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上海高架橋下「灰空間」,除了設停車場、種灌木綠化,還能派啥用場

上海高架橋下「灰空間」,除了設停車場、種灌木綠化,還能派啥用場

延安路高架下方有多少個停車場?又有多少處綠地?以「橋下空間」為主題的「行走上海2018——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日前陸續發布了設計任務書,首個任務書聚焦位於延安路高架下方的新虹橋中心花園。

這處高架橋下的城市綠地位於上海歷史最早的開發區虹橋經濟開發區。在去年發布的《長寧區2017-2021年城市更新總體方案》,虹橋地區將在2021年完成區域綜合配套提升,優化城區空間布局、提升重點區域土地效能等事項被提上重要議程。

在臨近虹橋開發區的凱旋路,位於軌交3、4號線輕軌高架下方的橋下空間也被列入了今年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如何通過優化軌交站點上蓋和周邊區域的功能與空間布局來提升城區品質?上海正從細微之處著手。

位於上海延安路高架下方的71路中運量公交車車站。

停車場和公園間缺乏「潤滑劑」

春光明媚的周末下午,新虹橋中心花園內遊人絡繹不絕。記者在現場觀察後發現,周末時段,該片區域的遊客大多是周邊居民和過路遊客,其中帶著孩子來遊園、放鬆的家庭客流較為集中。

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新虹橋中心花園建成於2009年,緊鄰上海中心城區最重要的高架快速路延安路高架。公園有兩處主要路口,虹橋路上的南門位於軌交10號線伊犁路站上蓋,北門則與延安路高架下方空間「無縫接壤」。

然而,市民若想穿過北門前往延安西路地面,需經過一處橋下停車場。出於安全和管理等方面考慮,開通給市民的通行空間並不大,且入口處還設有護欄,推嬰兒車或持有大件物品的市民需停車場管理員人工打開鐵門方可通行。

新虹橋中心花園北側入口緊挨著延安路高架下方。

花園北側行人入口位於角落,並設有「S」形圍欄。

公園近在眼前卻找不到入口,原因之一是道路、停車場和城市公園之間的空間銜接不夠順暢,需要一些「潤滑劑」。

「橋下空間」微更新試點項目長寧區規土局聯絡人告訴記者,上海城市建設發展到現階段,橋下空間的現狀利用狀況已經與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標定位有所不符。本次選擇的幾處試點區段均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提升潛力。以延安西路高架新虹橋中心花園段為例,該片區域位於虹橋開發區和古北地區之間,緊鄰中運量站點和軌交站點,交通可達性強,加上大綠地的吸引力,常年人流較多;另一方面,該片區域的橋下空間凈高約5米,面積也較大,且橋下一側緊貼新虹橋中心花園,可達性好,花園的北側主入口就設於橋下,設計者可以有更多發揮。

歡迎可行性框架下的「腦洞大開」

延安路高架沿新虹橋中心花園段的高架下空間長度超500米,寬度約40米。本次微更新重點設計範圍為花園入口廣場,全長約300米,現有泵房、綠化、停車場等功能,目前場地四周均設有圍欄。

新虹橋中心花園北側入口位於延安路高架下方,橋下空間最為矚目的是停車場。

在走訪參與今年城市空間微更新計劃的三類橋下空間後,記者發現,停車場、綠化灌木帶和各類封閉區域是目前上海市區最常見的橋下空間形態。如凱旋路的武夷路至長寧路段,沿線的軌交3、4號線高架下方多為停車場和高聳的綠化帶,位於武夷路至安化路之間的橋下區域還有一處垃圾轉運站,也是此次微更新的重點設計範圍之一。

微更新計劃主辦方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表示,橋下空間常為廢物堆積、照明微弱、雜訊尾氣環繞的區域,成為人們容易忽略的「城市灰空間」。尤其是功能零散、環境單一的橋下空間,更亟待激發活力。

