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成就高於霍金的楊振寧,成長環境是怎樣的?

成就高於霍金的楊振寧,成長環境是怎樣的?

前幾天霍金去世,朋友圈一遍又一遍的刷屏。在鋪天蓋地的信息中,讓我感興趣的,反倒是網友提出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誰才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科學家。

答案是楊振寧。

關於楊振寧,人們對他的關注,八卦對於學術,褒貶也呈兩極化狀態。我一向對於道德評判持謹慎的態度,科學成就則更客觀一些。

前兩年,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楊振寧的文章,在此與大家分享。

楊振寧:成志學校走出的諾貝爾獎得主

文/陳遠

無論是在上個世紀還是本世紀的物理學家中,楊振寧無疑是最富爭議的一個,無論是獲得諾貝爾獎之後與李政道的分道揚鑣,還是他加入美國國籍三十多年之後又選擇回國定居,又或是其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翁帆結婚……這些爭議,使得楊振寧的名聲超出了物理學界,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

楊振寧的學術生涯,發端於芝加哥,發軔於普林斯頓,終結於石溪。在此之後的楊振寧,與其說是物理學家,倒不如說是社會活動家更為貼切。

在芝加哥大學,楊振寧正式成為費米的學生。1938年,費米因為在核反應的慢中子方面的成就獲得諾貝爾獎,但是,費米並不僅僅是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更是物理學科上一個了不起的導師。26歲的時候,費米就得到了落馬大學終生職的講座教席,在他的領導之下,羅馬大學的物理研究所在20世紀30年代成為義大利甚至歐洲的一個物理研究中心,一群物理學家在他的領導下形成了所謂的「羅馬學派」。在芝加哥楊振寧那一茬費米的學生當中,有後來成為美國核武器重要顧問、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的戈德伯格,還有後來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理學院院長同時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邱(Geoffrey Chew)。但是費米說卻和他的老朋友,一位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說他最好的學生就是中國人楊振寧。後來和楊振寧合作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在比楊振寧晚幾年的時間也來到了芝加哥大學,並且在這裡開始了和楊振寧的合作。

1948年到1949年,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做了一年講師,然後來到了普林斯頓大學。楊振寧到普林斯頓緣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奧本海默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講,楊振寧知道,在普林斯頓不僅有一批才華出眾的年輕理論物理學家,還有眾多的諾貝爾獎得主都要到那裡去訪問。

儘管費米認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方向太過理論化,並且告誡楊振寧不要在那裡停留太久,但是楊振寧還是在普林斯頓度過了17年的美好學術生涯。正是在這17年中,楊振寧先是因為和李政道合寫的論文被愛因斯坦看到並被其約談;之後又和米爾斯合作研究發表「楊-米爾斯規範場論」,這一理論,後來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理論物理構架之一,也奠定了楊振寧一代物理大師的地位;再之後的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寫了一篇論文,對物理學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稱守恆定律表示質疑,這就是著名的宇稱不守恆論文,也正是這篇論文,使楊振寧和李政道成為最早兩個得到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那一年,楊振寧35歲。

楊振寧最後的學術生涯,是在石溪度過的。1960年,紐約州政府決定在長島中部靠近布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的地方建立紐約州立大學的一個分校區,1962年,這個新校區在一個叫做石溪的小鎮上開始創建起來。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從一建立就頗具雄心:不但要建立一個包含文學、藝術、科學、工程的全方位大學,而且還要使這個學校具有一流的學術水準。1965年,44歲的楊振寧接受石溪分校首任校長同時也是物理學家的托爾邀請來到石溪,去開創他自己同時也是石溪分校的新天地。1966年,楊振寧來帶石溪,出任石溪理論物理研究所的負責人。楊振寧的到來,一下子提高了石溪分校的學術地位,要知道,20世紀60年代中期,楊振寧並不僅僅是一個頂著諾貝爾桂冠的物理學家,而且是當時世界公認的頂尖理論物理學大師。而楊振寧之所以離開地位崇隆的一流學術象牙塔普林斯頓,除了報道中所說的石溪為他支付高出普林斯頓5000美元的年薪這個理由之外,還在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是一個純粹的學術研究象牙塔,在那裡,物理學家們只能單純的進行物理研究,而不能帶學生。而在楊振寧早年接受的教育里,除了學術上的成就,還有事功方面的追求。從1966年到1999年,楊振寧在石溪度過了33年的時光,雖然楊振寧從來不覺得自己有行政方面的長處,甚至在退休之前還依然覺得自己不能很自在地處理許多行政問題,但他的繼任者紐文豪卻說,楊振寧是一個非常好的所長。他說,好的行政管理並不是開不完的會和許多文件備忘錄,而是把時間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楊振寧總是在會議上先研討重要的論文和科學發現,然後才是行政問題。在他就任的33年的時間裡,楊振寧邀請了物理學界最重要的人才或者人物到石溪來人任教或者講座,其他的大量時間,他花在對於學生的基礎課程的教育上。在他離任的時候,一項統計調查的結果顯示,石溪分校已經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以外最好的公立研究大學。

