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敖的法源寺

李敖的法源寺

追夢赤子心

 追夢痴子心

GALA 

00:00/05:17

讀文會愛上我

看顏值痴迷我

品味能追戀我

聽聞大師故去,欷歔不已

世人對其人其事褒貶不一

然其學其文其思深值吾輩敬習

無以為念,翻出我大學時一篇舊文作悼

送給敖之,嗚呼哀哉,伏帷尚饗

GIF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從同學口中得知他們對李敖先生《北京法源寺》一書的稱讚和推崇。說來慚愧,對於那個人,那本書,我雖然早有耳聞,也很想見識一下,但卻一直沒能擠出時間來真正了解過。此次在好奇心與孤傲心雙下之際,尊重同學的推薦,找出翻手讀來。

《北京法源寺》一開始便以「神秘的棺材」作楔,交代袁崇煥死後被義僕送入憫忠寺(法源寺前身)之事,引出第一章,詳細介紹憫忠寺的由來、變遷歷史、特徵,接著便開始了本書的大故事。

先寫康有為漫步法源寺,與佘法師相遇傾心交談;接著介紹了西太后,康進士,皇帝的歷史發家,人物特點;後又講到梁啟超與譚嗣同在法源寺相識,共論「迴向品」;然後是介紹譚嗣同和大刀王五,戊戌政變之事;接著就是變法失敗,各路英雄搶救以及譚嗣同的捨生高潮。再往後講譚嗣同從監牢到法場的歷程和大清的滅亡;再是民國時期反對袁世凱復辟,介紹梁啟超,蔡鍔師徒與康有為的鬥爭。最後講述六十九歲的康有為在法源寺古剎重逢三十八年前的小和尚普凈的故事;末了以掘墳為尾聲,道出歷史滄桑,法源寺依然悲愴的佇立著!

讀完全文,很是贊同李敖先生為此書做的跋文——我寫《法源寺》中他對此書價值的肯定。是的,可以說《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廟為縱線,以橫向的、煙消雲散的歷朝各代史事人物為橫剖,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群己、入我、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濟(經世濟民)等等,都在論述之列。這種強烈表達思想的小說,內容歷史自是罕見的」。

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它寫的重點是大丈夫型的人物,是一部陽剛之作。按李敖先生自己說,此書是他在遭受牢獄之苦時,構想出來的一部小說。出獄之後,由於忙於各種事務,以及自身心理上的求全故障(即最好是好的敵人),所以躊躇下筆,一再耽誤直到下定決心。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每日兩個多小時的奮筆疾書才算完成,並且說「它只是我史詩式小說的一部,我自不打算用一部小說涵蓋所有的主題,所以,它涵蓋的,只在四百個子題之內,但內容也很驚人了」。多麼狂傲的口氣!多麼自信的誠實!

我用了幾近兩天的時間看完這本《北京法源寺》。在看書時,我會時不時地翻閱前文,查找相關內容,重新閱讀某些章節,這在我以前的閱讀習慣中是少有的。不錯,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很不一般的歷史小說,很優秀的文學作品,誇張一點來說幾乎達到同時代同類作品中的頂峰。

第一次讀過,我確實深深地被其震撼了。好幾次,我都會為文中涉及到的北京城的建築構造、功能歷史,寺廟園林的詳細布局資料反映出的作者的淵博學識或者博聞強識所折服而暗自叫好,嘖嘖不已。李敖先生對歷史人物的深刻解剖,對事理問題的犀利見解,對廣博歷史文化的純熟掌握運用,以及在文學上的造詣,自可謂「自成一家」。

我曾經狂傲無知地認為台灣文壇自胡適林語堂之後,只有古龍和李敖以及三毛能在各自的文學領域內自成一體,可稱大師級「大家」。現在看來李敖先生更適合做一位「戰士」,一位文學上的「勇士」「大俠」甚至「英雄」。

另外,此書中的史事,都以歷史考證做底子,精確度之高尤在歷史學家之上。文中大量本著歷史背景而出來的小說情節,也時時與史事掛鉤,其精確度別有奇趣。史事之外,人物也都無不求其符合歷史事實。當然小說中的苦心調劑的虛擬人物也都有其歷史根源。