「但是,橋下空間有三大先天劣勢。」長寧區規土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微更新試點消息發布後,不少市民對橋下空間的環保、交通和安全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表達了擔憂。因此,在徵集到各試點區段初步設計方案後,試點組織者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和長寧區規土局將會邀請建設、交通、環保、綠化市容以及設計方案中涉及的部門、專家一起,共同開展相關論證。

軌交3、4號線延安西路站車站下方空間

一位行人正試圖從平台上跳下進入人行道。

軌交3、4號線近武夷路段輕軌高架下方,圖中區域行人無法通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微更新試點中較受關注的問題集中在橋下空間到底應該擴展哪些功能。此外,也有設計師留言提出了新穎的設想,如希望在凱旋路輕軌站高架下方增加行李自動寄存設施,方便遊客在上海最初和最後的停留,在商圈購物的人群也可將「戰利品」寄存在橋下後繼續「血拚」。還有人提出,凱旋路試點(長寧路-武夷路)段位於中山公園商圈,周邊餐飲、娛樂休閑設施密集,能否在高架下方近輕軌站區域增設提前排隊取號、獲取優惠券的自動設施。

類似各種「腦洞」都將得到微更新主辦方和長寧區規土局等部門的認真對待,接受公眾、專家和政府部門的共同論證。

莫讓「灰空間」變消極

軌交3、4號線輕軌高架橋下空間,圖中為凱旋路安化路路口。

軌交3、4號線於上世紀90年代末開工建設,2000年底3號線一期開始運營,成為上海首條以高架線路為主的軌道交通。2006年,軌交3、4號線共線運營段和延伸段完成建設,中山公園地區也隨著軌交2、3、4三條線路的交匯成為上海市中心重要的交通樞紐型商圈,工作日早、晚高峰和周末的客流量尤為顯著。

不過,恰恰在時常人潮湧動的輕軌高架下方,存在著多處被圍欄和擋板阻隔、行人無法進入的空置地帶。美國作家簡·雅各布斯在其現代城市規劃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提到,城市中的功能單一區域都具有相似性,若功能單一的區域相互組成交界地帶,往往就會成為城市中被人忽略的灰色地帶,而這樣的交界地帶則被認為是城市中的「消極空間」,甚至成為城市邊緣地帶。

橋下空間無疑是典型的「城市灰色地帶」。此次微更新試點,軌交3、4號線長寧路至武夷路段長度約580米,寬度在20至30米之間,主要由三個狹長的島式空間組成,橋下空間包括社會停車場、綠化隔離帶和市政用房。主辦方希望藉助微更新設計,探索高架橋下空間更適宜的業態、空間使用途徑,尤其是通過空間整理和景觀提升,提升垃圾轉運站等市政設施的環境品質。

輕軌高架下方區域戛然而止的步行通道

哦,原來是要與機動車道暫時「共享」空間

如何讓其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變得越發消極甚至不易親近,位於市中心濱水地帶的橋下空間同樣給了設計者們大顯身手的舞台。在今年微更新計劃中,蘇州河沿線引橋橋洞空間的設計點多達四處,由西向東依次包括威寧路橋、古北路橋、內環高架和凱旋路橋。設計區域引橋長度在50米至120米不等,寬度在30米至50米之間,其中凱旋路橋下方還有一處半月形的濱水開放空間有待更新。

河邊地帶有「城市接縫處」之稱。在規劃專業角度看來,解決河邊地帶真空狀態的常見方法就是建立公園。根據上海市住建委的數據,目前外灘至外環線的蘇州河中心城區兩岸42公里岸線中,尚未貫通的15.3公里有約63處斷點,其中1/4位於長寧區段。去年底,蘇州河慢行步道(一期)中山公園3號門至雙流路段已正式開放,記者了解到,蘇州河引橋的橋下空間微更新也將呼應蘇州河貫通工程,並與蘇州河慢行步道建設進行結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 的精彩文章:

楊浦服務雙創「十大品牌」集中發布,政府出資、出地,鼓勵創新「小巨人」崛起
為慈禧太后緙制壽袍、為首博複製龍袍,他們世代守護這門「通經斷緯」藝術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