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修行沒有捷徑,偽道學雞湯絕非正途

真正的修行沒有捷徑,偽道學雞湯絕非正途

文/耳九

道教與佛教相似卻又不同。佛、道兩教都講求人心上的打磨與修鍊,但相對來說,佛教(禪宗與密宗除外)更注重精神上的修行,而道教更多的是實踐性的活動。三洞四輔之中所記載的大量符籙、法術與科儀,就是先人與祖師們在實踐中總結下來的成果。

其實,道教並不太注重精神頓悟,它講求的是性命雙修,換句話說,講求的是信眾要對道教內多種修行體系都要重視並紮實地進行修行。祖師曾經明確地說過:「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壽同天地一愚夫」。

可以說,道教的每一種體系與說法、每一種修行的方式都有對現實的關切,都是物質與精神的並重。

呂洞賓(資料圖)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宗教感興趣,而偽道學的雞湯也隨之流行起來,甚至許多道教的公眾號也發表了許多類似的文章。和佛教內出現的一些劣質雞湯文一樣,這些偽道教雞湯也刻意簡單化、單一化道學的內容。

如此一來,這些文章就成了精神上的麻醉劑:看上去文辭優美、簡單易讀,讓人們心情舒暢,但實際上卻和道教內容沒有多大關係,也解決不了什麼實際的問題,反倒讓問題堆積,化為隱患。

道教是一個從有為到無為的宗教,在強調「無為」這一本原意義的同時,也特彆強調其中有為實踐的過程。

但是,偽道學雞湯則喜歡脫離現實,片面地強調教義中的某一方面,特別是精神這一方面來吸引眾人。和很多劣質的佛教雞湯文一樣,偽道學雞湯有三大通病:喜歡借「放下」、「歸隱」故作姿態,而且忽視時代變化、一味強調傳統。

「放下」還是「頑空」

先來說「放下」。偽道教雞湯喜歡說你的一切痛苦煩惱都是來自於執著,不執著就不會痛苦,放下一切就好。這些文章一步就踏到了佛教「頑空」的境地,卻忽視了道教強調的是從有到無、循序漸進。

道教真正講求的是先餓了有地方吃飯,困了有地方睡覺,病了能夠治病看病,要先有能力滿足其現實的生存需求,然後再去追求「性」與「命」的修行,再去放下。祖師們留下了諸多關於醫藥方術,科儀符籙等內容就是為了讓道門中人在普惠大眾(三千功滿、八百行圓)之時,也能獲取一點生存的資本。

所謂的「無財不養道」,並非是對財物的迷戀,而是現實修行的需求(佛教亦如是,即便佛陀也會接受供養)。

到了自身性命雙修的階段,必要的物質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包括辟穀、打坐、內外丹道在內的諸多修行仍舊需要物質上的輔助。也正因如此,道教的修行講求「財、侶、法、地」,而非摒棄一切。

「洞天福地」題字(資料圖)

雖然「財、侶、法、地」並非是每一種修行的必需,但這一原則確實反映了道教對現實的關切。財是指修行前期要有一定的錢財作為支撐;侶是指修行時需要有同伴一同修行,彼此照顧;法是指無論信眾在家還是歸隱都要先修行一定的法術;而地則是對修行處所有一定的要求和講究。

現實的生活和修行都遠非如偽道學雞湯所說的那樣,彷彿只要能放下一切,就萬事大吉了。道教是講求隨「機」應變,一層一層地進行修行,而不是一步到位。

未到高層次之前,不可過分強調「放下」二字。同時,道教的「放下」並不是講求放棄世間的一切,而是強調欣賞、享受而不貪戀的態度。畢竟只看到空的一面,也會落入「空執」的窠臼。

「歸隱」還是「逃避」

偽道學雞湯里的「歸隱」也是對道教「歸隱修行」的誤讀。「歸隱修行」是指信徒在法術和丹道上有了一定成就後才做出的舉措,而非如偽道學雞湯所得那樣,隨便找一個地方躲起來就一了百了了。這種錯謬的「歸隱」非但沒有任何成就的可能,而且還會帶來害處。

道士練武(資料圖)

祖師們早就明示,在沒有達到一定的成就之前,是不鼓勵入山修行的。在入山歸隱之前,修行者要掌握一定的風水、道法和丹法的知識。這樣,修行者才能找到合適的修行之地,驅逐豺狼虎豹與妖精鬼魅,並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修行以便成就自己。

例如,很多道經就強調自身具備驅逐野獸、呵退邪魅的功能,而這從側面反映出歸隱修行特別是入山歸隱是一件很危險、很有挑戰的事情。那些覺得沒有真本事,也沒有正確的丹道、法術傳承就能進山歸隱的人,可能只不過是被偽道學所誤導而已。

道教符籙(資料圖)

「去蕪存菁」還是「抱殘守缺」

除了上面的兩大通病之外,偽道學雞湯還常常對一些過時的內容斷章取義,藉此誤導讀者,其中不乏一些封建流毒。曾經就有一篇偽道學雞湯直呼那些追求自身魅力、進行化妝打扮的現代女性為「狐狸精」,認為她們的行為會勾起他人淫慾,有損福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教法脈恆久的根本:以道為教化的文明傳承
室宇仙羅:南嶽衡山竟有如此多的修仙好去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