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蘇東坡這半個中醫人

蘇東坡這半個中醫人

年輪褪去十二年,懵懵懂懂地,與子瞻在課本初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子瞻恰如那枝傲立霜風的菊,清淺而堅毅。他低吟淺唱,拂袖就是一派明麗的秋光。



一入子瞻門,便自此不可收拾。《和子由澠池懷舊》,《殢人嬌》,《趙清獻公神道碑》……無論是竹林外的玄都花,還是初晴後雨的西子湖,都在子瞻的筆下行雲流水,質如璞玉。尤憶那一句翛然的長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子瞻的曠達,亦是他千百年來引人追隨的魅力。



子瞻的詩詞文自是韻味無窮,以至於光芒掩蓋了他在中藥研究方面的造詣。事實上,子瞻在他所研究的任何一個領域都不是淺嘗輒止,他不但有著豐富的醫藥學知識,而且著書立說,其中為後世所知的就有《葯誦》《服胡麻賦》《記蒼朮》《蒼耳錄》《服地黃法》等,為傳播中藥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故而,除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被後世譽為「半個中醫人」。當子瞻的文采與中藥相結合,就產生了無與倫比的文字反應。例如《東坡雜記》描述:「

人之食芡也,必枚嚙而細嚼之,未有多嘬而丞咽者也。舌頰唇齒,終日囁嚅,而芡無五味,腴而不膩,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華液通流,轉相挹注。

」寥寥數語,便將古人嚼芡實之情景勾勒得呼之欲出,讀來讓人不禁唇齒清涼,口中生津。




從大背景來看,中國歷代王朝對醫學的重視,莫過於宋朝。宋朝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醫改措施,其中包括設立官辦葯事機構——太平惠民和劑局——來實行國家對醫藥購銷的專賣,此舉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的醫學發展和人民醫療水平的提高。得益於宋政府的重視,「尚醫」在宋朝社會,尤其在士大夫階層蔚然成風。



仔細查閱研讀文獻後不難發現,子瞻之所以熱衷於中藥,不僅是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也是因為其身體狀況欠佳。他曾在《次韻樂著作送酒》中透露自己「

少年多病怯杯觴

」,幼時體弱多病,出仕後又屢次遭遇貶謫放逐,長期生活於蠻荒之地,身體自然沒少受折磨。為了有朝一日活著回到朝廷,他將希望寄之於中藥。



同時,深受儒家仁民愛物思想熏陶的子瞻,對當時生病卻沒有條件得到好的醫療救助的百姓表現出深切的同情。子瞻《書東皋子傳後》云:「

故所至當蓄善葯,有求者則與之,而尤喜釀酒以飲客。或曰:子無病而多蓄葯,不飲而多釀酒,勞已以為人,何也?予笑曰:病者得葯,吾為之體輕。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子瞻常常搜集和儲備藥物,有人來求就無償給予。這樣勞己利人的行動不免遭到別人的不理解,他只是雲淡風輕地笑笑:生病的人得到藥物治療,我也感到身心舒暢了。其憂民愛民之心溢於言表。




子瞻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家,更是一位嚴謹的用藥專家。他在流放期間鑽研醫藥知識,向識醫知葯的好友請教問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醫藥思想。




子瞻深知藥物亂用濫用的危害,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葯有毒,乃能已疾

」,用藥實際上是「以毒攻毒」,這樣清醒的認識實在可貴。過量服用藥物無異於服毒,不但得不到療效,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危及性命,即使是純天然的中藥也不例外。




一次,子瞻的友人錢穆父向他求贈一種藥物——紫雪。由於此葯毒性頗大,子瞻相當謹慎,立即表示:「

求紫雪, 納五兩去。尚有數兩, 不欲多馳去。中年豈宜數進此葯乎?

