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歷史哲學導論》與相關看法

讀《歷史哲學導論》與相關看法

也算是斷斷續續的讀完了沃爾什的《歷史哲學導論》,其中的具體細節也隨著閱讀的進度而有些忘卻,好說歹說做些簡單筆記,可供此文的撰寫。

學習自始產生快感,徑直明了的快感和鬱郁不得求、憤悱而發的快感,最終都歸於得到與滿足以及對未知的嚮往與渴求。看這本有些佶屈聱牙的書(對我而言),有時憤慨為何不好好說話,但深入淺出絕非易事,同時很多事情是無法簡單的解釋清楚,必然要經歷多重的論證和描述,同時不斷引入概念才能更好地讓人理解。

沃爾什此書應該是歷史哲學學術史上第一本提出分析的歷史哲學和思辨的歷史哲學的劃分的相關著作,這本書前面重點談論了批判的歷史哲學的(分析的)相關問題,後半篇簡單評論了幾個思辨歷史哲學者的觀點,最後補論中探討一些科學和歷史學的問題以及歷史學中的因果關係問題(最後補論未能看的清晰)。

在本書第一章中,作者探討了一些基本話題,歷史哲學的興起問題、劃分問題、劃分依據等一些基礎概念,本章作為一些總括性概念的討論,閱讀本章有利於對相關情況的了解以及下文的閱讀。

在第二章中,作者將歷史學和科學進行一些對比,作者並不贊同實證主義者的那種貼近科學的,走向科學的對歷史學的看法,反駁了歷史學只是單純的尋求事實的觀點,認為歷史學除了尋求事實(類似於尋求感官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解釋它,關懷過去人類的經驗與行為,除了發現它,確定它,還要解釋它。作者先定義科學知識的特徵:a採用一定方法論取得知識並按照系統性語言描述(納入一個系統的、整體的理論體系中),作者對科學知識的特徵的第一條歸納其實可以看出他的融貫論傾向,這在他後文的闡述更為明顯。b採用普遍特徵或普遍真理概括或被包含。c有效並有用(某種程度上可以做出預言或是控制進展)。d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觀察結果獨立於觀察者,也就是觀察結果不會被觀察者的價值傾向等各方面所改變。

雖然沃爾什是20世紀的歷史哲學研究者,但是他對於科學的定義還保有著牛頓——笛卡爾的相關色彩,從對科學知識的特徵的第四條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一方面時代的局限,另一方面我認為是科學、歷史學、哲學之間信息不對稱才會導致這種情況。哲學和科學之間有著科學哲學、自然哲學等作為橋樑,哲學和歷史學有著歷史哲學(思辨的和批判的)作為橋樑,但是明顯歷史學和科學沒有有效的建立起橋樑(這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歷史科學以及實證主義的失敗),作者論證中著重突出了歷史研究除了歷史事實本身,更重要且必然帶有研究者價值觀甚至是偏見,也就是何兆武先生說的歷史學(二),但是觀察結果是否獨立於觀察者的這個問題,至少在量子理論這個問題上已經答案不唯一了,我本身非物理系學生,對物理的了解也遠不專業,但是基礎的一些也算有些了解。

但是實證主義重視經驗,反對先驗,但又總想讓歷史學傾向科學,向科學看齊,廣泛上說也就是想讓各個學科走向齊一,不經別人同意,擅自把學科們放在普羅克拉斯提斯之床來評判和檢驗,這本身就是一個先驗的情況,其中的矛盾已然顯現。

但是我還是同意在歷史學中,有著和科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對知識的獲取與理解的途徑上。歷史學對過去事件的復原或是復活,依靠於以往的事實證據,但更要求研究者用自己的體驗能力去體驗、去感受,而非科學的外部觀察獲得知識。思想和經驗的知識我們只能從內部接受,這讓我們無法從外部觀察的途徑獲得想要的知識和感受,這是科學知識獲取途徑和歷史學知識獲取途徑的區別。不過在《未來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表達了他作為一名人文學者對人類思維、自由意志將被生物演算法控制的可能性的提高的恐懼,一定程度上我也有著這方面的想法,往上延伸就是以往的知識壟斷(祭祀與宗教)演化成對人腦數據的演算法控制,這些問題的確值得討論。

在第三章歷史的解釋中,作者主要以柯林武德的唯心主義歷史理論作為探討對象,並著重解釋「綜合」這個概念。關於柯林武德的歷史觀念,他認為這個理論主要由兩個命題構成,一是歷史學是探討過去人的經驗和思想,二是歷史理解具有直接的、獨特的特點,可以被體驗,也就是上文中所提出的從內部去理解歷史,也和自然科學最大的區別。作者簡單列舉了對柯林武德這種唯心觀念的反駁:從唯物史觀來進行進攻;許多歷史行動並非經過深思熟慮完成的(也就是說很多行動並不是帶有著思想),更多的是來自衝動;這種唯心觀念在經濟史上的無力。但是對上述觀點的反駁也是可以有的,對於一二點,衝動的背後的精神原理和其大腦的關係,我相信精神分析學者以及心理史學學者應該不會太過擔心無法解釋,而經濟史等看似無關,但是其背後有著千千萬萬經濟參與者,他們的意願和思想也貫穿著經濟史的研究。

