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啟平 余西古鎮行

秦啟平 余西古鎮行

《中外文藝》公眾平台

ID:zhongwaiwenyi

尊重名家,力扶新人

GIF

琵琶語

 抒情之旅·十大民韻輕音樂

華語群星 

00:00/04:21

余 西 古 鎮 行

作者:秦啟平(江蘇南京)

余西古鎮,她始於唐末、興於北宋,盛於明清,煮海為鹽而逐步發展形成。她是南通市的古通州,東南沿海第一個鹽埠,是我國藍印花布的發祥地。聯想到現在的許多所謂古鎮,往往有著太多「後期包裝」的痕迹,積澱在其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早已經是被濃厚的商業氣息所衝擊,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當我決定去余西古鎮看一看時,心裡其實是有些擔心的。我打心裡不希望看到一座被「包裝」過的歷史古鎮,值得幸運的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余西古鎮依然是素麵的,原汁原味的。遠遠望去,它好像是被遺落在時空轉換之外,於古色古香中默默地透出一種難以言傳的滄桑……正是這種滄桑感,深深吸引我一步步走向了古鎮的深處。

余西古鎮南臨古運鹽河,是范公堤與沈公堤的連接點。小鎮始於唐末,後因餘慶鹽場的設立而逐漸形成。宋代初年,這兒還只是南通市的通州利豐監所屬餘慶鹽場的一部分。隨著鹽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到了元代,餘慶場一分為三,於是有餘西、余中和余東三場。清朝的雍正九年(1731),余中場又合併到余西場。

如今,余西作為一個鎮的行政建制已不復存在。

站在古運鹽河的堤壩上向北眺望,整個余西鎮就好像一條卧龍。龍首在北,龍尾在南,所以古鎮當初也被叫作龍城。而中間那條作為軸心的小街,也被稱為龍街,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余西古鎮老街。 我從位於「龍尾」的迎江門步入老街,碎石鋪成的小街,西邊是一家挨著一家的店鋪,東邊是依次相連的居民小院,行走其中,大有移步換時空之趣,所以整條小街雖長不到一華里,卻給人一種走不到盡頭的感覺。

當然,那些店鋪如今早已是人去樓空,雕花的木窗上布滿蛛網。當地人在關閉的店門上懸掛了標示牌,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有杜誼茂綢布莊、曹恆興油坊、永泰和茶葉店、馬一行燒酒坊、沈意齋南北貨店、天生堂葯號、黃家染坊、杭立興紙坊……一扇扇關閉的門窗,還有門頭上那些伸向小街的瓦當,無聲地敘說著小鎮曾經的繁華熱鬧。

而在小街的另一邊,從敞開的門樓望過去,樹木蔥蘢的居民小院顯得幽深而安靜。偶爾會有一缸盛開的荷花跳入眼帘,或者是幾盆含苞待放的蘭花,靜靜地守候在屋檐下的陰影里。時值中午,不時有居民做飯的香氣從窗戶里飄出來,那是一種親切的人間煙火味,讓我們忍不住去想像當年這條小街上人們的生活畫面。

老街的建築結合了南北兩地的建築文化,主體為北方四合院,房屋裝飾又多是江南特色,可以說是在當地獨具一格。房屋多設檐廊,或明間凹進成廊,門窗較大,明間一般為六扇門,夏季可以完全打開。兩邊房間下部為實體磚牆,上部均為飾有木格窗花的窗戶。屋面鋪青灰小瓦,外牆麵粉刷白灰,白牆灰瓦相互映襯,有著水墨畫般的雅緻。 值得一說的是,老街上有許多古迹保存完好。一座建造於清朝乾隆二十六年(1761)的錢氏節孝牌坊,靜靜地矗立在老街中部。從規制上看,它只是一座兩柱的單門式牌坊,可上部層疊的坊頂及雲龍紋雕飾非常精美,兩柱上所刻的楷書對聯也清晰可辨。

南通市境內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的牌坊為數很少,沒想到有一座就在余西老街。老街北端「龍頭」的東西兩邊,兩口被當做「龍眼」的古井也完好如初,儘管早已經用上了自來水,但是當地居民仍然有從古井中取水的老習慣。 武有曹頂文有柳敬亭 余西原為海邊的鹽場,歷史上隸屬揚州,歷代統治者對鹽場都進行了有效地管理;由於煮鹽業不斷發展壯大,大量的江南人也在不同時期加入到余西。江淮文化與江南文化的融合,加上余西本地的海洋文化,形成了余西獨有的文化性格,也讓這塊土地上走出了許多烙有餘西印記的歷史名人,一武一文的曹頂和柳敬亭,可以說是其中的代表。 在古鎮的東北角,遠遠可見兩棵高大茂盛的榆樹,當地人稱為兄弟樹。這裡就是曹氏宗祠武惠堂的舊址。如今祠堂已毀,但舊址得到很好的保護。

