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贈地學院與農業職業化

美國贈地學院與農業職業化

引言——19世紀中後期,美國農業職業教育的開展與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促使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發展,即專業化城市出現。由於城市的優越吸引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和破產農民遷入城市,加速了美國城市化進程,而美國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和模式對我國解決「三農」問題有一定借鑒意義。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城市化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美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發展較高的國家,綜觀美國城市化發展的歷史,農業職業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農業職業教育的歷史發展脈絡——

1784-1786年三年間,美國政府連續頒布了三條法令,將按地段出售國有土地並逐步建立權利平等的新州。同時鼓勵東部居民向西部遷移,掀起了西進運動的序幕。1832年傑克遜政府時期,允許農民佔有土地,並逐步降低土地價格,造成擁有土地的農民數量迅速增加的現象。

為加快經濟的發展並在國會爭得更多的議員席位,各州相競推行優惠的移民政策。1796-1860年間,約2.75億英畝的國有土地被出售,約200萬戶農民在美國中西部建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

同期,美國引進並廣泛推行機器零件標準化,複雜的機械能迅速大量地生產。農業機械的革命需要大批農機製造、維修人才,但無論是東部大學,還是新建的教派學院或非教派學院,大多與社會現實脫節,不能培養實用的人才。即使到了1862年,美國工科學校也只有6所,由於學院數量少且學科分散,難以滿足工農業生產的需要,《莫雷爾法案》出台順應了時代的需要。《莫雷爾法案》提出根據各州議員數量贈與土地以支持農業和機械製造業在各州的發展,美國的高等教育從此開始成功地走上了一條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美國農業職業教育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

(一)美國贈地學院辦學特色

贈地學院創立之初遇到了諸多困難,其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為社會接受。社會人士視贈地學院是次等品,不許子弟涉足,學生希望選擇老牌公立大學或私立大學;而農牧民由於文化基礎差,無法跟上正常進度。面對困難,贈地學院只能通過調整專業、改進教學方法使社會認可,並因此獲得社會的肯定。縱觀美國的農業職業教育不難發現,其體現出以下辦學特色:

注重實用,課程設置多樣化。據相關統計,1862-1896年,美國共建立69所「贈地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康乃爾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都是在「贈地學院」的基礎

上發展起來的知名學府。為培養急需高素質專門人才,贈地學院開設農業經濟學、園藝學、昆蟲學、農業植物學、畜牧學、獸醫學、農場管理基礎課程,進行農業科技教育。同時,根據地方需要開設相關課程,如威斯康星大學的牛奶脂成分測定、康涅狄格州立大學的玉米種子培育,而且還有木工、傢具製造、農機維修、漆工、鑄工、制衣、雕刻、電報學、銅板印刷、照相術等課程設置。課程領域超出了傳統農業的範疇,涉及到服務業等相關領域。

開展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地方經濟。贈地學院利用人才、設備優勢,集中人力、物力開展針對性研究,重點解決農業生產面臨的實際問題,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如威斯康星大學發明的奶脂百分比測定法可對市場銷售的牛奶進行快速分級,該項成果為該州制奶業節省數億美元。在聯邦政府的資助下,贈地學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根據當地實際需要興辦各種培訓班、舉辦巡迴園藝講習班、發行通俗易懂的讀物且舉辦函授教育。贈地學院除完成教學科學研究任務外,還積極主動地為所在州或社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信息和技術諮詢,受到農場主和農民的歡迎。

(二)贈地學院對美國城市化進程的影響

南北戰爭之後,美國城市化迅速發展,鄉村人口、工商業、各種機構向星羅棋布的各個城市聚集。究其原因,贈地學院的創建和農業職業教育的實行功不可沒,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培養大批農業人才,促進農業的現代化。 「贈地學院」辦學經費充足,收費低廉,深得廣大民眾歡迎,美國高等教育規模迅速擴大。據統計,1882年,「贈地學院」在校學生總數2242人,1895年增加到25000人,1910年達135000人,占高校學生總數的1/3。正如美國學專家賀國慶所言:「贈地學院通過培養大批實用的經濟發展所急需的科學技術人才,為美國工農業現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另外,收割機、康拜因機等農用機械的廣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美國農業現代化水平飛速發展。農業勞動力在勞動力總人口中的比列從1850年的63.7%下降到1870的53%、1900年的37.5%;同期,美國農業總產量增長了7倍多,國內耕地面積只增長了l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人數只增長了72%。20世紀初,美國工業生產總值躍居世界首位。

