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胡遵遠等:特工夫婦

胡遵遠等:特工夫婦


特工夫婦

作者(收集整理者):胡遵遠

陳聖海張仁袞

2017年6、7月份,我把相關材料搜集、整理成一篇紀實文章,題目叫做《「紅色女特工」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文媛,是一位金寨籍的老紅軍,她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紅色女特工」,但是,她卻和一些著名的革命人物在一起工作過、戰鬥過......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她貢獻了自己的熱血、青春、智慧、力量,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留下了感人至深的故事......這篇文章問世後,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幾十媒體都刊發了此文。文媛的丈夫叫陳一新,也是一位老紅軍、我黨早期的地下工作者、隱蔽戰線的忠誠戰士,是安徽省金寨縣槐樹灣鄉人,曾任湖北省副省長,1925年參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7月7日因病去世,198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為革命烈士。

陳一新、文媛夫婦一生為了革命事業,與子女們離多聚少。1949年以前,三個孩子就像孤兒一樣寄養在不同的人家中。他們不知道父母在哪兒,也不知道父母長的是什麼模樣。1949年,陳一新夫婦隨部隊從東北南下到湖北工作時,他倆通過當地的駐軍領導王樹聲,才從大別山的深山鄉下中找回三個孩子。從深山裡走出來到武漢時,三個孩子的身體極度營養不良,甚至水腫,而且沒有文化。陳一新心疼地說,我們一定要將你們培養成擁有健康體魄、有文化、有道德的人。這是父母對你們的應盡的責任。除此之外,別無他求。此後,陳一新夫婦便一直堅守著他們的承諾。

在父母身邊的日子裡,孩子們的生活很幸福。雖然父母工作都很忙,但只要有點時間,都會同他們聊天,談學習、生活、道德、信仰、人際關係以及他們的革命鬥爭經歷等。直到現在,陳一新夫婦的三個孩子陳聖寧、陳聖海、陳延延都說,雖然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太少,但是父母的身教言傳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和人生的道路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陳一新、文媛夫婦在一起

要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陳一新常說:「人活著總要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一定要符合人民群眾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樣生活才有動力,人生才有價值。」陳一新參加革命後,主要在上海協助陳毅、潘漢年等同志的工作。在白色恐怖時期,生活艱苦、環境險惡,得了肺結核病。他說,雖然多次被漢奸、特務監視和跟蹤,但是我心中有堅定的信念,死都不怕,還有什麼困難不可克服呢!因此,每當遇到敵情時,他都能沉著勇敢地應對、敏銳機智的周旋,從而一次又一次地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為了保存革命的種子,中央紅軍開始長征,陳一新、文媛所在的部隊被組織安排留守江西堅持鬥爭、拖住敵人、掩護主力北上。這支留守部隊中有許多老、弱、病、殘及婦女、兒童。陳一新是主要負責人之一,還有毛澤潭(毛澤東的弟弟)、陳丕顯、胡耀邦等同志。他們沒有吃的,就去攻打財主、土豪;沒有住的,就在荒山野嶺露宿……有一次,在打擊土豪的過程中,陳一新帶領的小分隊被敵人包圍了。為了掩護同志們撤退,陳一新留在最後與土匪進行巷戰。突然,敵人從背後抓著了他的背包,他立即甩掉包袱,迅速翻牆逃脫。土匪們翻遍他的背包,只找到一雙草鞋和幾件破舊的衣物。長征勝利後,黨組織找到了他們這支與乞丐差不多的隊伍。陳一新說,在最艱苦的時候,我從未流過淚,可是,見到黨組織時,卻止不住地落下了淚……

文媛回憶說,1931年4月,由於顧順章的叛變,上海地下黨組織遭到嚴重的破壞,大批革命同志慘遭殺害。她當時是譯電員,有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要求她立即離開住地。在破壞了工作現場後,她未拿任何東西就匆忙出了家門,正巧碰到了楊尚昆。她當時並不知道楊尚昆也住在這一塊,只是認識而已,也不知道此時各自的狀況。情急之下,她只好打出了讓他馬上離開的「暗語」。楊尚昆頓時敏銳地反應過來,倆人飛快地趕上了一班有軌電車、離去險境。10分鐘後,他們居住的那棟樓被國民黨軍警圍得水泄不通……

陳一新夫婦經常向子女們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戰鬥故事,讓他們從小就知道革命勝利來之不易。直到現在,陳聖海兄妹還時常感慨,無論國內外環境多麼複雜,我們都清醒地知道,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使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歷史早以證明,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中國越來越強大。中國一定會成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仰望的中心。