關於抗倭英雄曹頂,人們已相當熟悉了。而柳敬亭,儘管我們早已從中學課本里知道歷史上這位技藝精湛的說書藝人,卻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就在余西古鎮。 據考證,柳敬亭本名曹永昌,15歲時因犯法逃到泰州,得泰州府尹李三才為其開脫,先後逃亡於泰興、如皋、盱眙等地,因聽藝人說書,也在集市上模仿開講,居然能傾動市人。後渡江南下,指柳為姓,改名逢春,號敬亭,之後到揚州、杭州、南京等地說書,名聲大振。

短暫的探訪,只能重溫黃宗羲的《柳敬亭傳》,去想像他的說書技藝:「每發一聲,使人聞之,或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或如風號雨泣,鳥悲獸駭。亡國之恨頓生,檀板之聲無色,有非莫生之言可盡者矣。」柳敬亭在說書中形成的這些特點,一直為後世評話藝人所仿效,他也因此成為當之無愧的一代評話藝術大師。

佇立在高大的榆樹下,我聽曹氏後人講述這位讓他們引以為驕傲的先人的故事。晚景凄涼的柳敬亭,死後葬在蘇州,這是目前得到普遍認可的說法。而曹氏後人卻堅持認為柳敬亭最終葉落歸根,葬在了余西古鎮。他們是花了功夫的,最後找到了證據。那就是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從小隨父親聽柳敬亭說書的范國祿,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嘗掩淚望余西,柳家巷口夕陽低。」他們說,詩中的「望余西」表達的是詩人對葬在余西的柳敬亭的懷念。

木版年畫與藍印花布 就在準備離開曹氏宗祠舊址時,一間大門敞開的小屋引起我的注意,走進去一看,原來是一處木版年畫的做坊。儘管現在不是印製年畫的時節,老藝人還是高興地向我們介紹起余西木版年畫。我們聽得嘖嘖讚歎,但老藝人卻說,余西古鎮最讓人驕傲的,還是他們的藍印花布。

是啊,說到余西古鎮,怎能不說到藍印花布呢?藍印花布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但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卻不多,南通的藍印花布名位列其中,與南通藍印花布藝人對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執著堅守和不斷發展是分不開的。南通的藍印花布,發祥地就在余西古鎮; 如果說余西鎮的興起與鹽文化密不可分,那麼藍印花布則是余西鎮農耕文化繁榮的產物。濱江臨海的余西古鎮,適宜種植棉花,為紡織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家家紡紗聲,戶戶織機響,曾經是余西鎮一道獨特的風景。

當年余西老街上曾經同時開有三家著名的布店,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余西的紡織、印染業那時是多麼繁榮而熱鬧。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手紡、手織、手染等純手工方法製作的南通藍印花布誕生在余西古鎮,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時間關係,我來不及去參觀藍印花布製作的全過程,也只能請當地人為我們做了一點點介紹。王子標染坊,季長春染坊,馮家染坊,衙門口染坊……聽著這一個個名聞遐邇染坊的名字,彷彿看到了一幅幅印有不同圖案的藍印花布,像發黃似的幾百年前的老照片,能從我的眼前一一浮現。頓時,心中沒有了遺憾,因為相信,我還會再來余西古鎮!而下次來時,一定還會再去看看藍印花布……

作 者 風 采 簡 介

秦啟平,男。江蘇南京人。江蘇大屯檢驗檢測公司專職檢測員。喜愛文學閱讀與寫作且不斷努力求索。喜歡用心靈感悟世界,用文字記錄人生,用生命浪漫行程。曾經在《都市晨報》《大屯煤炭工人報》等報刊發表散文等文學作品多篇。

中 外 文 藝

原創純文學新媒體歡迎您投稿

散文.詩歌.小說.評論.朗誦.情懷

主 編:黃山松 吳順珍

(ID:zhongwaiwenyi)

蘋果手機,請長按上圖支持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外文藝 的精彩文章:

崇山峻岭間的溪口古鎮
舊夢重溫·外一首

TAG:中外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