至於此書思想,語言風格方面更是顯現李敖先生非同尋常的文字功底與思維價值。例如,康有為和佘法師論「種善因,做善行」,寫為信仰而死,又是一種標準,信仰殉道。講到光緒帝時,寫到「黑漆的屋中,只有一支燭光,燃燒自己,陰森之中,給人間一點可憐的光明」。講到奕?反對維新變法時說「這個人,他為維新變法搭了棧道,當別人走向前去,他卻成了絆腳石。歲月的侵蝕後,成為絆腳石還是墊腳石?」。講到「迴向品」時說到「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講到譚嗣同捨生時寫道「那是一個背影,一個前進著的背影,這樣一個偉大的同志,在一同做了驚天動地的事業以後,為了永恆,一時撒手,只留下背影給世人看」。借譚嗣同之口評價梁啟超時說「只有性格上大智大勇又光風霽月的人,才能同自己作戰,以今日同昨日作戰」。又講「你太以一件事的成和敗,成熟和不成熟來做做不做的標準了。穩健,愈穩健的人最後穩健有餘,行動不足,一事無成兩鬢霜,也一事無敗兩鬢霜。穩健,也變成不做事的借口。將目的作為手段,將手段作為目的。失敗的終點,也就是另一場勝利的起點。舍吾老以及人之老」。講到古剎重逢,又寫道「風月依然,而江山安在?慷慨成仁易,從容就義難!既得利益和保守觀念早就封殺了各種可能。你註定要為時代殉難,超不過你的時代。他是他最後的聽眾,也是最好的,但絕不是追隨者。他老了,走得那麼慢,可是,他仍是走在我前面!」等等。

還有他引用的一些很好的古詩,像「魂來滄海鬼為雄。可憐春色城半苑,寂寞余花落舊紅」,「龍樹馬鳴齊現身,我聞大地獅子吼」,「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以及借梁啟超之口道出自己對譚嗣同詩詞的解讀,這些都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素質。確實,此等學識功底之深厚,考證之精準,內容思想之深邃,藝術精湛之文實屬罕見,難怪此書能夠在2000年提名諾貝爾文學獎。

雖然《北京法源寺》幾乎可以代表那個時代最高文學成就,但其完美處還是不盡人意,仁者見智。

剛讀之初,覺得文章看似平和中帶有強烈的情感,語言中隱藏精深的思想,波詭雲譎的事態中顯出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堅韌與頑強。即便剛開始有些內容手筆都是我曾經用過或能夠掌握的,但愈往後我愈被其深深吸引,欲罷不能。

我第一遍讀過,給我最大的錯覺是—— 一人演說。這其中包含兩層涵義:一指文中大人物言談辯論思想的語氣價值好像出自一人之心,像康有為同佘法師趣談歷史,梁啟超與譚嗣同共論佛法以及譚嗣同向眾人講述自己捨生之理等處,覺得他們的心智,所要表達的思想意義價值類一家之言,似乎犯了眾人皆言作者心的筆法;二來就是人物一說起話來就是長篇大論,人物言語幾乎佔去整部書的四分之三之多,作者想把自己的思想邏輯思維見解藉此儘可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卻無視小說的情節人理,帶有劇本的色彩。

帶著這種感覺,我又不覺從頭重讀了一遍,才有所頓悟,微微領會作者的奇巧用意。寫小說,本就是儘可能的借主人公之口表達作者的思想。人物就是作者言志抒情的載體。而在文中,李敖先生能夠在人物侃侃而談中表達眾多的主題,並且按其人物性情,較為合理地使用不同的語氣,口吻,造句結構,思維方式,實屬不易。

我本來很是在乎李敖先生的這一一人演說之手法,覺其過於造勢,急於傳達過多主題,似乎強硬道盡自己的思想,完全傳道式說教,與我以前寫作風格不盡相同,犯了同一個毛病。後來再讀,同時聯繫其他作家的文學作品與風格,又不禁發現自有其不俗之處。正如李敖自己說的那樣「《北京法源寺》在小說理論上,有些地方是有意『破格』的。有些地方,它不重視過去的小說理論,也不重視現代的……所以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該趕快『過橋』的,也就不多費筆墨;該大力發揮的,也不避蕭伯納劇本《一人演說》之讖。……正因為如此,我相信除非小說加強僅能由小說來表達的思想,它將殊少前途。那些妄想靠小說筆觸來說故事的也罷、糾纏形式的也罷,其實都難挽回小說的頹局」。

此等見解,實在見於我之上。雖不敢盡信,亦有點破之處,醍醐灌頂之言。

文章還有一處在我第一遍讀到的時候就覺得有毛病的地方就是年齡問題。文章開頭說一八八八年,佘法師對康有為,普凈言自己四十一歲,但在文章第十三章中寫到,一八九八年,佘法師卻對普凈言其已然「六十二歲」,這怎麼可能?

按前文紀年計算應該是五十二歲上下,這裡就有一個年齡錯誤問題。何以見得?文章第十五章中提到一九二六年,康有為古剎重逢佘法師的小徒弟普凈,共祭佘法師八十冥誕。由此推來,佘法師在一八九八年也應該是五十二歲上下,卻不該是「六十二歲」。另外從文章內容來說,佘法師自言三十五年前他在「長毛軍」中與大刀王五同隨石達開作戰,那時他比王五大十歲,也就是二十七歲。他說石達開有意把他招為女婿,他也與石達開近二十歲的女兒交好,哪知後來兵敗被圍,他自顧逃命,沒有回去救石達開之女,後來聞之那個女子被亂軍輪姦致死,他便後悔自責不已,最終出家做了和尚。

