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匠人的『講究』和『將就

匠人的『講究』和『將就

最近幾年,『匠人精神』甚是流行,在視野中幾乎到了令人髮指的密度。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似乎國內的風潮與思潮都來自於某些大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發起的無數聯想。說到匠人,看似沒什麼可以槽點,忍不住調侃兩句,權且說之,權且聽之。

提到匠人,感覺大家下意識的都會想到德國或者日本,甚至更為具體的可能會想起做壽司的小野二郎。每一個食客,每一道壽司,每一條魚,每一種醬料,都熟稔於小野二郎的心中,達到了一種『術近乎道』的境界。二郎找到了某一件小事,把它做成了自己全部的生命。似乎這種用一生去死磕一件事就是大家對於匠人的理解,就是對匠人精神最好的詮釋。

其實在我看來,做一個匠人,不過選擇了生活的『簡易模式』而已。既不神秘,也不高深,甚至還有些過於淺白。

這並非是黃口豎子的妄言,只是一種客觀的描述。讓我們再來仔細分析一下匠人的邏輯:做一件事,做到極致。然後就……沒有了。這句話似乎說完了,似乎又只說了一半。其實不是沒說完,而是沒法說。細細想來,匠人精神和螺絲釘精神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無非就是用一件無比具體的事情,讓人陷入一種『思流』的狀態,最終他的視野中只有這一件事。

在這裡要簡要解釋一下思流:解決問題時,一個過於簡單的問題,容易使人陷入無聊;而一個過於複雜問題,容易使人陷入沮喪;一個略有挑戰而又力所能及的問題,就會讓人置於快速的自我反饋之中,進而獲得滿足感。用打遊戲來舉例,當玩一個過於簡單的遊戲時,容易無聊,過於複雜容易心累,就是那種稍有難度卻力所能及時,我們能獲得遊戲的滿足感。

其實匠人就在玩一個難度適中的『遊戲』,他們從事的領域對於他們自身有著恰當的難度,通過無限度的追求細節和自我否定又很容易獲得滿足。一旦對於某個領域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自己本身的稟賦,人很容易就沉浸在這種思流之中。外人看來是敬業與高深,其實不過一種慣性而已。

匠人還有另一重思考:專精於某種技藝,可以長久的讓人待在心理舒適區。畫家的舒適區是畫筆和畫室,程序員的舒適區是機房和鍵盤,大廚的舒適區是廚房和炊具。我們覺得遙不可及,只是因為不是我們的舒適區而已。長久的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極容易陷入視野的窄化,導致其他重要能力的退化。小野二郎可能是最頂級的料理師,但是他是否是一個稱職的父親?是否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是否是一個稱職的公民?稍作研究不難得到一些令人失望的結論。我們對於這個個體的欽佩,其實還是停留在他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好處』之上,饕餮過後的食客誰又會在乎妙手背後的靈魂呢?

憑心而論,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思潮,這不過是一種世俗的經世致用之學而已。『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種半個世紀前的口頭禪,與現在的精神有任何區別嗎?不就是把個人視為一種工具,不斷的鼓勵他們將某種有用的技藝推向極致。在這種語境之中,人被抽象成了某個局部,一種工具,一些可以兌現的籌碼。

筆者並不反對匠人精神,只是反感提倡匠人精神。更反對將匠人混同於敬業。匠心只是某種根植於每個人心中的本能軌道,如果願意任何人都不難走上這種軌道。但是生命的意義卻遠遠不止由思維慣性產生的軌道。希望窄化社會的視野,無非只是想看到更多『有用』的順民而已。

人人皆可成『匠』,足夠的時間和專註足以使得任一個體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回頭想想,並不是答案錯了,而是問題錯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為何成『匠』?有個類似的答案叫做『舉國體制產生更大效率』,可惜真正的問題應該是:更大的效率服務於什麼?

有講究就有將就,對於一個領域的專註,不可避免的意味著對於其他領域的忽視。沉迷於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容易忘記我們問什麼而解決問題。想起小說中,常常有鑄劍大師傾其畢生就為了鑄造一把絕世好劍,但最終好劍出爐,卻落入惡人之手染滿鮮血。究竟鑄劍的意義在於劍本身還是持劍的手?或許並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但是對於問題的思考才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真正內涵。

匠人,早先似乎是一個低到泥土裡的詞,現在卻被抬上雲端。於是乎,我們看到一群質樸的近乎木訥的面孔就這樣被不知所措的推到台前。看著細膩表演的我們,可有誰去管過推他們的手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Eltot提壺灌頂 的精彩文章:

新生代遊民的海洋思維

TAG:Eltot提壺灌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