陳一新夫婦的孩子們常說:「我們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是黨培養的高級知識分子,曾經都是各個戰線上的骨幹力量,現在雖然都退休了,但我們仍然心繫祖國的富強和安危……我們要秉承父輩的遺願,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積極的貢獻。

要像包拯包青天那樣,旗幟鮮明、秉公執法

陳一新除擔任副省長一職外,還兼湖北省公安廳廳長。他平時告誡子女,公安工作擔負著保衛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任務。公安人員除了要具備敏銳、機智、勇敢的戰鬥技能和精神外,更要具備人品正直、心無邪念、秉公執法,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走一個壞人的道德品質。

解放初期,國民黨及其反動殘餘勢力作最後掙扎,企圖顛覆新中國。為了維護祖國的安全,公安部門的工作十分艱巨、非常繁重。陳一新夜以繼日地工作,嚴格審查上報材料、核實證據,嚴懲一些不法分子,狠狠打擊他們的反動氣焰。

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國民黨揚言要反攻大陸,大陸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充當台灣的間諜,出賣自己的靈魂、出賣國家利益,為台灣提供大陸的軍事、政治等各種情報。湖北省一位高級幹部的兒子就是其中一員。經多方查證,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陳一新將這一情況如實上報省委。經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後,將其逮捕,並繩之以法。事後陳一新對子女們說:「『在其位,謀其政。』得罪人也是不得已的事。我們不能以一己之私,誤了國家大事。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就要像『包拯、包青天"那樣,秉公執法」。

文化大革命期間,陳一新、文媛夫婦都被反覆地批鬥過。陳一新因有周恩來總理的批示,倖免遭到人身攻擊,而夫人文媛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有一次,造反派準備給她脖子上掛上個牌子遊街。牌子上面寫著「我是叛徒」。文媛說:「我不是叛徒,堅決不帶,打死我也不帶。」可是,造反派硬是強行給她帶上。沉重的牌子使得細細的鐵絲深深地勒進她的頸部,鮮血都隱隱地流了出來。雖然這樣,文媛卻說:「我相信黨、相信群眾,相信這些都是暫時現象」。在以後的日子裡,她也從沒有怨恨誰,就連那些曾經批鬥過她的人來看望她時,她也從來不提此事,只當一切從未發生。夫妻倆為了革命事業,為了國家利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和個人恩怨。

在陳一新夫婦的教育培養下,他的子女都以父母為榜樣,都以共產黨員的身份嚴格地要求自己,在各自的崗位上盡心儘力、盡職盡責。他們雖然歷次了多次政治運動,但始終緊跟黨,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規範自己的行為,為社會穩定、國家興旺增添正能量。他們對自己子女也像父輩對他們一樣,言傳身教、精心培育。

要用實際行動教育和引導孩子們

解放前,陳一新長期從事地下工作,因此,解放後組織上安排他分管公安。由於他長期以來養成了原則性強、堅守機密、嚴格執法、膽大心細的工作態度和作風,因此在任期內,他雖然處理了大量案件,但沒有冤假錯案,更未錯殺一人。有一位名為任馨的死囚犯,是何應欽的隨身軍醫,經過查證,他並無血債。被捕後,有人建議處他死刑。陳一新堅決反對,將其死罪改為長期監禁,讓他發揮特長,為獄中的犯人治病。他在監獄中表現很好,後來改為有期徒刑。期滿釋放後繼續行醫,為群眾做了不少好事。

上個世紀60年代,毛主席多次到武漢視察,陳一新總是事先親自做好安全工作;毛主席暢遊長江時,他總是隨同左右,從未出現過差錯,曾得到毛主席的讚賞。

陳一新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他非常勤奮而且非常重視學習,常去大學聽課。他的文章寫得很好,鋼筆字、毛筆字寫得也很漂亮。他常對子女們說:「在國破家亡的條件下,想讀書都沒有條件。你們現在很幸福,你們要好好讀書。」有一次,陳一新從北京開會回來,對子女們說:「現在,我們的國家很需要科技人才,你們要努力學習,將來才能報效祖國,國家強大了才不會被外敵欺侮,人民才能安居樂業……」再他教育下,兒女們沒有辜負祖國的希望,他們兄妹分別考上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國防大學)和武漢醫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畢業後分別在國防、部隊和衛生部門工作,而且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