農業商品化促使城市化進一步發展,專業化城市出現。隨著美國農產品的商品化和專業化進一步加強,形成若干以單一作物集中種植的「生產地帶」,主要有西部小麥帶、中部玉米帶、東北部多種經營帶和南部棉花帶。工業化的縱深發展客觀上要求獲得更廣闊的投資場所,更接近原料市場、銷售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隨著同類專業廠家在某一地點的快速集中,別具一格的專業化城市應運而生,這些城市相互依存、聯繫甚密,形成較為緊密的城市體系。如內布拉斯加州最大城市奧馬哈利用地處玉米帶的優勢大力發展肉類加工,在其周圍形成大批以畜牧產品為原料,專門從事買賣、運輸、屠宰、半成品加工,罐頭製造的小城鎮,進而成為畜牧加工的專業化城市。

農業現代化導致農民分化,為城市提供大量勞動力。19世紀末美國農業生產率大大提高,迫切需要開拓國際市場,但美國長期堅持的高關稅政策以及俄國、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的小麥大量湧入國際市場,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1866年一蒲式耳小麥賣1.53美元,1898年只值0.58美元,而農具的價格卻比以前提高的一倍。農場主被迫低價拋售農產品,轉而在市場上高價購買工業品,故而深受「剪刀差」盤剝。部分經營不善的小農場主被迫用土地抵押的方式來維持再生產,大批土地落入東部金融資本家手中,再加上壟斷資本的控制以及聯邦政府執行犧牲農場主利益的政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宅地農民急劇分化,小農紛紛破產,就全國而言,1900年的農業工人總數已達到200萬人,相當於農場戶主總數的35.5%。

大量剩餘勞動力和破產農民湧入城市尋找機會,那些掌握一技之長的農民很快找到理想的職業,其餘只能充當廉價工人。大規模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劇增加,改變了美國人口結構,農村人口外遷洪流加速了美國城市化進程。

美國農業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由於沒有受過良好的職業技術教育,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體力勞動。因此,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1,2門實用技術,實現脫貧致富已刻不容緩。美國農業職業教育依靠政府贈地和撥款、教學方式靈活、注重實踐教學的特徵對我國進行的農業職業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內容:

加大政府財政投入,發展高等農業技術教育。美國「贈地學院」能迅速發展、壯大,與政府贈地及撥款密不可分。我國農業職業教育近年雖有所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有所加大,但總體而言,經費短缺、社會地位偏低的現象仍沒有改觀。因經費短缺,實習、實訓基地不足,許多院校仍停留在黑板上搞加工、教室里搞養殖階段。此外,農業科技人員待遇偏低,影響了廣大農家子弟選擇的積極性。農業現代化離不開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發達的實用農業技術,政府應加大投資,改善農業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待遇,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培養良好的氛圍。

建立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的培養模式,注重實踐教學。美國農業職業教育之所以成功,與其立足現實、課程設置多樣化、教學方式靈活有很大關係。其不僅開設農學課程,也開設相關選修課,使學生掌握實用技術;教學方法表現出較大的靈活性,教學之餘鼓勵學生到農場、鑄造場、熔鐵爐及機械工廠參加生產實習,注重實踐教學。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要研製脫節,餐飲、烹飪、養殖等專業招生困難,而模具製造、機床自動化、高級鉗工等熱門專業奇缺,兩相對比,農業職業院校應當超前判斷社會用工形勢,適時調整專業設置,以就業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本位,培養社會需要、用人單位歡迎的應用型人才。

返老還童

結合自身優勢、注重技術推廣,服務地方發展。當前我國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除少數比較搶手外,大多數就業率較低,涉農專業更低,農業職業教育喪失了應有的意義。為改變現狀,農業職業院校應適當降低入學門檻和收費標準,面向廣大農民子女招生,為農村培養出大批理論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應鼓勵及提倡廣大中青年農民充分利用農閑時間,以函授、免費培訓班等方式進行培訓,助其解決生產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文章部分來源丨網路丨山林田野 | 編輯丨石頭 |轉載請註明

山林田野

山林是人類心靈的故鄉,人類最原始的相望。田野是人類身心靈的治療師,生命動力的源頭。讓孩子暫時離開網路,回到山林與田野之間,找回失落已久的靈魂。

山林田野

生態教育|生命教育|生產教育|生活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初識Illustrator
穿山甲的消失:是毒死、餓死還是殺死?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