再來觀察柯林武德的觀念,更多程度上的自己的理解是,歷史學是研究人類過去的經驗與行為,而人類的經驗的產生和行為的催動來自於人類的思考、思想,可見歷史便是由人類的思想構成。但是這種理論很難經得住檢驗,因為你的洞見和體驗很難傳到我的身上來,有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的解釋必須有著證據來證明我們發現過去的人在思想什麼,哪怕是將自己放置於他人的位置,也要證據加進一步分析,這就必然的觸及了對歷史人物或事件所處於的位置的考察。在這種情況下,綜合作用(colligation)便值得考慮和使用了。

綜合作用在本書的定義是「通過追蹤一個事件和其他事件的內在關係並給他在歷史的脈絡中定位的辦法來解釋那個事件」。怎樣理解?一個歷史學家在描述某個特殊的歷史事件時總是試圖將其放入某個總運動作為其一部分來開始解釋。綜合作用相對於實證主義更適合唯心主義,它想讓歷史變得具有可理解性,很大程度上在尋求一個整體的思維,尋求整體是有著尋找普遍特徵的傾向的(並非濫用歷史的思辨),尋找普遍特徵總會有貫穿其中的內核,在唯心主義這邊就是所說的思想。畢竟歷史學是研究人性的學問,材料比較特別,研究者必然也要帶著一些關於他自己的人性的看法和經驗。

在第四章有關歷史學真實和事實問題中,很多不是討論某個歷史細節或情景的真假或是取得真實的步驟,其實是討論歷史學究竟能不能獲得真實和事實。在這裡作者提出了兩種真理觀——符合論和融貫論。符合論簡單的講就是真實性等同於符合事實,符合事實者為真。符合論有著牛頓——笛卡爾科學哲學世界觀,將任何領域的事實獨立於研究者自身之外。在這樣的真理觀下,一種理論的正當職能在於解釋、公正對待以及包羅事實,所以事實對於它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參證結構。我們相信一個理論確信為真時,它和事實之間的區分將會出現模糊甚至消失,我們給定的理論不過是一個當前可供應用的語言結構、知識結構,但是當我們提到進化論(還是假說)的時候,我們(宗教徒除外)似乎把它當成事實。所以我們的理論所要加以參證的事實如果要履行基本區分的職能的話,它本身要有著被賦予命題的形式,所以一條真理並不能全面的闡述論述事實。由此引出第二個真理觀。

融貫論所要作出的嘗試,並非將理論(陳述)和事實進行關聯,而是討論陳述與陳述間的關係,它主張「如果一個陳述被標明可以和我們所準備接受的其他一切相融貫或者適合,那麼他是真的」。我們所做的任何論述並非孤立做出,都是有著一定知識背景以及前提假設和條件來做出;另外,我們所接受的新理論並非只是單純的接受單一的新理論,而是聯通著以往的認識以及信念進行著接受。所以如果我們要對真實性給出一種令人滿意的論述,我們必須把焦點集中在我們知識的系統性上面。融貫論並非拒絕事實這個概念,而是對它進行新的解說,它是一種思維過程的結論,因為事實必然為人所確立(事實被拉下神壇),這意味著事實和理論間並沒有原則性的區別。最終的結果是人所確立的和人所確立的相證與關聯。學習唯物主義總是懷疑為何會有人相信唯心主義(如果按照這種劃分),很多程度上和我們怎樣看待人的能動性和我們有多好能動性有著關聯。融貫論將我們帶入一個看似悖論中去,即任何學科的事實都只是暫時的確定(同等的可疑),對於這些問題,我認為休謨、康德、波普爾等人的著作會有更多闡述。我對融貫論(在這本書的簡單闡釋中)有著一個疑問也就是融貫論的起源問題,我們用著已有的知識體系在套用和驗證著新知識新理論,但是最初的那個知識或真理我們是怎麼獲得的。

在歷史學和符合論中,作者認為歷史學的很多證據來源於記憶材料,無法獲得直接知識,無法接觸直接事實,而且記憶材料很大程度上受主觀影響,給其在符合論的體系下增加了很多不確切性。而在歷史學中的融貫論的一些問題,首先是我上面所說的最初的依據是否還是理論(想像),事實性的知識必然根基於事實;另外,融貫論滑向相對主義,架空整個結構,區分現實和人類想像的標準難尋,徹底滑向唯心。

此書的精彩遠超讀者想像,關於配景理論、歷史的因果問題等等,因為我本人水平的限度實在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版式:Z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度史新編 的精彩文章:

TAG:度史新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