陳一新夫婦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對兒女們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1969年陳聖海(老二)在浙江嘉興高炮部隊(現為火箭軍)服役。9月8日那一天,國民黨高空偵察機(U2偵查機)第五次竄犯大陸領空。陳聖海所領導的高頻排是導彈部隊的眼睛,接到敵機進入防區的通知後,全排全神貫注地搜索,並捕捉到U2飛機的行蹤,精確地確定它的方位,來犯的敵機終於被我軍導彈部隊成功地用本國自製的導彈和發射系統擊落了,全國為之歡騰。自那以後,美蔣飛機再也不敢竄擾大陸了。陳聖海所在的排也因此榮獲戰功集體一等獎、個人三等獎。

陳一新、文媛夫婦的三個孩子

堅決不能讓孩子們搞「特殊化」

陳家兄妹回憶道,在小學階段,他們讀書是供給制,一切都由學校安排。上中學後,家離學校約有三站多路程(那時無公交車)。陳一新夫婦從不讓他們坐省機關配給他的公車,要求孩子們步行上學、放學。有一個星期六的下午,陳一新的司機有空,就自作主張地去學校接孩子。陳一新知道後,狠狠地批評了司機,並說:「不讓孩子們搞『特殊化』,小孩子吃點苦有好處,更何況比起長征時期的小戰士,這簡直不算什麼。」

陳一新在職期間,經常到基層尤其是邊遠貧困山區視察、體恤民情。有一次下基層,一位基層幹部名叫萬留一的同志得了急病,生命危及。醫生說:「此病在一萬人中難得活一人,必須儘快搶救。」陳一新便毫不猶豫地安排司機用自己專車將其送往同濟醫院。而自己在這幾天里,均是徒步走訪。當病人痊癒後感謝他時,他卻風趣地說:「不用謝我,萬留一,是你的名字取得好啊!」

陳一新夫妻的生活非常簡樸,無論是吃還是穿,從不挑剔。凡是有好吃的,他們總是讓孩子們先吃,自己常常吃孩子們剩下的東西。他們每天除上班外,其餘時間多是看報、讀書、寫字,或在屋前屋後植樹、鋤草、栽花,有時也打打太極拳或下下棋。陳一新去世後,子女們在清點他的遺物時,除了發現幾套舊西裝、中山裝及換洗的衣物外,別無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房子、汽車及家中設施均是國家的。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7年,陳一新被平反,恢復了一切職務。時任湖北省省委書記陳丕顯代表中央組織部徵求陳一新復出、擔任公安部部長的意見。此時的陳一新,沒說任何怨言,欣然接受組織安排。非常可惜的是,體檢時發現他患膀胱癌,而且癌細胞已經轉移擴散。

陳一新、文媛夫婦雖然已去世多年了,但是他們慈祥的笑容、諄諄的教誨、殷切的希望,永遠銘刻在兒女們的腦海中......

文圖片來於網路

(胡遵遠在做紅色家風故事報告)

作者之一,胡遵遠,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六安市黨史教育宣講團成員、政協委員、作協會員,金寨縣黨史縣誌檔案局黨組書記、局長,金寨縣紅軍歷史研究會和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金寨縣政協委員、常委、社會法制和文史委員會主任。先後被相關部門授予「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個人」「全省廣播電影電視系統先進個人」「全市服務工業發展先進個人」「六安市優秀政協委員」「六安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光榮稱號。

胡遵遠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和文字工作,先後在各級各類媒體上發表新聞報道、論文、文章1000餘(篇)條。近兩年,有500餘篇紀實文學作品在全國各級各類100多家網站、微信公眾號和《中華魂》《百年潮》《軍事史林》《國防參考》《中國人才》《中國老年》《中國扶貧》《中國檔案》《中國老區建設》《文史春秋》《世紀風采》《人物傳記》《文化月刊》《共產黨員月刊》《江淮文史》《協商論壇》《黨史縱覽》《黨史文苑》《檔案天地》《鐘山風雨》《大江南北》《鐵軍》《清風》《紀實》《軍嫂》《南方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民主報》等60多種公開發行的報刊上發表,被有關機構分別授予全國「十大卓越作家」「中華文藝名人」「最具影響力作家」「最具人氣獎作家」「當代文學精英」「當代知名作家」「當代百強華語作家」「當代散文精英」等稱號;多次在全國性的主題徵文、文學創作和寫作大賽中榮獲金獎、銀獎、特等獎、一等獎。

三秦文學因平台發展需要,急需招聘平台編輯兩名,平台宣傳策劃一名。要求:有一定文字功底,熟練操作電腦,有公眾平台編輯經驗者優先。

另,平台近期將開通寫作講座,誠邀有志之士加盟。

三秦有你更精彩

三秦文學期待你的加入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秦文學 的精彩文章:

三秦文學「冬韻」同題徵文64
天 問:《感受幸福》

TAG:三秦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