如果說楊振寧的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直接得益於他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學術訓練,那麼他在事功方面的追求則要歸功於他幼年成長的環境。1938年到1942年,楊振寧在西南聯大讀了四年書。儘管戰亂頻繁,儘管物質貧瘠,但是西南聯大卻匯聚了當時國內最好的教授。教楊振寧大一物理的趙忠堯,大二電磁學的吳有訓和力學的周培源,以及大學原子核物理的張文裕,都是在美國或英國接受過良好的科學訓練,後來在中國科學史上有代表地位的科學家。而對楊振寧影響最深的兩位恩師吳大猷和王竹溪,也在西南聯大任教。吳大猷引領楊振寧走上了對稱原理的研究方向,王竹溪則給了他統計力學的啟蒙,而這,正是楊振寧日後在科學上創造頂尖地位的兩個領域。

不過,楊振寧在總結自己學術上成功的原因時,還是特意指出了童年時代的所受教育的原因。1922年出生的楊振寧,可以算是近代中國受到良好教而完整西方科學教育的第三代科學家,在他在西南聯大讀大學時,楊振寧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有著同樣的一種思維:學習近代科學除了追求知識的樂趣之外,同時也有著對當時相對積弱的中國的一種責任和使命感。這種家國情懷,幾乎是那個時代中成長在清華園裡的孩子們在父輩身上傳承下來的天然基因。另一方面,楊振寧那一代人,從小學時開始接受的教育,和他父輩那一代人的經驗已經很不一樣了。楊振寧自己曾經說過,他所受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已經和西方的教育有密切的關係了。他在小學、中學學習歷史和地理這些科目的時候,所用的教科書,所用的學習方法,跟西方已經步驟一致了。所以像他那個年紀的中國人,做科學研究的時候,已經沒有必要全面改變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去適應研究科學的新要求了。在我研究成志學校一百年的歷史的時候,我有個非常強烈的想法,想找到成志學校當年使用的教材,但是遺憾的是這個想法沒有實現,人們總是不注意保存自己小學時的課本。但是楊振寧的回憶可以使我們謹慎的做一個判斷,那就是當時的成志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是與西方同步的。這與清華早期「就像一所從西方搬過來的大學校」這一點有著莫大的關係。當時其他的小學的教學如何不得而知,但是這個判斷放在早期的成志學校身上,應該沒有大的出入。

楊振寧的啟蒙,是在成志學校完成的

而對於他度過了八年童年時光的清華園,楊振寧回憶起來更是充滿深情:清華園的8年在我的回憶中是非常美麗、非常幸福的。那時中國社會十分動蕩,內憂外患,困難很多。但我們生活在清華園的圍牆裡頭,不太與外界接觸。我在這樣一個被保護起來的環境里度過了童年。在我的記憶中,清華園是很漂亮的。我跟我的小學同學在園裡到處遊玩。幾乎每一棵樹我們都曾經爬過,每一棵草我們都曾經研究過。當時楊振寧的玩伴中包括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熊慶來的兒子熊秉明、數學系教授鄭桐蓀的兒子鄭士京以及父親是生物系教授不的吳人美等。楊振寧當時有個綽號叫做「楊大頭」,是清華園裡的「孩子王」,總能帶著一群小夥伴玩出各式各樣的花樣。

這幾個孩子並不是天天在樹上玩耍,那時的楊振寧在成志學校上三年級,已經顯現出對知識的濃厚興趣,在學習課業方面也有不凡的天分。那時的楊振寧有個習慣,喜歡把書中看到的知識講給別人聽。有時候從成志學校放學回家,四個小夥伴越過山坡一路走回去,楊武之從老遠就能聽到楊振寧一個人在那說個不停,一會兒天文,一會歷史,一會地理,吳人美、鄭士京和熊秉明都是他的聽眾。

或許正是因為對清華園的眷戀,楊振寧把清華作為他的終老之地。而在這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大學者心裡,也是種珍藏著對成志學校的記憶。2014年8月,楊振寧走進清華附小,與他的「小師弟」「小師妹」們一起探討如何學習,清華附小一間會議室的牆上,也掛著楊振寧給母校的題詞,如果沒有對母校深深的眷戀,這樣的行為發生在一個像他這樣的大學者身上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我們常常把大學稱為自己的母校,卻常常忽略了小學才是在人生起步時的基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拍賣時光 的精彩文章:

熱愛自由的人們應該讀讀這些書

TAG:拍賣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