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遷大寫的冤,緣於他的書生意氣

司馬遷大寫的冤,緣於他的書生意氣

《史記》是一本完整的紀傳體通史。

據資料,大概完成的時間,在漢武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即公元前104年—前91年完成,前後花了13年時間。當然,這不免有司馬遷父親司馬談的遺志。

漢武天漢二年,即公元前99年,司馬遷已經寫了5年的史記。從黃帝開始書寫,資料也收集到差不多了。但還大大的篇幅尚未完成,所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

此時,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討劃匈奴,讓李陵押運糧草輜重。本來如此安排,李陵作為飛將軍李廣的親孫子,是負責後勤部隊的。

但李陵不幹,他說:「我仍堂堂飛將軍之後,大丈夫當以死報國。」時年,李陵35歲,正當年壯氣盛。於是,自願請命,率五千步率當先鋒拒單于。

五千步率呀,那是何等的勇氣。有「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的氣概。在浚稽山(今蒙古國土拉河境內)與單于遭遇。

試想,這五千步率,如何跑得快呢?撤,還是進?匈奴的單于是最高軍事將領,大兵壓境的大兵全部在這裡,而且都是騎兵,足足有八萬人馬。

五千對八萬,無異於以卵擊石。如果放在美國,這五千人戰就降了。因為尊重生命是最重要的。但李陵偏不,選擇了對抗。

「同志們,沖啊!」這是中國電影里的情節。

「烏拉,烏拉!」這是電影《兵臨城下》的情節。

李陵選擇了對抗,他以五千人,殺敵一萬多。當然,大多數將士多戰死了。這是很現實的結局。從遭遇單于部隊開始,就這是預料的結果。

李陵再次選擇了「我不」,最後帶著四百多將士,投降了匈奴。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李陵: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十有餘日,所殺過當。

李陵在戰時,捷報傳到朝庭,公卿王侯讚譽無數;兵敗消息傳來,滿朝文武一致抵毀李陵,認為他不應該投降。漢武帝他也想要李陵的結局是「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在當朝之上,只有司馬遷是書生意氣,劉徹徵詢他的意見,他竟然直言無諱地說:「李陵投降是忍一時之辱,像當年韓信一樣,忍受胯下之辱,為得是今後能更好地報效大漢。」

「大膽司馬遷,竟敢替敗師之將辯護!來人!」漢武帝當庭大怒。

「在!」兵斧手一擁而上。

「拉出午門,即斬!」

「是!」

故事的情節並非如此,我也不知道那時候暫首是午門還是菜市口。

司馬遷對李陵的認識,忠、孝、義、信皆俱。怎麼可能投降呢?但投降的人不會說話,就算會說話,也不會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作為出拒匈奴的率五千步率的隊伍來說,主將應該負更大的責任,卻沒有追究。但主將李廣利是漢武帝派出來的,皇帝的權威怎麼可能得到挑戰呢?

司馬遷得罪了君王,被打入大牢,等候發落。

本來,司馬遷罪不至死,但壞消息總是連二接三的。幾天過後,消息傳來說李陵已領匈奴兵攻打漢朝。

漢武帝不由分說就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當然司馬遷辯護之罪也難脫了。若真如此的話,那也是更堅定了李陵反漢的決心,因為大漢不再給他任何希望!

這是漢武帝下的一著敗棋。

三國時期,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請去喝茶。曹操知道元直孝,母召必回。於是請人仿其母親的筆跡,寫了一封信叫他回家。接到信,徐元直馬上回家。但他應該知道其母剛烈,豈能屈就呢?但元直心急,沒思緒,一回家,母親便自縊。

一個人的心若沒有牽掛,那麼何處不是歸途呢?

司馬遷可慘了,禍已從口出難收,而心卻牽掛著史記。

怎麼辦?漢刑法可免死罪有兩種,一是拿錢贖罪;二是受「腐刑」。錢要50萬,漢武時期,五銖錢是唯一的法定貨幣,要50萬五銖錢,司馬遷是萬萬拿不出來的。

可是《史記》還沒有完成呀,半途而廢可不好,只有選擇「腐刑」。

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此時,以尊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宮刑無異於無臉面見人,那活著比死痛苦萬分。如果剝奪一個人活著的所有尊嚴,那麼活著的意義又有何在呢?

司馬遷選擇腐刑是萬不得已,是心有牽掛,是遵從父遺。

方孝孺敢對朱棣大喊:誅九族,有何所怕,誅十族,亦無所懼。於是朱棣真的誅方孝孺十族。

司馬遷不是怕死,是不敢死,因為屈辱地活著比死更需要百倍、千倍的勇氣。

司馬遷受腐刑後續寫《史記》,李陵在匈奴,單于將女兒嫁李陵。

李陵在漢時,一生沒有戰功。

後,漢武帝再遣李廣利討征匈奴。這次,李陵帶匈奴兵3萬,再次會戰於浚稽山。第一次雖敗猶榮。這一次打仗的卻是御史大夫商丘成,以李陵的經驗,相同的兵力,豈能戰不過一個御史大夫?

但李陵還是戰敗了。並且還離開了單于,遠走他鄉。

李陵為什麼會戰敗?天時,地理,人和,李陵都佔優勢啊。

歷史沒有答案,李陵再也沒有出現,也不會告訴大漢的滿朝文武,他是無愧於大漢的。

但是大漢是愧對他的,愧對李家的,更更重要的:證明了漢武帝愧對受牽連的司馬遷。

如果撇開司馬遷對《史記》的成就不談。司馬遷的正直,就是用李陵的第二次戰敗浚稽山換來的。否則的話,「若是當時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誰知」呢?

在完成《史記》之後,司馬遷的死都無年份可考,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馬遷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江月色 的精彩文章:

TAG:西江月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