麼?你怎麼拿到的?

馬克:人們剛剛提交給我的。

馬克: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們「相信我」

這段聊天內容後來被泄露了出去,製作成了電影「社交網路」。這裡面的馬克,就是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

雖然受到網路限制,相信很多人對Facebook這個名字並不會陌生,大名鼎鼎的臉書,也是當年火遍高校的人人網模仿的原型。到如今,Facebook作為社交網路巨頭,幾乎坐擁著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用戶信息。那個時候可能沒有人想到,這些最平凡的用戶信息,會成為大數據時代的經濟命脈,甚至可以影響全球各地的大選結果。

具體事件是這幾天,Facebook數據濫用醜聞發酵,原因是馬克扎克伯格被查出將超過5000萬人的Facebook數據,交易給了倫敦一家政治諮詢公司CA,該公司通過一系列的數字合成和傳統政治伎倆,為2016年川普競選時拉到了不少選票。

可怕的是,這家公司還在做著類似的事情,正悄無聲息滲透在很多國家的政治運動中。事情變得不只是在銷售一件產品那麼簡單,而更像是一次「政治販賣」,這聽起來有些魔幻。如果大家看過《紙牌屋》第四季里,候選人威廉康威通過搜索引擎Pollyhop為自己拉選票的情景,這個就是現實版。

在競選活動開始時,川普同學的團隊里已經掌握了5000萬人的數據,比如得到這些人的地址、收入、對媒體的選擇等,相當於變相知道了他們的投票偏好,以方便對症下藥。比如可以利用一些人對恐怖分子的恐懼心理,用同類型的內容淹沒對方的屏幕,從而引發他們對左翼黨派的深深擔憂。

其實Facebook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有關用戶信息泄露或者監督的問題了,背後讓人惴惴不安的是,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越來越沒有隱私的世界裡。現在還有很多像Facebook這樣的網路平台,都是通過分析數據來為用戶提供觀看需求的,比如在分析一個人的姓名,照片,以及搜索內容時,可以輕鬆得出哪些是他想看的,那些是不喜歡的,更甚者平台可以強迫我們看些什麼。

最最糟糕的體驗莫過於在去年年末因為「三色幼兒園」的事情搜索過虐童相關內容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現訪問的每個網頁上的橫幅和廣告框都是幼兒園的信息廣告,這種隱私被暴露的感覺實在令人很不舒服。而每次在點開微博的某條視頻後,總會在下拉的視頻里看到各類皮膚病治療的視頻鏈接。

先不說這些糟心的畫面,對我一個有點密集恐懼症的人來說,需要克服多麼大的生理心理考驗。平台這種強迫性推廣告,被媒體扒光隱私利用的行為,讓我聯想到電影《楚門的世界》里,那些在楚門生活里肆無忌憚植入的廣告。當時看電影的時候覺得像一場不可思議的噩夢,現在卻覺得或許我們早就身在夢中,卻不自知。

這個時代的恐懼,或許正是那些讓我們放棄思考之後,擺在眼前的便利。每一次我們上網搜索的關鍵詞,那些放在購物車裡的喜好,最後都變成了大數據的一部分。而那些為了保護隱私而匿名,隱藏個人信息等一切為自己權利抗爭的方式,似乎都在這些看不見的數據和利益面前土崩瓦解了。

那些叫嚷著可以免疫社交媒體的人,恐怕也只是在自欺欺人。即便是不上網,也無法阻止你的個人信息被存貯或泄露在網上,更何況,社會為了更大的利益,也會強迫你交出自己的隱私。你手裡的任何一個號碼,尤其是手機和身份證編號,可能承載了你想像不到的信息量。

或許有一天,《黑鏡》里的故事會變成現實,面部識別下每張臉都會變成一個移動的資料庫,那些科學背後的恐怖預言會不會有一天真的成為人類的噩夢?

在《楚門的世界》里,最讓人震撼的場景大概是在海盡頭的那一道天幕。好在楚門還是在天幕上找到了一扇門,一扇可以穿過真實和虛假的邊界,通往心靈深處的門。

(END)

編輯 / 石XX

封面 / 電影《楚門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註冊不了亭林鎮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怎麼辦,爸媽對騙子的信任已經超過我了

TAG:註冊不了亭林鎮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