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的最高成就「聖人」

人的最高成就「聖人」

「孔子真有其人。人為生活,職業所限,所惱。看看過來人怎麼做。選誰,選能讓自己氣脈貫通的人。從王陽明追溯到孔子,是文化源頭處認清。聖人就在那裡,從其經歷,從其著作,從其功業,探索其精神結構。再看如何打成一片,可有整體之感。沿著這個感覺,向上一躍。再看四書五經時,可會聖人之心,會聖人之意。好像接上脈一樣,從源泉處湧出無窮能量。」

《明朝那些事》前些年很火,書中明朝第一牛人是王陽明。在我國傳統的評價體系里,聖人是人成就的最高階段。五千多年來中國聖人只有兩個半,其中的兩個說的是孔子和王陽明。陽明成為聖人有個關鍵時點,史稱龍場悟道。悟了後,說再看四書五經,就像是為我自己注釋一般。五經原來是六經,《樂經》失傳。要知道六經都是孔子編的,讀懂孔子是解開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至聖先師——孔子

那問題來了,孔子是怎麼成就自己的呢?

我們都知道孔子留下了六經,在知識這個層面上,是既往文化的集大成者。《詩經》、《書經》、《禮經》、《樂經》、《易經》、《春秋》。

看其知識的結構:有虞,夏,商,周四代的皇家典籍,有本國的歷史,有國家治理的制度,有反映民風的文學,有反映禮樂精神內涵的音樂,有中國源頭大成的哲學。這個知識結構,是帝王師的水平。可後世讀四書五經的那麼多,成為聖人那麼少,可見這裡不只是個知識的問題。

看其教育的內容: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孔子所在的魯國是當時禮樂風氣最為深厚的地方。孔子的先祖是商朝貴族,宋國國君。孔子的父親是魯國的大夫。可以說,這個教育體系,文武兼備,德智同行,道藝雙修,六藝和六經相輔相成。可以說孔子接受了那個時代最精華,最系統的教育,但同樣教育本身不是成為聖人的充分條件。

孔子怎麼成就的,得放在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來理解。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和母親及異母哥哥,被父親正妻不容,在外獨自生活。童年生活便經過生活的磨礪,十五便志於學。但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貴族,這點給他自豪與期望。孔子十九歲,為經常回宋國祭拜祖先,娶了宋國人的女兒。生活的強烈反差,志於學的強大動力,系統的學習經歷是內因。在外,當時已是春秋時期。他在生活的過程中,詩,禮,樂,春秋四本書都以鮮活的社會註解。有些東西,在那裡存在,比成千上萬文字說明有用的多。曾說孔子觀《韶》三月不知肉味,禮樂就在那裡,詩經里的詠嘆就在那裡。歷史就在身邊發生。

孔子一生忠於自己。他說「誠」就是人喜歡美色,厭惡臭味一樣真實。周遊列國,快餓死於陳蔡之間時,其志仍不移。他志於學,手不釋卷,韋編三絕。他喜愛音樂,詩歌,弦歌不綴。以此導性情之正。有情感,但不過度。有感而發,感而遂通。

孔子一生成就別人。他懂人,所以能因材施教,因機說理。辦私學,將貴族教育的精華,移植到中華民間廣堥的大地上。英才無數,影響華夏數千年不衰。

孔子一生追求大道。他是做過官的,最大做到大司空,且一生遊歷,不斷與各國君主,大臣來往。這個經歷,讓他對歷史,政治,制度,民風,教化打成一片。周室榮光衰微,王道在霸道之世難行,難行亦行,不改初衷。晚年,專研《易經》,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內證圓滿。內聖外王,至聖先師。

孔子,可觀。

觀至六經精微,觀至身心安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WEI 的精彩文章:

TAG:未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