」只能給五兩,這不是吝嗇,而恰恰反映出一片赤誠仁心。




他認為人在健康時不應該隨便用藥,「

今吾憂寒疾而先服烏喙,憂熱疾而先服甘遂,則病未作而葯殺人矣

」(《東坡先生志林集》)。而倘若生病,就應該對症下藥,葯不對症時須及時換藥。藥材價廉易得有效為最好,不盲目追求名貴藥材,子瞻的這些醫學思想時至今日依然適用。




子瞻愛憎分明,強調醫者仁心。他盛讚那些「

用心平和,專以救人為事

」的良醫,批評個別「性行不甚純淑」的庸醫,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在《蘇軾文集·記張君宜醫》中可見一斑。他還強調切忌聽信巫覡的騙言,避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子瞻被貶到海南時,目睹當地不少人信巫不信醫,殺牛求神來治疾病,「

病癒則歸德於巫,不愈則稱神怒,人牛皆死而後已

」,湊巧醫好了病就歸功於巫覡,醫不好就遷怒於神明。




他對百姓的愚昧備感痛心,也更加堅定了鑽研中藥懸壺濟世的決心。於是在輾轉流放期間,每到一處,子瞻便有意識地搜羅當地的方葯,經過親身用藥實踐證明其有效後收錄成集,備他日之用。同時,他也嘗試親自為百姓診脈開方,力求讓病人得到及時、恰當的救治。



子瞻有如綿綿春雨,潤物細無聲。在被下放到陝西鳳翔任簽書判官時,他看到鳳翔地處偏僻,缺醫少葯,便把他在京時抄錄的太醫院《簡要濟眾方》五卷重新書寫出來,張貼於市,以供民眾抄錄使用,此舉廣受民眾稱讚。任杭州知府時,適逢瘟疫肆虐,不少病人治病條件困難,他就籌資在城內建立了一個醫療場所「安樂坊」,由醫生負責為病人診治疾病以及照料和護理。這是當時全國僅有的幾家醫療場所之一,是我國較早的醫院的雛形。




甘典江先生在《母親的中藥鋪》中如是說:「

一根草是葯,一撇葉是葯,一線陽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個人可以是另一個人的靈芝。

」於我而言,子瞻亦是我人生一味無價的中藥。他遇水成茶,遇米成粥,為我清熱解毒,可以用善良平和面對世間險惡。縱使半世顛沛流離,也要一生詩情畫意。




當然,由於時代和個人能力的局限,子瞻對醫藥的研究並非完全符合現代科學,例如對「聖散子方」之功效的誇大拔高,例如對煉丹服石養生和「辟穀之術」的信服和宣揚。因而也只能稱其為「半個」中醫人。




瑕不掩瑜。縱觀蘇軾在醫學領域的活動,對提高宋代醫學的地位和帶動宋代文人競相涉獵醫理產生了有利影響。蘇軾以政治家、文學家的身份摯愛醫學、涉獵醫學、傳播醫學,起到了醫學家難以起到的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



 



參考文獻:


《蘇軾與中藥》 暨南大學文學院 陳偉慶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02(15),84-87


http://kns.cnki.net/KXReader/Detail?dbcode=CJFD&filename=NJZD201402004&uid=WEEvREcwSlJHSldRa1FhcTdWajFuajU3SEt3dmxxNXZucE9oWDZyRG9zU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




推薦閱讀:

十八年來一味,勾起餘生盡回味


莫失莫忘


百草歌——汝名可憐惜,汝可知之否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繼續給大家推薦《

萬病之源:任之堂解說不可不知的養生誤區

》,點擊

閱讀原文

可直接購買




這本《萬病之源(任之堂解說不可不知的養生誤區)》由《醫間道》作者任之堂主人余浩指導,《任之堂跟診日記》作者曾培傑、陳創濤創作完成。


書中細數了當代*國大眾中普遍存在的錯誤健康觀念和養生保健誤區,指出這些觀念和誤區才是導致現代人疾病叢生的萬病之源。


作者記錄了在任之堂跟師行醫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講述了人們因為錯誤的健康觀念而生病、為疾病所苦的真實故事。這些常見的錯誤觀念和養生誤區涉及衣、食、住、行、運動鍛煉、求醫治病等方方面面,往往被大家視為正確的常識,其實卻是引發疾病的真正元兇。書中通過許多患者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不能只知治病,不知防病,只關注疾病,不關注導致疾病的原因。《萬病之源(任之堂解說不可不知的養生誤區)》文字鮮活生動,娓娓道來,既體現了傳統的中醫養生智慧,也有對常見疾病的中醫醫理解讀,還提出了許多益的保健方法,是不可多得的原創養生精品圖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經方體質大總結,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把大米炒一下,竟成了一味葯!颳走腸道毒素垃圾,大肚子消失不見!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