作者寫此是有意交代佘法師的過去,以及與王五的歷史糾紛,為後文佘法法師替王五受死等情節做鋪墊。但是這樣一來,顯得過於牽強附會,漏洞百出。也許是效仿《紅樓夢》中不為常人所能理解的年歲變化(自然是無法和無與倫比的半部經典《紅樓夢》相提並論,我也自不打算見到能夠與魯迅《故事新編》相媲美的歷史小說),或者是在百忙之中稍有疏忽,亦或書籍刻錄版本問題,但無論如何,事實上這是書中一大疏漏。

李敖,作家,近代史學家,文化學者,思想家,評論專家,中國現當代白話文第一人。以其特立獨行,仗義執言,理想主義現實者特色,桀驁不馴,大智大勇風格被譽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雖然種種評論過於誇大,狂傲自詡過於包裝,但我無法否認李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

閱讀了他的其他一些作品,我竟發現《北京法源寺》一書可謂是其巔峰之作。他的其他作品,尤其他的那些評論文,除了批評,除了性,除了文字歷史考證,除了標榜的所謂的「自由獨立精神」之外幾乎沒有更深刻而洞徹的思想價值,也就是說沒有真誠的靈魂與信任的光明心性。可以說李敖屬於那個特定的時代,他已然老了,老得在戰鬥中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方向。就如同書中普凈對康有為的評價那樣,先知註定為時代殉難。

回到這本《北京法源寺》,通過它我初步了解了李敖,其「李氏文風」別具一格。他在文學創作中的玩字力和用詞鍛句上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其文學藝術造詣是同時代人們所不能望其項背的。他淵博學識,深邃思想,嚴謹求知態度,獨特思維方式以及敢為人先、躊躇滿志、桀驁真善的風格也有我學習和汲取的價值。即便如此,我還是要說,從目前看來,他永遠也比不了魯迅,也不能夠超越胡適林語堂。李敖先生最多是能夠在自己的年代裡站立在台灣文學圈中的霸王位置上,傲視群雄而仰望遙遠神奇的大陸。

也許在望向那神聖的故土時,他也有睥睨馳騁的豪情,跨步世界的壯志,但實際上他離不開那個神秘瑰麗的寶島,他永遠屬於那裡。那裡成全了他,也埋葬了他。我發自內心地說,李敖先生已經達到了一個同輩幾乎無法達到的高度,他的文才,他的性情,他的品格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個時代。他的遭際,他的罹難,他的牢獄,他的孤獨,他的自尊自強自信,他的歷經眾叛親離,他的看盡世態炎涼等等,這些也都造就了李敖先生無可替代的成就與地位。

在許多方面上,目前的我,很是欣賞、敬佩甚至羨慕他的。一定程度上,李敖先生也影響了我對小說的看法和創作手法。既然如此,還是應該以後當面表示一下的,但願有幸得其抬愛成為忘年交。

話說回來,這樣一來自己的責任不就無形中又增重了許多。求學問,做文學,寫大文章,應該盡我的能力去做。誠如李敖先生言「在一般以小人物為小說的矮從中,我高興我完成了以大人物為主角的這部《北京法源寺》。寫大人物是多麼振奮自己,振奮人心的事」!那如是言,我便望著前人的腳步,踏出自己的方向。

恰好,讀完《北京法源寺》,第二天學校放清明長假,我便利用天時地利,去了趟北京法源寺。按照我原先的計劃,到了北京,下車獻完血就直奔菜市口,終於找到了那座古代寺廟觀光了一番,在佛像面前也虔誠的意會神領了一番。

可是我看到的,找不到半點書上風雲變幻的痕迹,只呈現出歷史的滄桑,世人的苦難和浮躁的現代風氣。不過不能說沒有大開眼界,至少我看到了一些在現代社會中遭受某種困苦,心結難以打開而求賜靈魂解脫可憐的施主們的繁複跪拜禮節,並且一直在旁觀其行禮過程以致竟能默默記下學會,最後我默默走出那座現代人眼中只有神佛沒有歷史的「憫忠祠」。回來的路上我不禁又想起李敖先生在書中談到的與之有關的看法,隨口喃喃:佛在心中……

如今的法源寺不僅演繹著歷史的滄桑,還承載著過多的現實和憐憫。時間總會溜走,歷史終將過去,生命中承受的苦難也有窮盡的時候,但是什麼時候面對神佛,人們不再只是一味祈求解脫,而是靈魂清潔地撫摸歷史,感受滄桑,更加堅定地走入塵世?

我想站在家鄉的海邊,遙拜這古老的寺廟,虔誠地問候歷史與現實,撣撣身上的塵土,迎面海風的吹拂,眺望天邊的雲海,堅定心中的乾坤,笑對神聖的職責與使命,義無反顧地殫精竭慮地嘔出自己的血來。

因為我相信,在偉大的事業中,我並不是一個人,還有他,她,和他們……

敬謝

師哥戲話

你讀過李敖的書么?

呼吸:fengtaisb

藝術·文學

詩歌戲畫|世俗凡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吸呼 的精彩文章:

雨戀之戀之戀雨

TAG:吸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