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秦·「定海神針」華陽太后
公元前230年,二十九歲的秦王嬴政繼位已經十七年了。一代雄主年近而立,秦軍屢敗六國,統一天下的曙光已經初現。此時,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即將迎來生命的終點。她一直身居幕後,充滿慈愛、無比自豪地注視秦王政,目送他君臨天下,開創不世之功,這是她的孫兒。她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她一定是在微笑中溘然長逝的,她就是華陽太后,無愧是大秦的「定海神針」。
(公元前230年,秦攻趙,奪平陽和武城;攻韓,俘虜韓王安,滅其國。圖片來自網路)
要在肯綮
奇貨可居的典故世人皆知。異人原本質留邯鄲,是落魄的秦國公子,大商人呂不韋獨具慧眼,挖掘出異人的巨大潛力,成功地進行了「價值投資」。
華陽太后年輕的時候是華陽夫人。其實,呂不韋眼中的「奇貨」不僅僅是公子異人,他進行的是「價值鏈投資」,他對於華陽夫人的價值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商人的靈敏嗅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秦國當時的基本格局。華陽夫人是繼宣太后之後,秦國楚系精英的首腦,具有極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呂不韋對此心知肚明,為公子異人提供了走進華陽夫人的一攬子計劃,並精心組織實施。
華陽夫人出身羋氏,身系秦楚血盟之重任,她所慮的不僅僅是「年老色衰,無子固寵」的個人潛在危機,更多思索的是如何維繫秦楚的戰略關係。走一看三,為秦國選擇一位親楚的繼承人,是華陽夫人的頭號任務。呂不韋的建議之所以能夠打動華陽夫人,是因為這個方案提供了一位對於楚國高度認同的秦國公子。異人毫不猶豫地把改名為「子楚」,這個舉動比金玉珠寶更加能夠打動華陽夫人的心。如果說異人是呂不韋「奇貨可居」的小目標,那麼華陽夫人就是那個關鍵的支點。
(圖片來自網路)
三定秦君
華陽夫人雖然自身無子,但對於秦國繼承人有巨大的話語權,在關鍵時刻三定秦君,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昭襄王之後,秦國君位的傳承看似波瀾不驚,其實是暗流洶湧。昭襄王四十年,身為人質的秦國太子在魏國去世,這時昭襄王已經年近六十了。誰能繼承大秦霸業,老年喪子的昭襄王陷入了沉思。這一想,就是將近兩年時間。最後,身為楚人的宣太后幫助昭襄王做出了最後決定,立安國君為太子,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安國君的正室華陽夫人出於楚國羋氏,秦楚的紐帶可以延續。此為一定秦君。
昭襄王后,安國君繼位,成為秦孝文王,可惜享國不久,子楚繼位,成為秦莊襄王。子楚早已認華陽太后為母,母子感情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子楚繼位,華陽太后功不可沒,此為二定秦君。但是,庄襄王也在位也不長久,三年而逝。繼位的秦王政年僅十三,主幼國疑,誰能穩定大秦這艘巨輪。華陽太后再次擔當了「定海神針」的角色,此為三定秦君。史料之中,秦王政對於自己的祖母華陽太后尊崇有加,比之自己的親生母親趙太后有過之而無不及,昌平君、昌文君等楚系親貴相繼被重用,拱衛年幼的秦王。
(圖片來自網路)
處亂不驚
統一進入衝刺階段,秦軍屢奏凱歌的時候,大秦內部卻一直不平靜。秦王政八年,嬴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在率軍攻趙的前線臨陣反水,居然叛秦降趙,震動秦國。當秦國內部的楚系、趙系兩大勢力的矛盾逐步激化後,一場更大的危機在帝國心臟爆發了。
嫪毐依仗趙太后的寵信,漸成氣候,無功封侯,和趙太后長期居住在秦國陪都雍城,愈發猖狂。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有兩起關鍵事件成為矛盾導火索,據《史記》所載,一是「四月,上宿雍」;二是「己酉,王冠,帶劍」。太史公秉筆直書,看似平靜卻蘊藏意味無窮。據此合理推斷,應是秦王政聽到風言風語,親臨雍城,一探究竟,嫪毐之事敗露。四個月後,秦王政「王冠,帶劍」,開始親政。嫪毐感到了巨大壓力,於是拚死一搏,矯命竊璽,傾巢而出,發動兵變。嫪毐的叛軍成分複雜,既有其舍人家將,也有正規軍隊,來勢洶洶,兵鋒直指秦王所在的蘄年宮。
危急時刻,嬴政「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昌平君、昌文君既是朝中重臣,也是華陽太后族親,不排除是華陽太后和嬴政一起擬定了平叛方案,再由二將執行。此戰徹底掃除了趙系勢力,「衛尉竭、內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齊等二十人皆梟首」,「奪爵遷蜀四千餘家」。所有這一切是在嬴政親政後幾個月內發生的,秦國居然沒有因此而發生大規模內亂。除了秦王政英武果決,華陽太后穩坐幕後,以為支柱,也是重要因素。
內亂稍定,秦軍開始聚焦三晉。王翦、桓齮、楊端和、內史騰等宿將各領精兵,輪番攻打魏趙韓,收穫頗豐。五六年間,秦國的南線一直保持了平穩,楚國對於三晉沒有任何援助行動,秦國毫無掣肘之憂。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勢力展現出了極高的外交平衡能力。華陽太后深謀遠慮,甚至極有可能給秦王政安排一位來自楚國的王后,後來有了公子扶蘇,以此續寫秦楚之盟。
華陽太后有如「定海神針」,為秦國二十年發展的關鍵期打下了堅實基礎,她的身後是一個噴薄欲出的大秦。
(圖片來自網路)


※廚子看電影:最後的8分鐘
※讀史小記:秦·昭襄王的兩個三十年
TAG:雲水映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