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統食療文化?葯膳篇】健脾柔肝:五味烏雞煲

【傳統食療文化?葯膳篇】健脾柔肝:五味烏雞煲

驚蟄時節,養生主要集中於調理肝臟和脾胃,可以根據自己身體的不同癥狀進行飲食調理。

面色晦暗、皮膚乾燥的血瘀體質者的養生目的主要在於通經活絡、活血化瘀,以及化解心中煩郁之氣。黑豆、油菜、桃仁、慈姑、山楂、花生、丹參、地黃、當歸、川芎、地榆、五加皮等食物做成藥膳可以有效改善調理血瘀體質。

今天這首五味烏雞煲葯膳由烏骨雞與桑葚、熟地黃等有益於肝、脾、腎的中藥材烹調而成的,具有息風柔肝、健脾益胃、舒筋活血等功效,適合食欲不振、面色蒼白、身體瘦弱的人食用。

五味烏雞煲

【食材】

烏骨雞1隻,桑葚30克,熟地黃30克,紫草10克,側柏葉10克,牡丹皮5克,鹽適量

材料

【器材】

砂鍋一隻

【製法】

1、清洗烏雞。將烏骨雞宰殺後,去除雞毛和內臟,再用清水洗凈。

2、清洗藥材。將桑葚、熟地黃、紫草、側柏葉、牡丹皮分別放入盆中用清水洗凈。

3、藥材入腹。將清洗乾淨的藥材放入烏骨雞的腹腔中,用線紮好口。

4、燉煮烏雞。將烏骨雞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天然飲用水或中性礦泉水,先用武火將水煮開,再調成文火慢燉至雞肉熟透。

5、調味起鍋。雞肉熟透後,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

息風柔肝、健脾益胃、舒筋活血

【屬性】

烏骨雞:性平,味甘,歸肝、腎、肺經,具有補肝益腎、補氣養血、退虛熱的功效。(《本草綱目》)

桑葚:性寒,味甘、酸,歸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補肝益腎、生津潤腸的功效。(《新修本草》)

熟地黃:性微溫,味甘,歸心經,具有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的功效。(《名醫別錄》)

紫草:性寒,味甘、咸,歸心、肝經,具有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的功效。(《本草綱目》)

側柏葉:性微寒,味苦、澀,歸肺、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止咳化痰、祛風濕、散腫毒的功效。(《名醫別錄》)

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的功效。(《神農本草經》)

【宜忌】

1、感冒發熱、咳嗽多痰時忌食。

2、患有急性菌痢、腸炎初期忌食。

3、脾胃虛寒、氣滯痰多而大便溏者忌食。

4、血虛、血寒諸症,孕婦及月經過多者禁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食療 的精彩文章:

近視也有食療嗎?看看你就知道了!
鴨蛋的菜譜實例及其食療功效!

TAG:食療 |